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朱華錦萼:雍正御製紅地彩瓷三品
蘇玫瑰 獨立學者
今論御瓷三品,皆屬湯睿文(Thomas R. Vaughan,1979年卒)家族舊藏。湯氏1908年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1935年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初於華府執業,後任職聯邦政府,1942年轉任紐約自由港礦業公司(Freeport Minerals Company of New York)法務部,歷任副總裁、總法律顧問,1968年升任主席,翌年出任董事長暨行政總裁。湯氏雅好清瓷,典藏多來自紐約第五十七街法蘭克・卡羅(Frank Caro)藝廊。卡羅為亞洲藝術鉅挈盧芹齋舊部,1950年代接掌其業,經手之東方藝術珍品,今遍佈寰球知名博物館。
三品皆為紅地釉上彩器,同飾花卉圖案,雍容妍麗,巧奪天工。中華文化素尚朱紅,凡遇喜慶嘉會,每取之兆吉呈祥,故三器或為祝頌獻壽之用。其一盃一盌施珊瑚紅地,另一盃則用胭脂紅地。雙紅並陳,發色有別,前者含鐵,後者帶金,各有千秋,皆臻其美。兩盃小巧,無圈足,底微凹,直口,深腹,或出自雍正初年。此器一作酒圓,與康熙朝形制一脈相承。北京故宮藏一胭脂紅地粉藍開光盃,底書紅彩「康熙御製」四字款,形制與本盃相類,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1999年,頁11,圖版9。尚有兩例尺寸、形制、紋飾相若,俱飾蛋黃地花卉,皆落青花四字款,一書「康熙御製」,一書「雍正御製」,分別為練松柏與大維德爵士舊藏,殊堪比對,見蘇玫瑰,《Elegant Form and Harmonious Decoration–Four Dynasti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1992年,頁119,圖版129、130。二黃地盃形制相符,紋飾如一,觀其風格,推斷雍正盃或製於即位之初,時值康雍遞代,遺緒猶存。雍正朝缸形盃多較淺腹,然本紅地諸例與黃地盃同較深腹,應屬早期風格。清宮《活計檔》載,雍正四年七月十六日,內府進呈「琺瑯花抹紅地頭等磁酒圓二十四個(隨紫檀木盤)」,所載之器,或與本品類似,足資佐證。
雍正胭脂紅地花卉紋酒圓世所罕見,其彩繪精妙,色如珠玉,纏枝環繞,花綻如錦,所用諸色明亮澄澈,映襯紅地,愈顯華貴。大維德爵士舊藏一例,見大維德爵士基金會,《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Qing Enamelled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1991年,頁28、32,編號PDF834(圖一),原為知名藏家查理斯・羅素(Charles Russell)所蓄,後者曾著文論及,發表於《The Collector》第11期,1930年,頁202–208。趙從衍舊藏一例,1997年11月4–5日經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編號1566。
傳世雍正胭脂紅地彩瓷,皆飾梅紋居多。例見莊紹綏珍藏一對雍正胭脂紅地琺瑯彩梅紋盃,見《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2009年,頁278–281,編號116。另有一雍琺瑯彩胭脂紅地梅竹紋盃,2016年11月30日經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3218(圖二)。北京故宮亦藏兩例,惟俱損毀,已列於研究藏品之列,見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2005年,卷二編號134-135;王建華,《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古陶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頁184-185。然梅紋諸例設色侷限,難與本盃絢彩爭輝。所用黃、橙、紅、藍、綠及墨等色,巧繪纏枝錦簇,映之紅地,韻致天成。
三品中之另一酒圓亦屬稀有,或同於雍正初年所燒。其紋飾佈局獨具匠心,繪團瓣形三開光,框內外綴錦花,延綿有致,溢彩流光。台北故宮藏例一對,尺寸、構圖與本品相似,見《清代畫琺瑯特展目錄》,1979年,編號42;《雍正朝琺瑯彩瓷器特展》,2014年,頁62–63,編號024(圖三)。三盃尺寸、形制與北京故宮所藏一康熙紅地盃相若,該盃亦飾三開光纏枝花卉,外繪餘花。各盃開光形狀雖略異,然雍正承康熙風猶可辨識。另有一雍正胭脂紅地開光花卉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編號81,頁93,撇口,矮圈足,開光邊框用單線,異於本盃及上述各例之雙線。
餘品為一件珊瑚紅地花卉紋大盌,底書「雍正御製」青花雙框款。雍正紅地花紋盌尚有流傳,然本盌紋飾可謂最為繁複,所選花卉寓意深遠,繪萱草、罌粟、石竹,極具巧思。萱草又名忘憂草、宜男草,象徵母親,婦人佩之以祈生貴子,亦具食用與藥用價值。罌粟又稱虞美人、舞草、麗春草、錦被花,與牡丹並列,寓「衣錦富貴」。石竹,於中國陶瓷裝飾中較罕,其莖修長,花色燦然,芳香縈紆,自春至夏不輟,多植於山石之旁,故名「石竹」。
同類雍正御製珊瑚紅地花卉紋盌尚有多例可參,法國吉美博物館藏一例,見《La céramique chinoise ancienne》,2015年,頁212(圖四)。放山居(Fonthill)舊藏一例,見《Iron in the Fire》展覽圖錄,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88年,編號94。英國鐵路退休基金舊藏一例,1989年5月16日經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編號73。香港佳士得拍賣兩例,分別為2001年4月29日,拍品編號551及2002年4月29日,拍品編號565(圖五)。
此類繁花構圖,深得清廷所尚,遂移用於粉彩,偶存於雍正御製粉彩盌。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例,見謝瑞華,《The Hundred Flowers》,1985年,編號18。盧芹齋及伯納特伉儷(Paul and Helen Bernat)先後藏一例,2001年4月29日經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550。
