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款勞力士「中國龍」掐絲琺瑯錶盤型號 6100 極為珍罕,融入大明火琺瑯工藝的美觀和持久性以及20 世紀 50 年代的簡約設計,於 1990 年被其現任主人在拍賣會上購入。在委託拍賣前,它屬於一個非常重要私人收藏的一部分,在過去35 年來從未曾在市場上現身。此錶在1990 年出售時的隨附文件和配件進一步增強其獨特性和吸引力,包括 1953 年 1 月 29 日的 Bulletin De Marche 和 1954 年 7 月 24 日的盧塞恩寶齊萊天文台認證證書。
一枚如此出色的勞力士腕錶被私人收藏數十年後重返拍賣會場,無疑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件。據估計,如今已知的「中國龍」掐絲琺瑯錶盤勞力士腕錶只有約六枚,每個例子均有不同的參考意義。現在,佳士得非常榮幸和高興能夠再次向國際藏家呈獻這款勞力士工匠珍品。
帶有掐絲琺瑯錶盤的勞力士腕錶是鐘錶業中最稀有的作品之一。如此大膽、美觀且富有藝術感的錶盤,加上型號6100的獨特地位,奠定這款古董勞力士獨一無二的卓越地位。
「中國龍」掐絲琺瑯錶盤
這款腕錶的錶盤不容小覷,它是一件獨特且完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在淺色背景上以深色調描繪龍的圖案。據信,最初製作了 12 個同類錶盤,但現存及已知的只有大約一半。「中國龍」設計據考來自 20 世紀中期最偉大的琺瑯藝術家之一 Nelly Richard,她在處理難度極高的「大明火」琺瑯工藝方面幾乎無人能及。每一個錶盤均可被視為獨一無二的作品;儘管設計相同,但由於以人手製作,它們無法完全一樣。錶盤由 Stern Frères 製作,採用純金材質,然後由琺瑯工匠(在本例中為 Nelly Richard)在金色錶盤進行裝飾。裝飾完成後,錶盤會塗上一層透明清漆作為整體保護層。本錶盤整體保存狀況良好,沒有修復痕跡,琺瑯亦沒有損壞。相信由於經過時間洗禮,部份小範圍的透明清漆已自然變質,導致 6 點鐘下方「Swiss」的最後一個「s」字消失。「Swiss」一詞印於漆層上,這種做法常見於當時製作的琺瑯錶盤。當前的錶盤忠實地保留其原有面貌,大大地增加其復古魅力。
錶背上有正確的編碼。「103」代表客戶,在本例中為勞力士;「*」代表Stern Frères,「390」是訂單號。此外,金色表面上刻有「No. 51」,這是代表「中國龍」設計的數字。錶盤背面的所有標記都位於半透明琺瑯表面之下。
掐絲琺瑯錶盤
掐絲琺瑯錶盤在美觀性、工藝性和稀有性方面均佔據獨特的地位。掐絲琺瑯錶盤由當時最優秀的琺瑯藝術家精心製作而成,飾有熱帶綠洲、帆船、花卉、肖像和地圖等流行主題。錶盤製造商 Stern Frères 為大多數偉大的鐘錶公司提供這類產品。這些純金錶盤的生產成本極高,因為它們必須由熟練的工匠單獨製作,而不是採用生產線形式。藝術家通過在錶盤上佈置細金線來創建所需圖案的輪廓。這些空格在法語中被稱為「掐絲」,裡面填充了少量所需琺瑯釉彩。然後錶盤在大約攝氏 900度的窯爐燒製令釉彩熔化。最後以手工拋光,直到獲得完美平整的表面。這些錶盤由著名的琺瑯藝術家手工製作,尤以 Nelly Richard 和 Marguerite Koch最廣為人知。
古董掐絲琺瑯錶盤(如本錶)所呈現的色調比現代琺瑯更為柔和。之所以能達致如此美妙的效果,是因為在 1950 年代,琺瑯工藝仍使用鉛、汞和氰化物等材料。當然,現今已無法使用這些原料。縱然以新琺瑯技術製作的錶盤仍然以最精湛的工藝打造,但本質上始終及不上舊有的作品。今時今日的藏家皆意識到這些微妙差異,因此這些1950 年代的早期作品(如本錶)自然非常珍貴。
