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ILVER INLAID BRASS FIGURE OF BUDDHA
A SILVER INLAID BRASS FIGURE OF BUDDHA
A SILVER INLAID BRASS FIGURE OF BUDDHA
3 更多
A SILVER INLAID BRASS FIGURE OF BUDDHA
6 更多
黃銅嵌銀佛像

喀什米爾 約八世紀

細節
黃銅嵌銀佛像
喀什米爾 約八世紀
5 1⁄2 in. (14.1 cm.) high
來源
紐約蘇富比,1991年10月28日,拍品125號
歐洲顯赫珍藏
出版
約翰·西烏德馬克,《喀什米爾的印度教-佛教雕塑及其影響》,萊頓,2013年,第286頁,圖版132號

榮譽呈獻

Edward Wilkinson
Edward Wilkinson Global Head of Departmen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這尊精鑄的佛陀造像,雙眼與白毫處鑲嵌銀飾,堪稱七至八世紀早期克什米爾金屬雕塑典雅精緻風格的典範。

佛像結金剛跏趺坐,雙足豐腴,安坐於一淺圓形禪墊之上,其下為鏤空台座,由正面朝前的獅子支撐——此獅形紋樣在早期喜馬拉雅藝術中象徵著王權與精神權威。此外,台座中央還雕有一尊矮小的夜叉像,雙腿交脚而坐,雙手高舉承托台座重量。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台座邊緣,由異常纖細的柱狀支撐構件托起,其形制與現藏於拉達克平陽寺的一尊八世紀銅佛極為相近(參見von Schroeder,《Indo-Tibetan Bronzes》,1981年,第114頁,圖版14B)。這些建築性元素以其修長的比例與結構上的精巧著稱,不僅賦予整體構圖垂直方向的平衡感,亦營造出視覺上的輕盈效果。

佛陀右手上舉,結施無畏印,寓意安撫與庇護;左手則輕置於大腿上,優雅地拈住袈裟一角。僧衣以簡潔精煉的線條表現,平滑地覆蓋身體,未見自然衣褶;然而左臂後方垂落的長條褶皺,卻整齊地收束於髖部。這種風格上的節制,正符合早期克什米爾銅造像的特點——重視體積感與表面質感,而非繁複裝飾。佛面塑造精細,雙眼與白毫鑲銀,更顯沉思凝視之態;其雙唇呈獨特的「W」形曲線,這一風格特徵亦見於同期其他相關銅像。肉髻低平,髮絲呈柔順光滑的卷曲狀,這些細節進一步佐證其屬於克什米爾雕塑傳統中的早期作品。Gouriswar Bhattacharya曾辨讀台座基部左右兩側幾近難以辨認的銘文,並建議譯為「Whab gri之功德供養」,此類功德銘文正是該時期克什米爾雕塑的常見做法。

另有多件八世紀克什米爾風格的佛陀造像可資比較:如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藏品(館藏編號M.72.2.1),其袈裟光滑、鑲銀五官,參見Pal,《Indian Sculpture》第一卷,1986年,第226頁,圖版100;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藏一尊(館藏編號1981.10)面部塑造與獨特的「W」形唇線亦極為相似,參見Pal,《The Arts of Kashmir》,紐約,2008年,圖25,年代亦定為約八世紀;另可比較大英博物館藏一尊(館藏編號1905,0612.5),其袈裟與肉髻處理手法相近,參見Zwalf,《Buddhism: Art and Faith》,倫敦,1985年,圖版146。此外,烏爾裡希•馮•施羅德《Indo-Tibetan Bronzes》(1981年)中編號14A、14C與14D的三尊造像,亦與此像關係密切,可資參照。

更多來自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