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jpg?w=1)
清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尊 蘇玫瑰 (獨立學者) 此瓶造型典雅,通體掛幽微素雅的豇豆紅釉,而豇豆紅釉器正是康熙年間 (1662至1722年) 的研發成果。此釉僅用於一小批作品,其器型略小,且俱屬文房用品。傳統而言,此類作品合稱「八大碼」,包括四件秀雅的瓷瓶 (本拍品為其中一款)、三水盂和一個印泥盒。實則水盂共有四式,所以合計九件,而非八件。推敲之下,此數或別具深意,因為「八」歷來是祥瑞之數,而「九」卻是帝王之徵。另有學者指出,燒造這批豇豆紅釉器的目的,正是供康熙賞賜功臣愛卿之用。 這批八大碼瓷器底署康熙青花楷書款。有學者根據年款的筆法,將之斷代為1678至1688年間的作品。但也有學者指出,觀乎其釉料之精與形制之美,而且現已發現一例署雍正 (康熙繼承者,1723至1735年) 年款的經典豇豆紅釉瓶 (帶青花釉裡紅紋飾),所以其燒造年代應是康熙後半葉。 本拍品及其近似之作所用的淡雅紅釉,是清代最引人入勝、備受青睞的釉料之一。它是銅紅釉家族的成員,英文名曰「peach-bloom (桃紅)」,中文有「蘋果紅」、「豇豆紅」和「美人醉」等諸多美譽。豇豆紅釉之美堪稱一絕,但工藝難度極大,故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一直是熱門的科研對象。無論是主體的雅潔紅釉,或是其間夾雜的數量不一的綠色苔點,兩者均以銅呈色。銅經還原焰燒成後呈紅,再氧化則呈綠。故此,掛施此釉須一絲不苟,燒造火候也要拿揑精準。據研究顯示,夾在兩層無色釉之間的銅石灰顏料,是用一端包有薄絲的竹管吹至釉面,營造出類似現代噴色工藝的視覺效果。藉此,便可調節銅灰層之厚薄,達到局部加厚的目的。顏料較厚之處,額外的熔劑使其上釉層變薄,以致銅料再度氧化,因而呈色翠綠。至於其他部位,若釉中顏料未能完全溶解,則外觀會略顯乳濁失透,但釉面依然光滑;但大部份的銅料皆可順利溶解,是以色呈明艷的粉紅,在清代御窰諸多釉色之中一枝獨秀。 在豇豆紅釉八大碼器型之中,本拍品的樣式較為罕見且格外雋雅。此形制又名「三弦尊」,因瓶頸近肩處凸飾三道細紋,恍若傳統樂器之絲弦。「萊菔尊」 (或「蘿蔔尊」) 一名亦時可得見,以狀其豐肩歛足的曼妙曲線。英文著錄中有「Morgan-shape vase (摩根瓶)」一說,得名於美國藏家摩根夫人 (Mrs. Mary J. Morgan) 於十九世紀中葉以天價購入萊菔尊一事。摩根夫人辭世後,此器經美國藝術協會 (American Art Association) 於1886年3月8日以18,000美元拍出。該場拍賣會上,華威廉 (William T. Walters,1820-94年) 購入二例萊菔尊,兩者現為巴爾的摩華特斯藝術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尚有寥寥數例已發表的近似豇豆紅釉萊菔尊,一者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50年登錄的哈瑪麗 (Mary Stillman Harkness,1874至1952年) 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亦珍藏一例(圖一),圖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頁137彩色圖版120 (香港:1989);另一近似例著錄於敏求精舍《明清一色釉瓷》展覽圖錄編號10 (香港:1977)。弗利爾美術館藏中也有一件萊菔尊,圖見R.M. Chait撰著的<署康熙年款的八大碼豇豆紅釉器形 (The Eight Prescribed Peachbloom Shapes Bearing the K'ang Hsi marks)>,全文刊載於《東方藝術 (Oriental Art)》1957年卷3編號4頁132。2003年7月7日,香港佳士得曾拍出一件近似例,此乃倪蘭德夫人 (Mrs. Anna Ilsley Ball Kneeland,1869至1955年) 舊藏 (拍品編號564);另一例源自靜觀堂舊藏豇豆紅釉八大碼,已於1996年11月3日經香港佳士得拍出 (拍品編號557)。
清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尊 三行六字楷書款
KANGXI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662-1722)
細節
清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尊 三行六字楷書款
8 1⁄8 in. (20.5 cm.) high
8 1⁄8 in. (20.5 cm.) high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79年5月21日,拍品95號
出版
《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年,圖版332號
展覽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區百齡珍藏百件名瓷展覽》,倫敦, 1998年
榮譽呈獻

Sherese Tong (唐晞殷)
VP, Senior Speci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