蘇玫瑰 獨立學者
今論御瓷三品,皆屬湯睿文(Thomas R. Vaughan,1979年卒)家族舊藏。湯氏1908年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1935年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初於華府執業,後任職聯邦政府,1942年轉任紐約自由港礦業公司(Freeport Minerals Company of New York)法務部,歷任副總裁、總法律顧問,1968年升任主席,翌年出任董事長暨行政總裁。湯氏雅好清瓷,典藏多來自紐約第五十七街法蘭克・卡羅(Frank Caro)藝廊。卡羅為亞洲藝術鉅挈盧芹齋舊部,1950年代接掌其業,經手之東方藝術珍品,今遍佈寰球知名博物館。
三品皆為紅地釉上彩器,同飾花卉圖案,雍容妍麗,巧奪天工。中華文化素尚朱紅,凡遇喜慶嘉會,每取之兆吉呈祥,故三器或為祝頌獻壽之用。其一盃一盌施珊瑚紅地,另一盃則用胭脂紅地。雙紅並陳,發色有別,前者含鐵,後者帶金,各有千秋,皆臻其美。兩盃小巧,無圈足,底微凹,直口,深腹,或出自雍正初年。此器一作酒圓,與康熙朝形制一脈相承。北京故宮藏一胭脂紅地粉藍開光盃,底書紅彩「康熙御製」四字款,形制與本盃相類,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1999年,頁11,圖版9。尚有兩例尺寸、形制、紋飾相若,俱飾蛋黃地花卉,皆落青花四字款,一書「康熙御製」,一書「雍正御製」,分別為練松柏與大維德爵士舊藏,殊堪比對,見蘇玫瑰,《Elegant Form and Harmonious Decoration–Four Dynasti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1992年,頁119,圖版129、130。二黃地盃形制相符,紋飾如一,觀其風格,推斷雍正盃或製於即位之初,時值康雍遞代,遺緒猶存。雍正朝缸形盃多較淺腹,然本紅地諸例與黃地盃同較深腹,應屬早期風格。清宮《活計檔》載,雍正四年七月十六日,內府進呈「琺瑯花抹紅地頭等磁酒圓二十四個(隨紫檀木盤)」,所載之器,或與本品類似,足資佐證。
雍正胭脂紅地花卉紋酒圓世所罕見,其彩繪精妙,色如珠玉,纏枝環繞,花綻如錦,所用諸色明亮澄澈,映襯紅地,愈顯華貴。大維德爵士舊藏一例,見大維德爵士基金會,《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Qing Enamelled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1991年,頁28、32,編號PDF834(圖一),原為知名藏家查理斯・羅素(Charles Russell)所蓄,後者曾著文論及,發表於《The Collector》第11期,1930年,頁202–208。趙從衍舊藏一例,1997年11月4–5日經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編號1566。
傳世雍正胭脂紅地彩瓷,皆飾梅紋居多。例見莊紹綏珍藏一對雍正胭脂紅地琺瑯彩梅紋盃,見《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2009年,頁278–281,編號116。另有一雍琺瑯彩胭脂紅地梅竹紋盃,2016年11月30日經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3218(圖二)。北京故宮亦藏兩例,惟俱損毀,已列於研究藏品之列,見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2005年,卷二編號134-135;王建華,《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古陶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頁184-185。然梅紋諸例設色侷限,難與本盃絢彩爭輝。所用黃、橙、紅、藍、綠及墨等色,巧繪纏枝錦簇,映之紅地,韻致天成。
三品中之另一酒圓亦屬稀有,或同於雍正初年所燒。其紋飾佈局獨具匠心,繪團瓣形三開光,框內外綴錦花,延綿有致,溢彩流光。台北故宮藏例一對,尺寸、構圖與本品相似,見《清代畫琺瑯特展目錄》,1979年,編號42;《雍正朝琺瑯彩瓷器特展》,2014年,頁62–63,編號024(圖三)。三盃尺寸、形制與北京故宮所藏一康熙紅地盃相若,該盃亦飾三開光纏枝花卉,外繪餘花。各盃開光形狀雖略異,然雍正承康熙風猶可辨識。另有一雍正胭脂紅地開光花卉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編號81,頁93,撇口,矮圈足,開光邊框用單線,異於本盃及上述各例之雙線。
餘品為一件珊瑚紅地花卉紋大盌,底書「雍正御製」青花雙框款。雍正紅地花紋盌尚有流傳,然本盌紋飾可謂最為繁複,所選花卉寓意深遠,繪萱草、罌粟、石竹,極具巧思。萱草又名忘憂草、宜男草,象徵母親,婦人佩之以祈生貴子,亦具食用與藥用價值。罌粟又稱虞美人、舞草、麗春草、錦被花,與牡丹並列,寓「衣錦富貴」。石竹,於中國陶瓷裝飾中較罕,其莖修長,花色燦然,芳香縈紆,自春至夏不輟,多植於山石之旁,故名「石竹」。
同類雍正御製珊瑚紅地花卉紋盌尚有多例可參,法國吉美博物館藏一例,見《La céramique chinoise ancienne》,2015年,頁212(圖四)。放山居(Fonthill)舊藏一例,見《Iron in the Fire》展覽圖錄,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88年,編號94。英國鐵路退休基金舊藏一例,1989年5月16日經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編號73。香港佳士得拍賣兩例,分別為2001年4月29日,拍品編號551及2002年4月29日,拍品編號565(圖五)。
此類繁花構圖,深得清廷所尚,遂移用於粉彩,偶存於雍正御製粉彩盌。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例,見謝瑞華,《The Hundred Flowers》,1985年,編號18。盧芹齋及伯納特伉儷(Paul and Helen Bernat)先後藏一例,2001年4月29日經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