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瓶撇口,短頸,折肩,肩下漸收,通體施粉青釉。由上至下共五層紋飾,頸、肩及腹下飾竊曲紋,腹部飾波曲紋,近足處飾垂葉紋。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此器造型古樸俊美,釉色光潔瑩潤,其紋飾充分體現出乾隆皇帝好雅慕古的情懷。
此尊的造型和紋飾靈感來自西周青銅器皿罍。商周時期,青銅器作為立國傳家禮器,被賦予尊崇地位。秦漢以降,青銅器的形制與審美一直對宮廷器物的製作產生影響。時至明清,文人雅逸生活方式進一步細分,仿古之風興起,尤以青銅器為盛。且時人認為銅器深浸土氣,適宜養花,故而,銅器作花器一時風靡。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仇英作《竹院品古圖》,藏品編號:新00119160 ,文人萃聚,桌案擺滿各式青銅重器,有一銅觚單獨安置,一株紅珊瑚立於其中,儼然作花器之用(圖一)。此時,青銅器的法禮性與厚重感被弱化,其賞玩功能在文人雅事精神的發揚中得以無限放大。
明嘉靖七年重修《宣和博古圖》,考證宋代記載青銅器銘文謬誤,為後來清乾隆年間修訂刊刻定立基礎。此書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並評述「當時裒集之功亦不可沒」,而乾隆年間仿青銅瓷器造型多受宋明之啟發,當為此故。此粉青釉罍式尊脫離青銅原料,而保留其形制與紋飾,使其作為花器的賞玩性得以完全凸顯。
參考美國費瑞爾美術館藏一件造型及紋理十分相似的青銅罍,見John. A. Pope等所著《Freer Chinese Bronzes》,卷一,華盛頓,1967年,圖版83號。然本瓶不設青銅罍原型之雙耳,使得整體造型更簡樸俊麗。相同的竊曲紋與波曲紋可比較《西清古鑑》所錄一周鑄鼎,見第三卷,圖版38號(圖二);以及上海博物館藏一西周小克鼎,腹部波曲紋飾與本瓶一致(圖三)。
此尊為刻花單色瓷中的傑作,燒造時先在胎體雕刻精緻的仿古紋,再施剔透粉青釉,釉彩流入綫條之中,使得釉色呈現出不同層次的對比,令人賞心悅目。此類傳世品僅見數例。一例藏鮑氏東方藝術館,見J. Ayers 所著《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二,日內瓦,1999年,圖版290號;另一例為趙從衍舊藏,並於2004年11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875號;再一例為望星樓舊藏,出版於《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望星樓藏瓷》,香港,2004年,頁184,圖版68號;及日本明治皇后舊藏一例,2012年5月30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3963號,可相比較(圖四)。
此尊的造型和紋飾靈感來自西周青銅器皿罍。商周時期,青銅器作為立國傳家禮器,被賦予尊崇地位。秦漢以降,青銅器的形制與審美一直對宮廷器物的製作產生影響。時至明清,文人雅逸生活方式進一步細分,仿古之風興起,尤以青銅器為盛。且時人認為銅器深浸土氣,適宜養花,故而,銅器作花器一時風靡。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仇英作《竹院品古圖》,藏品編號:新00119160 ,文人萃聚,桌案擺滿各式青銅重器,有一銅觚單獨安置,一株紅珊瑚立於其中,儼然作花器之用(圖一)。此時,青銅器的法禮性與厚重感被弱化,其賞玩功能在文人雅事精神的發揚中得以無限放大。
明嘉靖七年重修《宣和博古圖》,考證宋代記載青銅器銘文謬誤,為後來清乾隆年間修訂刊刻定立基礎。此書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並評述「當時裒集之功亦不可沒」,而乾隆年間仿青銅瓷器造型多受宋明之啟發,當為此故。此粉青釉罍式尊脫離青銅原料,而保留其形制與紋飾,使其作為花器的賞玩性得以完全凸顯。
參考美國費瑞爾美術館藏一件造型及紋理十分相似的青銅罍,見John. A. Pope等所著《Freer Chinese Bronzes》,卷一,華盛頓,1967年,圖版83號。然本瓶不設青銅罍原型之雙耳,使得整體造型更簡樸俊麗。相同的竊曲紋與波曲紋可比較《西清古鑑》所錄一周鑄鼎,見第三卷,圖版38號(圖二);以及上海博物館藏一西周小克鼎,腹部波曲紋飾與本瓶一致(圖三)。
此尊為刻花單色瓷中的傑作,燒造時先在胎體雕刻精緻的仿古紋,再施剔透粉青釉,釉彩流入綫條之中,使得釉色呈現出不同層次的對比,令人賞心悅目。此類傳世品僅見數例。一例藏鮑氏東方藝術館,見J. Ayers 所著《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二,日內瓦,1999年,圖版290號;另一例為趙從衍舊藏,並於2004年11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875號;再一例為望星樓舊藏,出版於《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望星樓藏瓷》,香港,2004年,頁184,圖版68號;及日本明治皇后舊藏一例,2012年5月30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3963號,可相比較(圖四)。
.jpg?w=1)
.jpg?w=1)
.jpg?w=1)
.jpg?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