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NANDO BOTERO (1932-2023)
FERNANDO BOTERO (1932-2023)
FERNANDO BOTERO (1932-2023)
2 更多
FERNANDO BOTERO (1932-2023)
5 更多
費爾南多·波特羅(1932-2023)

娜丁·海姆的肖像

細節
費爾南多·波特羅(1932-2023)
娜丁·海姆的肖像
油彩 照片拼貼 畫布 裱於畫板
88.5 x 83 cm. (34 7⁄8 x 32 5⁄8 in.)
1977年作
款識:Botero 77(右下);"NADINE HAIM" Botero 77 (畫背)
來源
巴黎 私人收藏(直接購自藝術家)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出版
2000 年 《Fernando Botero: Monograph & Catalogue Raisonné, Paintings, 1975-1990》,E. J. Sullivan及J.-M. Tasset著 編號20(圖版,第253頁)
2003 年《Botero: La Invención de una Estética》S. L. Vélez著 波哥大(第 537頁)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創作於1977年的《娜丁·海姆肖像》展現了費爾南多·波特羅標誌性的美學風格——飽滿圓潤的形態與誇張的比例,不僅捕捉了畫中人物的外在存在感,也揭示了她的內在心理世界。這幅作品以藝術家爐火純青的技藝繪製而成,完美體現了波特羅對體積感、美感,以及理想化與現實之間微妙關係的畢生探索。畫中融入了印刷紙拼貼元素,使其在藝術家的創作中獨樹一幟,成為他從傳統繪畫技法中罕見的突破。

自1950年代以來,波特羅便以獨特的方式重新詮釋現實,他透過賦予人體與物體以豐腴圓潤的造型,創造出變形誇張的藝術語言。在《娜丁·海姆肖像》中,他描繪了娜丁·海姆——畫廊主兼藝術經紀人克勞德·貝爾納·海姆的妹妹——站立於一組懸掛在牆上的畫作前。這些畫作皆是波特羅已完成的作品,分別對應他職業生涯中曾涉獵的不同繪畫題材,包括女性裸像、靜物、家庭肖像以及灰色調作品。

《娜丁·海姆肖像》致敬了珍奇櫃的繪畫傳統,即在作品中描繪收藏陳列室,以展示珍品。在這件作品中,波特羅裁剪自己畫作的印刷圖像,拼貼於畫布。這些並置的復制品並未按照它們原始對應物的比例進行懸掛,從而為作品賦予了超現實基調。他從展覽圖錄及出版品中裁剪自身畫作的單色或彩色印刷圖像,拼貼於畫布,並以油彩筆觸延展細節,如帽簷、髮絲與裙襬,使複製圖像與手繪肌理無縫交融。波特羅其標誌性的豐腴形象而一直備受關注,對他而言,體積和深度始終具有重大意義,他力求「創造一種有效的可塑性語言,讓人們為之所動」(費爾南多·波特羅,引自I. Sischy采訪 <An Interview with Fernando Botero>,《Artforum》,1985年5月,第72頁)。在《娜丁·海姆肖像》中,畫家對媒介的創新運用不僅是對藝術史傳統的一種現代演繹,而且推進了他對可塑性的探索。拼貼復製品的亮澤與油畫豐富曲線筆法的對話,賦予作品鮮活的立體效果。

畫中的娜丁·海姆立於在寧靜、溫和的背景前——她的形象承襲波特羅作品中標誌性的渾圓莊重又不失溫柔的特征。她神情沉靜,優雅的髮型透露出內心世界的安然自得,而她衣著的精致考究則傳達出一種永恆的優雅感。光影的微妙交錯凸顯了她面部與手部的圓潤輪廓,為作品賦予了幾近雕塑般的質感。

波特羅對海姆的描繪超越了形似層面,引領觀者進入其獨特的美學維度。形體的碩大並非戲謔,而是對豐盈、活力和人性的禮讚。正如他最精彩的肖像畫一般,畫中人物的目光沉著自如,隱含神秘——為這幅畫作注入一種隱秘而安靜的莊嚴。

此作誕生於波特羅國際聲譽確立之際,《娜丁·海姆肖像》見證了藝術家將精湛技術與深刻心理洞察相融合的能力。印刷紙張拼貼元素的融入增添了獨特的維度,使其在波特羅一眾作品之中脫穎而出。波特羅以當代媒介致敬藝術史中傳統創作形式,將現實轉化為其作品中特有的優雅表達。本作既是對畫中人物的精湛刻畫,亦為波特羅藝術理念的凝練——藝術之力,在於淬煉出現實世界的優雅與美麗。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