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幅唐卡其中一顯眼的特點為其非常規的尺寸。其鮮豔的色彩、細膩的描繪與金箔點綴,均令人聯想到較早的創作年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此畫風已透過其他被認定屬於同一大型組畫的唐卡,以及出自同一作坊與同一位大師所繪的若干小幅作品而得以確認。這組唐卡堪稱西藏、康區、昌都地區,尤其是類烏齊寺的重要藝術瑰寶。目前已知此組畫至少存世七幅,但整套作品的總數仍不詳。另有五幅或更多作品屬於一套尺寸約為其一半的配套組畫,同樣出自同一作坊及相同主題。
 
此幅非凡唐卡中描繪了十三尊人物。畫面上方中央繪有兩位上師:第一位為八世紀左右的蓮花生大士;其下方所坐的上師身份未明,雖有題銘但現已無法辨識。其餘十一尊人物皆為佛教本尊,屬於十五世紀上師仁欽林巴(1403–1479)所傳承的寧瑪派「伏藏」傳統。
 
畫面中央主尊——即本幅唐卡的核心主題——為普巴金剛,周圍環繞五位侍從本尊,每位皆具三角形刃狀下身。五尊以顏色區分:綠色橛尊、藍色橛尊、藍黑色橛尊、黃色橛尊與紅色橛尊。
 
「……忿怒之王、世尊金剛童子,身色藍黑,三面六臂;右面白色,左面紅色,中央藍色。右二手與左二手分別持九股與五股金剛杵、熾燃火焰與三叉戟;餘下二手滾動金剛橛。身形龐大沉重,獠牙外露,三目圓睜赤紅,棕髮向上飄揚;身披象皮、人皮,下著虎皮裙。以白、紅、綠、黑四色蛇為冠、項鍊與腰帶,裝飾四肢。頭戴五乾顱冠,頸懸五十新鮮人頭鬘;遍體塗抹血塊、大灰斑點與油漬,飾以各式寶石瓔珞。四足右屈左伸,踏於倒臥之自在天頭頂與烏摩胸前,立於清淨覺性之熾盛大火中央。其懷中所擁之輪迴大母,身藍色,一面二臂,右手持法輪,左手捧血顱器以供養父尊,下著豹皮裙,佩五骨飾;頭戴五乾顱冠,頸懸五十濕人頭鬘,飾以蛇與寶石瓔珞,遍體亦有血塊、大灰斑點與油漬。雙腿一伸一屈,以左腿環抱父尊。」(語出Ngawang Kunga Lodro,1729–1783年)
 
畫面頂部左右兩側及底部另增繪若干與普巴金剛無直接關聯的本尊。左上角為大殊勝黑如嘎;右上角為一黑色忿怒尊;右下角為藍色忿怒金剛手,高舉金剛杵;左下角為獅面女尊辛哈穆卡;二者之間坐著深綠色的摧破金剛。每尊皆有題名,部分可辨。
 
此唐卡尺寸特殊,無疑為個人修法之用。這些作品保存良好,目前已知的實例大多損傷甚微。
 
唐卡背面以紅墨勾勒出一座佛塔輪廓,包圍中央區域。在此圖式內,主尊金剛童子背後直接書寫垂直排列的種子字「唵阿吽」,並以橙紅色顏料強調,予以開光。正面所有其他本尊亦以同樣方式開光:各尊相應位置均書寫「唵阿吽」,遍及各層畫面,確保每一尊皆經儀軌激活。
 
佛塔輪廓內部亦書有數段供養題記。這些偈頌多具祈願性質,部分明確祈求製作此類作品所獲之吉祥功德。雖強化了唐卡的開光功能,卻未提供有關其創作背景、委製緣由或施主身份的歷史細節。末段偈頌清楚點明畫面主題並標示中央主尊之名(否則主尊本身並無題銘),其藏文原文為: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རྡོ་རྗེ་གཞོན་ནུའི་དཀྱིལ་འཁོར་གྱི་ལྷ་ཚོགས་ཐམས་ཅད་བདག་བསྒྲུབ་པ་པོ་ལ་མཆོག་ཐུན་མོངས་༢་ཀྱི་དངོས་གྲུབ་རྩལ་དུ་གསོལ།།
漢譯為:「祈請勝者金剛童子曼荼羅中一切聖眾,賜予行者殊勝與共通之成就(即悉地)!」
 
