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瓶盤口,長頸,矮圓腹,圈足外撇,通體施窰變釉,外壁呈紫藍色,頸部及腹部各飾弦紋,足沿不施釉,底施褐黃釉,印「雍正年製」篆書款。
窰變釉為雍正官窰器創新品種,從仿鈞釉中演變出來,採用二次或多次上釉過程燒製。因釉料中的不同金屬元素窰燒時自然結合而成,顏色斑斕奇幻,以紫紅色為主。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著《陶成紀事》所載五十七種釉色,包括了這類窰變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三件同盤口、腹部較扁之近似例,頸部飾多道弦紋,其一載於1989年香港出版《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圖版108號,另二件見2005年北京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窰瓷器‧卷一‧下冊》,圖版130、134號;再比一撇口、頸部飾雙弦紋、外壁呈紫紅色之例,為陳玉階先生舊藏, 2013年5月29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1901號。
窰變釉為雍正官窰器創新品種,從仿鈞釉中演變出來,採用二次或多次上釉過程燒製。因釉料中的不同金屬元素窰燒時自然結合而成,顏色斑斕奇幻,以紫紅色為主。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著《陶成紀事》所載五十七種釉色,包括了這類窰變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三件同盤口、腹部較扁之近似例,頸部飾多道弦紋,其一載於1989年香港出版《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圖版108號,另二件見2005年北京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窰瓷器‧卷一‧下冊》,圖版130、134號;再比一撇口、頸部飾雙弦紋、外壁呈紫紅色之例,為陳玉階先生舊藏, 2013年5月29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19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