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ILT COPPER ALLOY FIGURE OF MAHOTTARA HERUKA
A GILT COPPER ALLOY FIGURE OF MAHOTTARA HERUKA
A GILT COPPER ALLOY FIGURE OF MAHOTTARA HERUKA
3 更多
A GILT COPPER ALLOY FIGURE OF MAHOTTARA HERUKA
6 更多
銅鎏金大殊勝黑如嘎像

尼泊爾西部 可能為卡薩馬拉 約十三世紀

細節
銅鎏金大殊勝黑如嘎像
尼泊爾西部 可能為卡薩馬拉 約十三世紀
6 1⁄2 in. (16.6 cm.) high
來源
比利時私人收藏
巴黎蘇富比,2024年12月12日,拍品6號
刻印
底座背面銘文:"為圓滿上師貢果恰之意願,此八大教戒殊勝像由匠人仁欽奧賽精心製作。吉祥!"

榮譽呈獻

Edward Wilkinson
Edward Wilkinson Global Head of Departmen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此器物為一件男性金屬造像,具三首六臂四足,懷抱著一位單面雙臂的明妃。二者立於兩名俯臥人物之上,並置於一橢圓形扁平的單層花卉基座上;儘管文獻中亦見有其他花卉的記載,此基座通常被認定為蓮花。此類器物通常具有宗教性質,常見於印度及南亞傳統,以及受其文化影響的地區。

此尊神祇的身份可由其獨特的手持物(即手中所持法器)確認,此類物件在圖像學研究中通常作為辨識神祇的依據。此像呈現忿怒相,每面三目圓睜,口大張,露出尖銳犬齒。其衣著簡樸,僅披虎皮與豹皮,配以蛇形飾物及殘存的象皮與人皮,此為印度忿怒神祇「羅剎」的典型特徵。因其右手持金剛杵,而金剛杵本身即標示佛教屬性,此尊神祇被判定為佛教神祇。男性主尊的三隻左手各持一顱器。在藏傳佛教寧瑪派傳統中,僅有一位佛教神祇具有此種手部持物特徵。足下所踏為兩名鬼魅狀的男女侍從,其確切名稱應載於相應的儀軌文本中。

此尊名為「摩訶烏達拉」(藏文:che mchog),意為「大殊勝」或「偉大至高者」。此稀有實例中似乎可見尼泊爾風格的影響:兩名俯臥人物遵循典型男性黑陪臘瓦頭部上仰、女性紅迦羅羅梨仰臥呈骷髏狀的造型模式。此二人形象通常見於另一密教佛教神祇「勝樂金剛」雙足之下。後世實例繪畫中再無出現此神像對足下人物圖像學的標準化呈現。

此造像之所以珍稀,乃因目前僅有另外兩件已知大殊勝雕塑:其一為黑石雕(HAR 3205),其二為僅存上半身與手臂的金屬造像(HAR 22171)。繪畫作品亦無過多記錄,僅有一幅年代與此像相近的早期作品描繪此尊,約為十二世紀末或十三世紀初(HAR 89981)。其年代判定依據除了雕塑與繪畫的風格特徵外,亦爲推動此尊神祗於寧瑪派佛教中流行之祖師——Nyangral Nyima Ozer(1124–1192年)。部分學者對其生卒年略有爭議,但僅將其生卒年稍向後調整數年而已。

花卉底座背面刻有銘文:「為圓滿上師貢果恰之意願,此八大教誡殊勝像由匠人仁欽奧賽精心製作。吉祥!」此類銘文若出現「為圓滿……之意願」字樣,通常表示所提及之人(貢果恰)已逝,此造像乃為紀念而作。目前尚無關於匠人仁欽奧賽的任何記載。

儘管此作品貌似西藏製作,其採用水銀鎏金工藝,鑲嵌綠松石,且黑陪臘瓦面部具有極鮮明的紐瓦爾佛教陪臘瓦面具特徵,因此其製作作坊很可能有尼泊爾工匠參與。

大殊勝造像確實罕見,同時期僅知另存兩件雕塑及一幅以大殊勝為中心的曼荼羅繪畫。後世一幅大殊勝繪畫被認定為十六世紀中期東藏作品;除此之外的其他實例均屬十八至二十世紀的近代作品。藏傳佛教寧瑪派雖被視為最早之教派,十六世紀以前之藝術作品卻極為罕見。

更多來自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