拍品專文
我喜歡一切閃閃發光的東西,璀璨奪目的寶石,毛茸茸的布料,瀟灑縱情的美人。 而唯有繪畫讓我最完整地擁有這一切。—— 基斯·凡·東根
《音樂廳》約作於 1958 年,結合了基斯·凡·東根敏銳的觀察力與前衛的繪畫手法,展現出他與野獸派藝術家們高度一致的色彩表現方式。凡·東根沉浸於巴黎的活力之中,以飽含熱情的筆觸紀錄了法國街道上充斥著的魅力時尚、活潑氣氛,其作品混合了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渲染。
凡·東根從小自學成材,1897年從鹿特丹來到巴黎,便立刻被巴黎的生命力與現代感所吸引。凡·東根後來回憶道,巴黎「像燈塔一樣吸引著他」,把他拉進了一個享樂世界,歌舞廳和夜總會點綴著蒙馬特爾和皮加爾的山丘(A. Hopmans,引自《你所不知道的凡·東根: 早期和野獸派繪畫1895-1912》展覽圖錄,鹿特丹、里昂和巴黎,1997 年,第 26 頁)。凡·東根繼承了前輩的創作風格,著重描繪巴黎社會邊緣藝人的生活,如十九世紀傳奇藝術家亨利·德·圖盧茲-勞特累克和印象派藝術家艾德加·德加,兩人在這段時期仍是巴黎酒吧和妓院的常客。凡·東根將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現代生活中稍縱即逝的景象。從1905年到1907年,凡·東根在大名鼎鼎而破爛不堪的前衛藝術家集散地洗衣船公寓租了房間,與風月場的浮華人物打成一片,更與巴布羅·畢加索、喬治·布拉克和胡安·格裡斯等先鋒藝術先驅住在一起。畢加索和凡·東根在同一層工作,在他們並肩生活作畫的那些年裡,兩人建立起深厚友誼,常在彼此的工作室裡度過數個小時,交換藝術作品,討論創作。畢加索在20世紀初描繪妓女和藝人的畫作極大啟發了凡·東根,他開始著眼於巴黎誘人的夜生活,那些在熙來攘往的咖啡館和舞廳尋歡作樂的波希米亞人和他們的同伴都成了藝術家筆下的題材。
《音樂廳》的鮮豔色調,無疑是向凡·東根藝術血統的鮮明致敬。誠然,這幅作品璀璨的寶石色調尤為耀眼,其鮮豔的色彩或許是為了強調構圖前景中藝人的浮華和俗麗。她靦腆地站在燈光明亮、人潮洶湧的音樂廳舞臺上,拘謹的姿態、裸露的衣著與觀眾興奮的掌聲格格不入,暗示出她在刻意表現害羞。她蒼白的肌膚襯上一抹濃郁的祖母綠,翎毛服飾和絲襪被染上深淺不一的大紅、朱紅和紫紅,這些色彩與室內裝潢交相輝映,彷彿映刻在劇院的牆壁上。她的臉頰和嘴唇被塗上了花哨的鮮紅色,眼睛則以煤黑色和更厚重的綠色勾勒出來。 她頭上的亮黃色捲髮滑稽地映照出舞臺佈景上鮮明的色彩立面,在綠中帶紅的襯托下,與她臉上的立體色彩相得益彰。 凡·東根以誇張的色調描繪藝人,凸顯了觀眾和劇院的呈現效果,牆上的立體樑柱閃爍著金色光澤,雕刻出手臂伸展的裸體人像,同樣是交錯斑駁的綠色和洋紅色調。
凡·東根巧妙地掌握了電光火石間的色彩和戲劇性變化,突顯出他與野獸派不謀而合的創作思路。由亨利·馬蒂斯和安德列·德蘭於 1904 年創立的這一藝術團體,以鮮明的顏料調用和大膽的畫面衝突而闖入巴黎藝壇,一夜成名,並因其先鋒獨創的美學而被評論家路易·沃塞勒稱為「野獸派」。凡·東根一定很欣賞馬蒂斯的劃時代巨作《戴帽子的女人》,此幅作品用色大膽,在馬蒂斯夫人的臉部輪廓上放肆揮灑色彩,將當時的時尚風貌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凡·東根沒有在1905年的秋季沙龍中與野獸派一同參展,但他後來與該團體建立了關係,並迅速贏得聲譽,成為與野獸派有關的藝術家中最大膽、最具創意的一位。
儘管《音樂廳》創作於藝術家生命的最後幾年,但卻讓人回想起讓凡·東根深深著迷、也是他高產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回顧的主題。隨著凡·東根聲名鵲起,其足跡也遍及歐洲和北非,並於1926年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到1930年代,他已經成為巴黎上流社會奢華世界的常客,受到時尚圈子的擁戴,並與傳奇設計師如Paul Poiret和Jeanne Adèle Bernard成為好友,這兩人都收藏了凡·東根的藝術作品。他的許多肖像畫,尤其是女性肖像,在社會上備受推崇,獲得一致好評。凡·東根沈醉於以精湛的色彩技巧描繪穿著時尚的美麗女性,邀請觀眾進入充滿活力的娛樂世界,並追憶曾經頹廢的似水年華。1949 年,他在摩納哥購買了一棟別墅,並與妻子Marie-Claire和兒子定居在此。恰如其分地,他將別墅命名為「洗衣船」。
