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jpg?w=1)
日本私人收藏(編號125-127)
明 張瑞圖(1570-1641)
行草唐詩二首卷
細節
明 張瑞圖(1570-1641)
行草唐詩二首卷
水墨灑金箋 手卷
30.6 x 558 cm. (12 ¼ x 219 5⁄8 in.)
釋文:送裴相公上太原。
還攜堂印向并州,將相兼權是武侯。時難獨當天下事,功成却進手中籌。再三陳乞爐烟裡,前後分張玉案頭。朱架早朝排立戟,綠槐殘雨看張油。遙知雁塞從今好,豈到漁陽以北愁。邊舖恐巡旗盡換,山城欲過館重修。千羣白刃兵迎節,十對紅妝伎打毬。聖主分明教蹔去,不須高起望京樓。王建。
太保中書令軍前新樓。吳融。
十二闌干壓錦城,半空人語落灘聲。風花近接平津閣,氣色高含細柳營。盡日卷簾江草綠,有時欹枕雪峰晴。不知奉詔朝天後,誰此登樓看月明。
款識:瑞圖。
鈐印:張瑞圖印、審易軒
陳元輔(17世紀)題跋:
白毫張先生吾閩溫陵人。登兩榜,入中書,相業爛然。子孫貴顯,以壽考終,誠有明一代全人也。其墨蹟徧宇內,余在元矦張又南先生幕中閱之移矣。其古勁處有巖巖氣象,及見此卷喜其蒼老,較他幅尤過之。知為先生真筆,非他家所能摹倣也。因跋數言以誌奇遇云。陳元輔謹識。
鈐印:陳元輔印、昌其父
王逸(17-18世紀)題跋:
白毫先生書法蒼古,用筆峭異。當明季曾繼董玄宰之後見重一時。展此卷而讀之,卻為先生真蹟無疑矣。康熙丙子(1696)清和月,王逸識。
鈐印:王逸私印
藏印:
青山衫雨(1912-1993):青山氏藏書、囂齋平生珍玩(木盒)、轟盦(木盒)
其他:獲廉齋
行草唐詩二首卷
水墨灑金箋 手卷
30.6 x 558 cm. (12 ¼ x 219 5⁄8 in.)
釋文:送裴相公上太原。
還攜堂印向并州,將相兼權是武侯。時難獨當天下事,功成却進手中籌。再三陳乞爐烟裡,前後分張玉案頭。朱架早朝排立戟,綠槐殘雨看張油。遙知雁塞從今好,豈到漁陽以北愁。邊舖恐巡旗盡換,山城欲過館重修。千羣白刃兵迎節,十對紅妝伎打毬。聖主分明教蹔去,不須高起望京樓。王建。
太保中書令軍前新樓。吳融。
十二闌干壓錦城,半空人語落灘聲。風花近接平津閣,氣色高含細柳營。盡日卷簾江草綠,有時欹枕雪峰晴。不知奉詔朝天後,誰此登樓看月明。
款識:瑞圖。
鈐印:張瑞圖印、審易軒
陳元輔(17世紀)題跋:
白毫張先生吾閩溫陵人。登兩榜,入中書,相業爛然。子孫貴顯,以壽考終,誠有明一代全人也。其墨蹟徧宇內,余在元矦張又南先生幕中閱之移矣。其古勁處有巖巖氣象,及見此卷喜其蒼老,較他幅尤過之。知為先生真筆,非他家所能摹倣也。因跋數言以誌奇遇云。陳元輔謹識。
鈐印:陳元輔印、昌其父
王逸(17-18世紀)題跋:
白毫先生書法蒼古,用筆峭異。當明季曾繼董玄宰之後見重一時。展此卷而讀之,卻為先生真蹟無疑矣。康熙丙子(1696)清和月,王逸識。
鈐印:王逸私印
藏印:
青山衫雨(1912-1993):青山氏藏書、囂齋平生珍玩(木盒)、轟盦(木盒)
其他:獲廉齋
出版
廣津雲仙編,《張瑞圖的書法(卷子篇二)》,二玄社,東京,1981年2月,第228-255頁。
《中國書畫名品展(4)》圖錄,槙社文會,東京,2002年5月,第24頁。
謙慎書道會編,《張瑞圖》,株式會社近代書道研究所,東京,2016年1月,第94-97頁,圖版17。
《中國書畫名品展(4)》圖錄,槙社文會,東京,2002年5月,第24頁。
謙慎書道會編,《張瑞圖》,株式會社近代書道研究所,東京,2016年1月,第94-97頁,圖版17。
展覽
東京,謙慎書道會,“張瑞圖展”,2016年1月13-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