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肩上部飾花卉雲肩紋,腹通體繪主題紋飾竹石芭蕉,瓶下半身近足飾蓮瓣開光折枝花紋及忍冬紋。器形端莊典雅,線條流暢柔美,筆意疏朗,層次分明。竹之清雅、石之堅韌、蕉葉之舒展,與折枝花及忍冬之繁而不亂相映成趣。整體布局疏密有致,青花色澤濃豔、釉光柔潤,為永樂官窯青花瓷之典型代表,堪稱稀世珍品,充分展現了明永樂官窯瓷器高超之工藝水準與藝術審美。
已知形制及紋飾相同之近似例僅兩件,兩者皆帶蓋,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29,編號27(圖一);另一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載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上海,2007年,頁36,編號11(圖二)。此類式樣之永樂梅瓶,公開市場上似僅見此例。
芭蕉作為繪畫題材,其淵源可追溯至唐代,初時多與奇石相配,作為人物畫之背景,逐漸成為文人雅士及佛教玄學之象徵。其後,芭蕉漸次轉變為畫作之主體,元代畫家柯九思所繪之〈芭蕉奇石圖〉即為明證,其筆意與本拍品之風格頗為契合(圖三)。
竹石芭蕉之題材,尤盛行於永樂時期。翠竹、山石、蕉葉、忍冬、朵花等元素構成寓意吉祥、福壽康寧之「五瑞圖」,不僅蘊含祥瑞之意,更與文人、士大夫所崇尚之清雅風骨、堅韌不屈之精神情操相契合。此主題紋飾可見於不同形制之永樂青花器,一為玉壺春瓶,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35,編號33(圖四);另一例為盌,見前書,頁75,編號72(圖五)。
清官窯均有仿永樂竹石芭蕉紋,惟不見梅瓶例;近似清代官窯之例,可參考香港蘇富比2021年4月22日拍賣一件乾隆款玉壺春瓶,拍品3622號。
已知形制及紋飾相同之近似例僅兩件,兩者皆帶蓋,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29,編號27(圖一);另一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載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上海,2007年,頁36,編號11(圖二)。此類式樣之永樂梅瓶,公開市場上似僅見此例。
芭蕉作為繪畫題材,其淵源可追溯至唐代,初時多與奇石相配,作為人物畫之背景,逐漸成為文人雅士及佛教玄學之象徵。其後,芭蕉漸次轉變為畫作之主體,元代畫家柯九思所繪之〈芭蕉奇石圖〉即為明證,其筆意與本拍品之風格頗為契合(圖三)。
竹石芭蕉之題材,尤盛行於永樂時期。翠竹、山石、蕉葉、忍冬、朵花等元素構成寓意吉祥、福壽康寧之「五瑞圖」,不僅蘊含祥瑞之意,更與文人、士大夫所崇尚之清雅風骨、堅韌不屈之精神情操相契合。此主題紋飾可見於不同形制之永樂青花器,一為玉壺春瓶,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35,編號33(圖四);另一例為盌,見前書,頁75,編號72(圖五)。
清官窯均有仿永樂竹石芭蕉紋,惟不見梅瓶例;近似清代官窯之例,可參考香港蘇富比2021年4月22日拍賣一件乾隆款玉壺春瓶,拍品36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