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翠玉鼎呈長方形,口下漸收,下承四獸足,腹部雕饕餮紋,口沿兩側以透雕如意雲頭為耳,蓋面隆起,蓋鈕雕一對瑞獅。此方鼎器型源自古青銅器,為仿古之作,色澤翠綠純淨,鬼斧神工,古樸俊美。
翡翠於明朝傳入中國,其色澤多樣,最受珍視者為翠綠色,稱為翠,呈赭紅色者則為翡。翡翠於乾隆年間逐漸引起重視,時至晚清,以翡翠為原料的工藝品作為極其貴重的珍玩,成為皇家身份的象徵。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繪畫中,翡翠飾物、器皿亦十分常見。
參考一件與本品造型十分相似的翠玉饕餮紋活環耳方鼎,為Dane伉儷舊藏,後於2012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4275號(圖二);另一件仿古翠玉鼎為靜觀堂舊藏,1996年11月3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602號,2010年4月8日再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1816號(圖三)。 此外,比較題材相似的翠玉三足圓腹獅鈕蓋爐,一例為山中商會舊藏,2010年5月31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2089號(圖四);一例1995年10月30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977號;及一例為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舊藏,1991年10月30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381號,為當季圖錄封面。此外,參考頤和園藏一尺寸較大的晚清饕餮紋龍耳翡翠方鼎,其木座與本品相似(圖五)。
此爐為藤田男爵舊藏,而藤田藏品絕大部分來自恭親王府,恭王府所藏最精品皆由藤田男爵先挑選後,餘者才由山中商會拍賣。此爐極有可能為恭王府所藏翡翠香爐最精者。
翡翠於明朝傳入中國,其色澤多樣,最受珍視者為翠綠色,稱為翠,呈赭紅色者則為翡。翡翠於乾隆年間逐漸引起重視,時至晚清,以翡翠為原料的工藝品作為極其貴重的珍玩,成為皇家身份的象徵。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繪畫中,翡翠飾物、器皿亦十分常見。
參考一件與本品造型十分相似的翠玉饕餮紋活環耳方鼎,為Dane伉儷舊藏,後於2012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4275號(圖二);另一件仿古翠玉鼎為靜觀堂舊藏,1996年11月3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602號,2010年4月8日再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1816號(圖三)。 此外,比較題材相似的翠玉三足圓腹獅鈕蓋爐,一例為山中商會舊藏,2010年5月31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2089號(圖四);一例1995年10月30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977號;及一例為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舊藏,1991年10月30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381號,為當季圖錄封面。此外,參考頤和園藏一尺寸較大的晚清饕餮紋龍耳翡翠方鼎,其木座與本品相似(圖五)。
此爐為藤田男爵舊藏,而藤田藏品絕大部分來自恭親王府,恭王府所藏最精品皆由藤田男爵先挑選後,餘者才由山中商會拍賣。此爐極有可能為恭王府所藏翡翠香爐最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