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ILT COPPER ALLOY FIGURE AVALOKITESHVARA
A GILT COPPER ALLOY FIGURE AVALOKITESHVARA
A GILT COPPER ALLOY FIGURE AVALOKITESHVARA
1 更多
A GILT COPPER ALLOY FIGURE AVALOKITESHVARA
4 更多
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尼泊爾 卡薩馬拉 十三/十四世紀

細節
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尼泊爾 卡薩馬拉 十三/十四世紀
9 7⁄8 in. (23.8 cm.) high
來源
威廉·H·沃爾夫,紐約,1965年前入藏
羅伯特和伯妮斯·迪克斯收藏,紐約,卡爾頓·羅歇爾藝廊,2010年
美國加利福尼亞私人收藏
紐約邦瀚斯,2015年3月16日,拍品5號
美國紐約私人收藏
出版
斯特拉· 克拉姆裡奇,《尼泊爾藝術》,亞洲畫廊,紐約,1965年,編號51
卡爾頓· 羅歇爾藝廊,《印度和東南亞藝術:從羅伯特和伯尼斯·迪克斯收藏中精選》,紐約,2010年
南茜· 廷利,《天界:尼泊爾藝術》,薩克拉門托克羅克藝術博物館,2012年,編號16

榮譽呈獻

Edward Wilkinson
Edward Wilkinson Global Head of Departmen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這尊稀有而引人注目的觀音造像,呈現了四臂觀音一種獨特的立姿形式;此尊通常以坐姿呈現,為慈悲菩薩的一種變體。此像最早由Stella Kramrisch於其1964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展覽圖錄《The Art of Nepal》中發表,當時被定為十六世紀作品。然而,此後數十年對喜馬拉雅藝術的研究確立了更準確的斷代,將其歸於十四世紀早期,正值尼泊爾西部與西藏西部卡薩·馬拉王國的繁盛時期。

此像以失蠟法鑄造銅合金而成,通體鎏金華麗,散發出高喜馬拉雅工藝特有的精緻優雅。其纖巧的比例、柔韌的形體與沉靜的氣質,反映出加德滿都谷地紐瓦爾雕塑風格的影響。四臂神像雙手合十結敬禮印,上方雙手原應持蓮莖,現已遺失。

此像之所以獨特,不僅在於其直立姿態,更在於其對四臂觀音圖像學的細膩詮釋——此處的表現形式或許是為回應特定的贊助者需求或地方性宗教實踐。儘管此尊四臂觀音的立姿極為罕見,但它仍屬於喜馬拉雅佛教藝術中更廣泛的、常由地方因素決定的圖像學靈活性範疇。

此雕塑的風格特徵——如富於感官表現的造型、層疊的寶冠、蓮花造型飾物及鑲嵌寶石的細節工藝——均顯示其與加德滿都谷地製作傳統的密切聯繫;然而若干關鍵細節卻標示其出自卡薩·馬拉王國。其中最具辨識度的是手掌背面指關節的精細刻劃——正如Ian Alsop 所指出,此特徵僅見於卡薩·馬拉銅像(見〈Metal Sculpture of the Khasa Mallas〉,載於Casey與Denwood編著,《Tibetan Art: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Style》,倫敦,1997年,第68–79頁)。此外,克制的髮髻、蓮苞狀冠飾(可能參考帕拉風格紋樣),以及背部略顯程式化、相對未完成卻結構穩固的處理手法,均支持此一推斷。

其他地域標誌包括中空鑄造像背部用於裝藏儀式物的嵌板——此為西藏儀軌實踐,在谷地造像中未見,卻是專為西藏西部語境製作的卡薩·馬拉銅像典型特徵。頭髮殘留的藍色顏料及飾物中使用綠松石,亦進一步指向其西喜馬拉雅來源。類似的顏料與材料運用亦見於其他卡薩·馬拉作品,如克萊爾·里特收藏的觀音像,以及福特收藏中的一件相關造像(同上,Ian Alsop ,〈Metal Sculpture of the Khasa Mallas of West Nepal/West Tibet〉,asianart.com,圖7、8)。

風格上的類比,尤其在面部特徵與獨特的蓮苞狀冠頂飾件方面,可見於蘇黎世萊特博格博物館所藏一尊財續佛母像(見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編號97,第152頁),以及華盛頓特區亞洲藝術國家博物館藏一尊女神像(F1986.23)。

此尊造像為目前已知卡薩·馬拉王國所製四臂觀音像中僅存的少數實例之一,堪稱該藝術繁盛時期紐瓦爾美學造詣與西喜馬拉雅宗教視野交融罕見而具體的見證。

更多來自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