《音樂廳》約作於 1958 年,結合了基斯·凡·東根敏銳的觀察力與前衛的繪畫手法,展現出他與野獸派藝術家們高度一致的色彩表現方式。凡·東根沉浸於巴黎的活力之中,以飽含熱情的筆觸紀錄了法國街道上充斥著的魅力時尚、活潑氣氛,其作品混合了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渲染。
凡·東根從小自學成材,1897年從鹿特丹來到巴黎,便立刻被巴黎的生命力與現代感所吸引。凡·東根後來回憶道,巴黎「像燈塔一樣吸引著他」,把他拉進了一個享樂世界,歌舞廳和夜總會點綴著蒙馬特爾和皮加爾的山丘(A. Hopmans,引自《你所不知道的凡·東根: 早期和野獸派繪畫1895-1912》展覽圖錄,鹿特丹、里昂和巴黎,1997 年,第 26 頁)。凡·東根繼承了前輩的創作風格,著重描繪巴黎社會邊緣藝人的生活,如十九世紀傳奇藝術家亨利·德·圖盧茲-勞特累克和印象派藝術家艾德加·德加,兩人在這段時期仍是巴黎酒吧和妓院的常客。凡·東根將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現代生活中稍縱即逝的景象。從1905年到1907年,凡·東根在大名鼎鼎而破爛不堪的前衛藝術家集散地洗衣船公寓租了房間,與風月場的浮華人物打成一片,更與巴布羅·畢加索、喬治·布拉克和胡安·格裡斯等先鋒藝術先驅住在一起。畢加索和凡·東根在同一層工作,在他們並肩生活作畫的那些年裡,兩人建立起深厚友誼,常在彼此的工作室裡度過數個小時,交換藝術作品,討論創作。畢加索在20世紀初描繪妓女和藝人的畫作極大啟發了凡·東根,他開始著眼於巴黎誘人的夜生活,那些在熙來攘往的咖啡館和舞廳尋歡作樂的波希米亞人和他們的同伴都成了藝術家筆下的題材。
《音樂廳》的鮮豔色調,無疑是向凡·東根藝術血統的鮮明致敬。誠然,這幅作品璀璨的寶石色調尤為耀眼,其鮮豔的色彩或許是為了強調構圖前景中藝人的浮華和俗麗。她靦腆地站在燈光明亮、人潮洶湧的音樂廳舞臺上,拘謹的姿態、裸露的衣著與觀眾興奮的掌聲格格不入,暗示出她在刻意表現害羞。她蒼白的肌膚襯上一抹濃郁的祖母綠,翎毛服飾和絲襪被染上深淺不一的大紅、朱紅和紫紅,這些色彩與室內裝潢交相輝映,彷彿映刻在劇院的牆壁上。她的臉頰和嘴唇被塗上了花哨的鮮紅色,眼睛則以煤黑色和更厚重的綠色勾勒出來。 她頭上的亮黃色捲髮滑稽地映照出舞臺佈景上鮮明的色彩立面,在綠中帶紅的襯托下,與她臉上的立體色彩相得益彰。 凡·東根以誇張的色調描繪藝人,凸顯了觀眾和劇院的呈現效果,牆上的立體樑柱閃爍著金色光澤,雕刻出手臂伸展的裸體人像,同樣是交錯斑駁的綠色和洋紅色調。
凡·東根巧妙地掌握了電光火石間的色彩和戲劇性變化,突顯出他與野獸派不謀而合的創作思路。由亨利·馬蒂斯和安德列·德蘭於 1904 年創立的這一藝術團體,以鮮明的顏料調用和大膽的畫面衝突而闖入巴黎藝壇,一夜成名,並因其先鋒獨創的美學而被評論家路易·沃塞勒稱為「野獸派」。凡·東根一定很欣賞馬蒂斯的劃時代巨作《戴帽子的女人》,此幅作品用色大膽,在馬蒂斯夫人的臉部輪廓上放肆揮灑色彩,將當時的時尚風貌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凡·東根沒有在1905年的秋季沙龍中與野獸派一同參展,但他後來與該團體建立了關係,並迅速贏得聲譽,成為與野獸派有關的藝術家中最大膽、最具創意的一位。
儘管《音樂廳》創作於藝術家生命的最後幾年,但卻讓人回想起讓凡·東根深深著迷、也是他高產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回顧的主題。隨著凡·東根聲名鵲起,其足跡也遍及歐洲和北非,並於1926年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到1930年代,他已經成為巴黎上流社會奢華世界的常客,受到時尚圈子的擁戴,並與傳奇設計師如Paul Poiret和Jeanne Adèle Bernard成為好友,這兩人都收藏了凡·東根的藝術作品。他的許多肖像畫,尤其是女性肖像,在社會上備受推崇,獲得一致好評。凡·東根沈醉於以精湛的色彩技巧描繪穿著時尚的美麗女性,邀請觀眾進入充滿活力的娛樂世界,並追憶曾經頹廢的似水年華。1949 年,他在摩納哥購買了一棟別墅,並與妻子Marie-Claire和兒子定居在此。恰如其分地,他將別墅命名為「洗衣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