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盌造形精雅,盌底以紅琺瑯書「康熙御製」四字款,外加雙方框,顯其奉御嚴命而成,為康熙一朝最為珍稀之御瓷類。其胎體於江西景德鎮御窯燒成,然彩飾非在窯所施,乃運京師,進呈紫禁城內廷,付康熙親設之御用琺瑯作坊裝飾焉。
歐洲琺瑯之技,自清廷得之於西洋傳教士,約在康熙二十年代始入宮禁。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帝於宮中設十四新作坊,其中專司琺瑯者一。其地近御居,示帝對格致新知、工藝精研及中西交融之切志。然此舉亦多險阻:琺瑯製作火候熾烈,煙熏氣烈,易生火患,且西士充匠,於內廷潛生政教之微議。
康熙朝琺瑯彩瓷之製,時日既短,數量尤稀。每器皆獨繪成圖,手筆精謹,琺瑯料悉小量調製,故色澤細膩,筆觸周致。早期尚多試探之作,旋即成一典型風格:瑩地單色之上,飾以繁花巨瓣,構圖疏朗,色彩瑰麗,常見黃地、藍地及紅地者。此盌寶藍地襯牡丹,正是斯風格之佳製。
牡丹為圖心,寓意深厚。康熙雖滿洲出身,然精研漢儒之學,篤好華夏文風。牡丹自隋唐以來,號花王,又稱富貴花,歷代寓榮華富貴、繁祉綿延之象,久植於宮苑。是盌御製,以牡丹飾身,乃寄帝圖國祚昌隆、皇恩浩蕩之意,寓家國興盛之冀焉。
康熙御製藍地琺瑯彩瓷,傳世之作寥若晨星,其盌類裝飾多四朵牡丹環飾外壁,底款同為紅琺瑯雙框書「康熙御製」。北京故宮藏一例,飾金彩花蔓牡丹,載於《清代御窯瓷器》,北京,2005年,卷一上,頁244–245,編號82。上海博物館藏一盌,每朵牡丹上分書「萬壽長春」四字,見錢振宗《清代瓷器鑑賞》,臺北,1994年,頁55,編號50。又倫敦蘇富比1976年7月6日拍賣中,釋出與此相近之例,拍品編號172號。
歐洲琺瑯之技,自清廷得之於西洋傳教士,約在康熙二十年代始入宮禁。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帝於宮中設十四新作坊,其中專司琺瑯者一。其地近御居,示帝對格致新知、工藝精研及中西交融之切志。然此舉亦多險阻:琺瑯製作火候熾烈,煙熏氣烈,易生火患,且西士充匠,於內廷潛生政教之微議。
康熙朝琺瑯彩瓷之製,時日既短,數量尤稀。每器皆獨繪成圖,手筆精謹,琺瑯料悉小量調製,故色澤細膩,筆觸周致。早期尚多試探之作,旋即成一典型風格:瑩地單色之上,飾以繁花巨瓣,構圖疏朗,色彩瑰麗,常見黃地、藍地及紅地者。此盌寶藍地襯牡丹,正是斯風格之佳製。
牡丹為圖心,寓意深厚。康熙雖滿洲出身,然精研漢儒之學,篤好華夏文風。牡丹自隋唐以來,號花王,又稱富貴花,歷代寓榮華富貴、繁祉綿延之象,久植於宮苑。是盌御製,以牡丹飾身,乃寄帝圖國祚昌隆、皇恩浩蕩之意,寓家國興盛之冀焉。
康熙御製藍地琺瑯彩瓷,傳世之作寥若晨星,其盌類裝飾多四朵牡丹環飾外壁,底款同為紅琺瑯雙框書「康熙御製」。北京故宮藏一例,飾金彩花蔓牡丹,載於《清代御窯瓷器》,北京,2005年,卷一上,頁244–245,編號82。上海博物館藏一盌,每朵牡丹上分書「萬壽長春」四字,見錢振宗《清代瓷器鑑賞》,臺北,1994年,頁55,編號50。又倫敦蘇富比1976年7月6日拍賣中,釋出與此相近之例,拍品編號17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