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銅紅釉於永樂、宣德時期燒造得極為成功,但由於其發色容易受到火焰的影響而形成各種變化,燒造難度較大,故宣德以後銅紅釉產品減少,至晚明幾乎停燒。時至康熙,郎廷極任江西巡撫兼管景德鎮時,銅紅釉才得以再度興盛並有所突破,燒出紅豔生動的銅紅釉。由於這種紅釉的燒成極其困難,因此得到了極高的讚譽,並歸功於監督官郎廷極,故此類瓷器被稱之為「郎窯紅」。
郎窯紅釉長頸瓶一般尺寸較大,本拍品高24公分,玲瓏精巧,較為罕見。比較兩件較大長頸郎窯瓶,一件為安思遠珍藏(43.2公分),拍賣於紐約佳士得,2015年3月19日,拍品449號;另一(44.1公分)拍賣於香港蘇富比,2021年4月22日,拍品3626號。
郎窯紅釉長頸瓶一般尺寸較大,本拍品高24公分,玲瓏精巧,較為罕見。比較兩件較大長頸郎窯瓶,一件為安思遠珍藏(43.2公分),拍賣於紐約佳士得,2015年3月19日,拍品449號;另一(44.1公分)拍賣於香港蘇富比,2021年4月22日,拍品36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