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人們常說這些‘新繪畫’有一種三維的感覺。我同意,因為它們確實擁有垂直與水平兩個空間維度;而第三個維度,無疑就是時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被其吸引、隨著畫面移動時,會由此意識到觀看是一個時間性的過程。」
——大衛·霍克尼
大膽鮮明又五彩絢爛的《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是霍克尼「非常新」繪畫(The V.N. Paintings, 即 Very New Paintings)系列的精彩范例。此系列共26幅抽象作品,標志著霍克尼藝術生涯的重要時刻,其中作品呈現了多重靈感的匯聚與融合——源自歌劇舞台設計經歷中的空間感知力、對透視的獨到理解、以及從馬里布海岸線汲取的鮮活靈感。此畫曾於1990年代及其後的重要展覽中展出,包括1993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夏季展覽,以及2015至2016年間於華盛頓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舉辦的《交匯:薩姆・羅斯與朱莉・華特斯的現代藝術收藏》(Crosscurrents: Modern Art from the Sam Rose and Julie Walters Collection)。
霍克尼於1980年代後期深入參與舞台設計,1987年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佈景,1992年則接連完成《圖蘭朵》與《無影之女》,而《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亦創作於同年。畫面中濃烈的綠與藍、熾烈的橙與紅瞬間吸引了觀者的全部注意,其效果與《無影之女》舞台上光怪陸離的燈光相互呼應。畫面左上與中央的灰藍色岩壁背景之下,數行精心排布的藍色圓點仿佛歌劇舞台上的演員。下方點狀鋪陳的藍色區塊則似龐大的觀眾群,強化了畫面整體的戲劇氛圍。
「非常新」系列繪畫亦標誌着霍克尼藝術生涯的重要時刻,體現出他與藝術史傳統的深刻對話。在這件作品中,鮮明而飽和的色塊令人聯想到二十世紀早期現代主義大師:其充沛的能量令人想起畢加索動態的筆觸層疊,形態與色調的交錯則與羅伯特·德洛內(Robert Delaunay)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平衡相呼應,亦與法蘭茲·馬克(Franz Marc)充滿表現力的構圖相望,展現出強烈的動勢與情感張力。
霍克尼的作品不止局限於固定的敘事呈現,而是邀請觀者進入一場沉浸式體驗,展開一段屬於自身的「內在風景」之旅。這種連結在第十二至第十四幅「非常新」系列繪畫中尤為明顯——它們皆創作於1992年6月,霍克尼赴約克郡布里德靈頓探望母親與妹妹期間。這段私人經歷亦為作品注入情感深度與內省氣質。在《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中,霍克尼於柔灰色背景上散布短促的白色筆觸,營造出生動的前景。這一手法暗示出如高速公路般的速度與節奏,仿佛路標一般指引著觀者的視線。左側黃底上的曲線網格與相連的紅色區塊,營造出空間上的深度,讓人聯想到體育場或圓形劇場的輪廓。線條元素的交錯帶來立體感,將平面的畫布轉化為沉浸式場域。
自始以來,繪畫的二維性,對霍克尼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桎梏,他認為傳統透視法過於僵化,難以捕捉人類真實的觀看與體驗——它將時間靜止、空間固定,把觀者束縛於單一視點,限制了感知的自由。對霍克尼而言,真正的觀看需要主動觀察,而真正的再現應承載觀者的親身體驗。當舞台設計與馬里布浩瀚而動態的景觀加入他的創作過程後,他的藝術探索之路有了極大的變化。這些經歷使他能用更為更宏觀的視角思考:藝術如何體現我們在空間中的移動與感受,而非僅限於靜態地觀看。這一系列是霍克尼由二維圖像創作轉向對空間深層探索的經典之作。
——大衛·霍克尼
大膽鮮明又五彩絢爛的《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是霍克尼「非常新」繪畫(The V.N. Paintings, 即 Very New Paintings)系列的精彩范例。此系列共26幅抽象作品,標志著霍克尼藝術生涯的重要時刻,其中作品呈現了多重靈感的匯聚與融合——源自歌劇舞台設計經歷中的空間感知力、對透視的獨到理解、以及從馬里布海岸線汲取的鮮活靈感。此畫曾於1990年代及其後的重要展覽中展出,包括1993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夏季展覽,以及2015至2016年間於華盛頓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舉辦的《交匯:薩姆・羅斯與朱莉・華特斯的現代藝術收藏》(Crosscurrents: Modern Art from the Sam Rose and Julie Walters Collection)。
霍克尼於1980年代後期深入參與舞台設計,1987年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佈景,1992年則接連完成《圖蘭朵》與《無影之女》,而《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亦創作於同年。畫面中濃烈的綠與藍、熾烈的橙與紅瞬間吸引了觀者的全部注意,其效果與《無影之女》舞台上光怪陸離的燈光相互呼應。畫面左上與中央的灰藍色岩壁背景之下,數行精心排布的藍色圓點仿佛歌劇舞台上的演員。下方點狀鋪陳的藍色區塊則似龐大的觀眾群,強化了畫面整體的戲劇氛圍。
「非常新」系列繪畫亦標誌着霍克尼藝術生涯的重要時刻,體現出他與藝術史傳統的深刻對話。在這件作品中,鮮明而飽和的色塊令人聯想到二十世紀早期現代主義大師:其充沛的能量令人想起畢加索動態的筆觸層疊,形態與色調的交錯則與羅伯特·德洛內(Robert Delaunay)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平衡相呼應,亦與法蘭茲·馬克(Franz Marc)充滿表現力的構圖相望,展現出強烈的動勢與情感張力。
霍克尼的作品不止局限於固定的敘事呈現,而是邀請觀者進入一場沉浸式體驗,展開一段屬於自身的「內在風景」之旅。這種連結在第十二至第十四幅「非常新」系列繪畫中尤為明顯——它們皆創作於1992年6月,霍克尼赴約克郡布里德靈頓探望母親與妹妹期間。這段私人經歷亦為作品注入情感深度與內省氣質。在《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繪畫》中,霍克尼於柔灰色背景上散布短促的白色筆觸,營造出生動的前景。這一手法暗示出如高速公路般的速度與節奏,仿佛路標一般指引著觀者的視線。左側黃底上的曲線網格與相連的紅色區塊,營造出空間上的深度,讓人聯想到體育場或圓形劇場的輪廓。線條元素的交錯帶來立體感,將平面的畫布轉化為沉浸式場域。
自始以來,繪畫的二維性,對霍克尼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桎梏,他認為傳統透視法過於僵化,難以捕捉人類真實的觀看與體驗——它將時間靜止、空間固定,把觀者束縛於單一視點,限制了感知的自由。對霍克尼而言,真正的觀看需要主動觀察,而真正的再現應承載觀者的親身體驗。當舞台設計與馬里布浩瀚而動態的景觀加入他的創作過程後,他的藝術探索之路有了極大的變化。這些經歷使他能用更為更宏觀的視角思考:藝術如何體現我們在空間中的移動與感受,而非僅限於靜態地觀看。這一系列是霍克尼由二維圖像創作轉向對空間深層探索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