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尊稀有而優雅的般若佛母造像,是十三世紀西藏雕塑的傑出範例。般若佛母是超越智慧的女神,亦為《般若波羅蜜多經》的人格化體現。此像因其尺寸與主題而顯得格外罕見,迄今尚未發現此時期其他般若佛母造像的實例。
此像以銅合金鑄造,保留了精細的造型與微妙的表面細節,清晰呈現出其圖像學脈絡,既反映其印度淵源,亦展現西藏獨特藝術語言初興時期的自信。
般若佛母被尊為「諸佛之母」,體現「空性」的智慧,即洞悉一切現象皆無自性的見地。她在大乘與密乘傳統中均居核心地位,尤在西藏佛教第二次弘傳時期更成為極具力量的象徵。雖然她在文獻傳統與手抄本繪畫中頗受重視,但此時期的般若佛母雕塑作品,尤其是銅像,卻極為罕見。此尊造像可能是十三或十四世紀所造為數不多的大型獨立式般若佛母像之一。
此尊神祇以雙臂形式呈現,此種視覺範式根植於十至十一世紀東印度帕拉時期的銅像。例如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件九世紀早期帕拉時期的白般若佛母像(編號B62S32+;見Huntington與Bangdel,《The Circle of Bliss》,洛杉磯,2002年,第122頁,圖版21,圖1),即為雙臂形式的早期範例,唯其雙肩蓮花上皆置經卷。
此像結跏趺坐,雙手結轉法輪印,象徵轉動法輪。自基座升起一蓮莖,分為兩枝:一枝優雅地繞過其左臂,沿前臂盤繞,復與主莖相連,繼而向上拱起,於左肩上方托起一經卷,明確象徵其所體現的智慧教法;右側蓮莖則獨立於像後升起,呼應早期印度銅像的構圖。蓮莖處理手法的細微變化與形式的簡樸優雅,在西藏雕塑傳統中實屬罕見遺存。
其面容寧靜內省,五官柔和塑造,呈卵圓臉型,額高、下巴突出、鼻鉤,或暗示某種地域肖像特徵,可能反映委製此像的施主或地方統治者的容貌。其高聳的肉髻由結構化的冠葉環繞,兩側飾有飄帶,耳上置大型玫瑰花飾。額間有鑽石形白毫。頸戴項鍊,懸垂一十字葉形鏨刻垂飾,由扁平帶固定;另配戴風格化的臂釧與腕鐲。此類裝飾亦見於大昭寺所藏寶生佛像(見烏爾裡希•馮•施羅德,《The Jokhang Bronzes》,載於Gyurme Dorje編,《Jokhang – Tibet’s Most Sacred Buddhist Temple》,倫敦,2009年;第四部分,圖版3E,圖2)。此像對身體、飾物以及寬闊蓮座的整體處理,尤其是蓮座下方粗獷的珠緣,顯示出雕塑家對帕拉風格的深刻掌握。
此像並非對印度範本的簡單模仿,而是融入了明顯屬於西藏本地的創新元素。連接冠葉的橫條兼具結構功能與風格特徵,常見於十三至十四世紀西藏銅像。蓮座花瓣寬平、刻線清晰,反映衛藏地區作坊的審美偏好。銅合金材質、冠飾過高及某些裝飾細節則顯示克什米爾影響,尤指十至十二世紀流傳於西藏西部與中部的克什米爾雕塑傳統。此類元素亦可見於大英博物館藏一件克什米爾風格般若佛母像(1966,0616.2),展現西藏雕塑家融合多重喜馬拉雅藝術源流所形成的混合美學。
此雕塑的構圖體現藝術家對視覺韻律與宗教功能的敏銳把握。自雙肩上方拱起的盛開蓮莖不僅具象徵意義,亦形成視覺上的身光,以神聖氛圍環繞神祇。此紋樣直接源自帕拉原型,曾見於該地區若干相關銅像,但極少達到如此精妙的水準。
風格與構圖相近的可比實例包括:烏爾裡希•馮•施羅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第二卷(2001年,第1173頁,編號313D)所載一尊坐佛;格魯耶爾西藏博物館藏寶生佛(編號ABS 032;HAR 200457);以及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帕拉銅質佛塔上的般若佛母像(1982.132)。另可參見Grewenig與Rist合著《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016年,第408–409頁,編號177),其中收錄若干受印度與克什米爾傳統影響的衛藏銅像。
此尊般若佛母像不僅是早期西藏銅鑄藝術的傑作,更是佛教第二次弘傳時期印藏之間精神與藝術橋樑的罕見而深刻的見證。其圖像學清晰明確、風格典雅內斂,且保存狀態極佳,使其成為早期西藏佛教藝術中現存最重要的女性神祇造像之一。無論就其宗教意義或雕塑品質而言,皆堪稱同類作品中最卓越的典範之一。
