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RE LARGE GILT-BRONZE FIGURE OF A BODHISATTVA
A RARE LARGE GILT-BRONZE FIGURE OF A BODHISATTVA
2 更多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唐 鎏金銅菩薩立像

TANG DYNASTY (618-907)

細節
唐 鎏金銅菩薩立像
8 5⁄8 in. (22 cm.) high
來源
懷古堂,紐約,1996年
紐約私人舊藏;紐約佳士得,2022年3月25日,拍品743號
出版
《懷古堂》,紐約,1996年春季,編號61
展覽
懷古堂,紐約,1996年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此尊唐代銅鎏金觀音菩薩立像(通高22公分),以經典三屈式身姿展現盛唐造像精髓。其左臂垂提細頸淨瓶,右掌輕揚執楊柳枝,袒露的上身,可見胸腹間微妙的起伏,流轉的脂肪層理暗合「肌勝於骨」的時代審美。斜披絡腋隨風勢翻捲,腰間帛帶如飛練垂墜蓮台,與U形貼體長裙上溪澗般的褶皺形成動靜呼應。項間瓔珞與臂釧鏨刻精密,雖嵌寶已失,殘留的鑲孔仍昭示著昔日的珠光寶氣。

造像整體造型完美詮釋周昉“周家樣”範式——既延續笈多王朝“濕衣出水”的薄衣貼體技藝,又以扭胯傾腰的三維曲綫突破前代平面感。這種將印度佛教儀軌與中國仕女畫韻致熔于一爐的創造,恰是盛唐藝術“豐腴為美”審美觀的立體註腳,使莊嚴法相兼具世俗女性的嬌柔逸韻。

歷經千年滄桑,造像雖失頭部、背光等部,卻恰似東方維納斯般引發無盡遐思。殘缺的帛帶化為時間之筆,引導觀者透過斑駁鎏金遙想其寶相莊嚴:或低眉含笑如敦煌妙像,或寶冠巍峨若法門秘寶。這種“以殘寫全”的美學意境,正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中式藝術哲學深度契合。

該像源流清晰,形制與長安安國寺密教造像、洛陽龍門石窟菩薩立像互為印證,1996年首載于《懷古堂》紐約春季刊(編號61),後現身2022年佳士得紐約三月春拍,傳承有序。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精湛的鑄造工藝,更在於凝固了絲路文明交匯下最璀璨的盛唐氣象。

- 花雨堂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