我們衷心感謝 Eric Tortella 為這款時計的研究提供協助。
來源
原藏者,1954 年。
Butterfield & Butterfield,1990 年 11 月 8 日,拍品編號 1621。
一枚如此出色的勞力士腕錶被私人收藏數十年後重返拍賣會場,無疑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件。據估計,如今已知的「中國龍」掐絲琺瑯錶盤勞力士腕錶只有約六枚,每個例子均有不同的參考意義。現在,佳士得非常榮幸和高興能夠再次向國際藏家呈獻這款勞力士工匠珍品。
帶有掐絲琺瑯錶盤的勞力士腕錶是鐘錶業中最稀有的作品之一。如此大膽、美觀且富有藝術感的錶盤,加上型號6100的獨特地位,奠定這款古董勞力士獨一無二的卓越地位。
「中國龍」掐絲琺瑯錶盤
這款腕錶的錶盤不容小覷,它是一件獨特且完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在淺色背景上以深色調描繪龍的圖案。據信,最初製作了 12 個同類錶盤,但現存及已知的只有大約一半。「中國龍」設計據考來自 20 世紀中期最偉大的琺瑯藝術家之一 Nelly Richard,她在處理難度極高的「大明火」琺瑯工藝方面幾乎無人能及。每一個錶盤均可被視為獨一無二的作品;儘管設計相同,但由於以人手製作,它們無法完全一樣。錶盤由 Stern Frères 製作,採用純金材質,然後由琺瑯工匠(在本例中為 Nelly Richard)在金色錶盤進行裝飾。裝飾完成後,錶盤會塗上一層透明清漆作為整體保護層。本錶盤整體保存狀況良好,沒有修復痕跡,琺瑯亦沒有損壞。相信由於經過時間洗禮,部份小範圍的透明清漆已自然變質,導致 6 點鐘下方「Swiss」的最後一個「s」字消失。「Swiss」一詞印於漆層上,這種做法常見於當時製作的琺瑯錶盤。當前的錶盤忠實地保留其原有面貌,大大地增加其復古魅力。
錶背上有正確的編碼。「103」代表客戶,在本例中為勞力士;「*」代表Stern Frères,「390」是訂單號。此外,金色表面上刻有「No. 51」,這是代表「中國龍」設計的數字。錶盤背面的所有標記都位於半透明琺瑯表面之下。
掐絲琺瑯錶盤
掐絲琺瑯錶盤在美觀性、工藝性和稀有性方面均佔據獨特的地位。掐絲琺瑯錶盤由當時最優秀的琺瑯藝術家精心製作而成,飾有熱帶綠洲、帆船、花卉、肖像和地圖等流行主題。錶盤製造商 Stern Frères 為大多數偉大的鐘錶公司提供這類產品。這些純金錶盤的生產成本極高,因為它們必須由熟練的工匠單獨製作,而不是採用生產線形式。藝術家通過在錶盤上佈置細金線來創建所需圖案的輪廓。這些空格在法語中被稱為「掐絲」,裡面填充了少量所需琺瑯釉彩。然後錶盤在大約攝氏 900度的窯爐燒製令釉彩熔化。最後以手工拋光,直到獲得完美平整的表面。這些錶盤由著名的琺瑯藝術家手工製作,尤以 Nelly Richard 和 Marguerite Koch最廣為人知。
古董掐絲琺瑯錶盤(如本錶)所呈現的色調比現代琺瑯更為柔和。之所以能達致如此美妙的效果,是因為在 1950 年代,琺瑯工藝仍使用鉛、汞和氰化物等材料。當然,現今已無法使用這些原料。縱然以新琺瑯技術製作的錶盤仍然以最精湛的工藝打造,但本質上始終及不上舊有的作品。今時今日的藏家皆意識到這些微妙差異,因此這些1950 年代的早期作品(如本錶)自然非常珍貴。
我們衷心感謝 Eric Tortella 為這款時計的研究提供協助。
來源
原藏者,1954 年。
Butterfield & Butterfield,1990 年 11 月 8 日,拍品編號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