                        此像以銅合金鑄造,保留了精細的造型與微妙的表面細節,清晰呈現出其圖像學脈絡,既反映其印度淵源,亦展現西藏獨特藝術語言初興時期的自信。
般若佛母被尊為「諸佛之母」,體現「空性」的智慧,即洞悉一切現象皆無自性的見地。她在大乘與密乘傳統中均居核心地位,尤在西藏佛教第二次弘傳時期更成為極具力量的象徵。雖然她在文獻傳統與手抄本繪畫中頗受重視,但此時期的般若佛母雕塑作品,尤其是銅像,卻極為罕見。此尊造像可能是十三或十四世紀所造為數不多的大型獨立式般若佛母像之一。
此尊神祇以雙臂形式呈現,此種視覺範式根植於十至十一世紀東印度帕拉時期的銅像。例如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件九世紀早期帕拉時期的白般若佛母像(編號B62S32+;見Huntington與Bangdel,《The Circle of Bliss》,洛杉磯,2002年,第122頁,圖版21,圖1),即為雙臂形式的早期範例,唯其雙肩蓮花上皆置經卷。
此像結跏趺坐,雙手結轉法輪印,象徵轉動法輪。自基座升起一蓮莖,分為兩枝:一枝優雅地繞過其左臂,沿前臂盤繞,復與主莖相連,繼而向上拱起,於左肩上方托起一經卷,明確象徵其所體現的智慧教法;右側蓮莖則獨立於像後升起,呼應早期印度銅像的構圖。蓮莖處理手法的細微變化與形式的簡樸優雅,在西藏雕塑傳統中實屬罕見遺存。
其面容寧靜內省,五官柔和塑造,呈卵圓臉型,額高、下巴突出、鼻鉤,或暗示某種地域肖像特徵,可能反映委製此像的施主或地方統治者的容貌。其高聳的肉髻由結構化的冠葉環繞,兩側飾有飄帶,耳上置大型玫瑰花飾。額間有鑽石形白毫。頸戴項鍊,懸垂一十字葉形鏨刻垂飾,由扁平帶固定;另配戴風格化的臂釧與腕鐲。此類裝飾亦見於大昭寺所藏寶生佛像(見烏爾裡希•馮•施羅德,《The Jokhang Bronzes》,載於Gyurme Dorje編,《Jokhang – Tibet’s Most Sacred Buddhist Temple》,倫敦,2009年;第四部分,圖版3E,圖2)。此像對身體、飾物以及寬闊蓮座的整體處理,尤其是蓮座下方粗獷的珠緣,顯示出雕塑家對帕拉風格的深刻掌握。
此像並非對印度範本的簡單模仿,而是融入了明顯屬於西藏本地的創新元素。連接冠葉的橫條兼具結構功能與風格特徵,常見於十三至十四世紀西藏銅像。蓮座花瓣寬平、刻線清晰,反映衛藏地區作坊的審美偏好。銅合金材質、冠飾過高及某些裝飾細節則顯示克什米爾影響,尤指十至十二世紀流傳於西藏西部與中部的克什米爾雕塑傳統。此類元素亦可見於大英博物館藏一件克什米爾風格般若佛母像(1966,0616.2),展現西藏雕塑家融合多重喜馬拉雅藝術源流所形成的混合美學。
此雕塑的構圖體現藝術家對視覺韻律與宗教功能的敏銳把握。自雙肩上方拱起的盛開蓮莖不僅具象徵意義,亦形成視覺上的身光,以神聖氛圍環繞神祇。此紋樣直接源自帕拉原型,曾見於該地區若干相關銅像,但極少達到如此精妙的水準。
風格與構圖相近的可比實例包括:烏爾裡希•馮•施羅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第二卷(2001年,第1173頁,編號313D)所載一尊坐佛;格魯耶爾西藏博物館藏寶生佛(編號ABS 032;HAR 200457);以及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帕拉銅質佛塔上的般若佛母像(1982.132)。另可參見Grewenig與Rist合著《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016年,第408–409頁,編號177),其中收錄若干受印度與克什米爾傳統影響的衛藏銅像。
此尊般若佛母像不僅是早期西藏銅鑄藝術的傑作,更是佛教第二次弘傳時期印藏之間精神與藝術橋樑的罕見而深刻的見證。其圖像學清晰明確、風格典雅內斂,且保存狀態極佳,使其成為早期西藏佛教藝術中現存最重要的女性神祇造像之一。無論就其宗教意義或雕塑品質而言,皆堪稱同類作品中最卓越的典範之一。
.jpg?w=1)
.jpg?w=1)
.jpg?w=1)
.jpg?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