佛塔輪廓、開光種子字與供養偈頌三者結合,將此唐卡的圖像學與其儀軌功能緊密連結。這些題記不僅標示身份,更將唐卡轉化為仁欽林巴傳承中普巴金剛修法所依之完全具力聖物(rten)。
 
由於此唐卡及其所屬之大型組畫已為學界與史家所熟知,預期未來將有更多研究,進一步揭示其使用方式,並有可能確認創作者身份。
                        此幅非凡唐卡中描繪了十三尊人物。畫面上方中央繪有兩位上師:第一位為八世紀左右的蓮花生大士;其下方所坐的上師身份未明,雖有題銘但現已無法辨識。其餘十一尊人物皆為佛教本尊,屬於十五世紀上師仁欽林巴(1403–1479)所傳承的寧瑪派「伏藏」傳統。
畫面中央主尊——即本幅唐卡的核心主題——為普巴金剛,周圍環繞五位侍從本尊,每位皆具三角形刃狀下身。五尊以顏色區分:綠色橛尊、藍色橛尊、藍黑色橛尊、黃色橛尊與紅色橛尊。
「……忿怒之王、世尊金剛童子,身色藍黑,三面六臂;右面白色,左面紅色,中央藍色。右二手與左二手分別持九股與五股金剛杵、熾燃火焰與三叉戟;餘下二手滾動金剛橛。身形龐大沉重,獠牙外露,三目圓睜赤紅,棕髮向上飄揚;身披象皮、人皮,下著虎皮裙。以白、紅、綠、黑四色蛇為冠、項鍊與腰帶,裝飾四肢。頭戴五乾顱冠,頸懸五十新鮮人頭鬘;遍體塗抹血塊、大灰斑點與油漬,飾以各式寶石瓔珞。四足右屈左伸,踏於倒臥之自在天頭頂與烏摩胸前,立於清淨覺性之熾盛大火中央。其懷中所擁之輪迴大母,身藍色,一面二臂,右手持法輪,左手捧血顱器以供養父尊,下著豹皮裙,佩五骨飾;頭戴五乾顱冠,頸懸五十濕人頭鬘,飾以蛇與寶石瓔珞,遍體亦有血塊、大灰斑點與油漬。雙腿一伸一屈,以左腿環抱父尊。」(語出Ngawang Kunga Lodro,1729–1783年)
畫面頂部左右兩側及底部另增繪若干與普巴金剛無直接關聯的本尊。左上角為大殊勝黑如嘎;右上角為一黑色忿怒尊;右下角為藍色忿怒金剛手,高舉金剛杵;左下角為獅面女尊辛哈穆卡;二者之間坐著深綠色的摧破金剛。每尊皆有題名,部分可辨。
此唐卡尺寸特殊,無疑為個人修法之用。這些作品保存良好,目前已知的實例大多損傷甚微。
唐卡背面以紅墨勾勒出一座佛塔輪廓,包圍中央區域。在此圖式內,主尊金剛童子背後直接書寫垂直排列的種子字「唵阿吽」,並以橙紅色顏料強調,予以開光。正面所有其他本尊亦以同樣方式開光:各尊相應位置均書寫「唵阿吽」,遍及各層畫面,確保每一尊皆經儀軌激活。
佛塔輪廓內部亦書有數段供養題記。這些偈頌多具祈願性質,部分明確祈求製作此類作品所獲之吉祥功德。雖強化了唐卡的開光功能,卻未提供有關其創作背景、委製緣由或施主身份的歷史細節。末段偈頌清楚點明畫面主題並標示中央主尊之名(否則主尊本身並無題銘),其藏文原文為: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རྡོ་རྗེ་གཞོན་ནུའི་དཀྱིལ་འཁོར་གྱི་ལྷ་ཚོགས་ཐམས་ཅད་བདག་བསྒྲུབ་པ་པོ་ལ་མཆོག་ཐུན་མོངས་༢་ཀྱི་དངོས་གྲུབ་རྩལ་དུ་གསོལ།།
漢譯為:「祈請勝者金剛童子曼荼羅中一切聖眾,賜予行者殊勝與共通之成就(即悉地)!」
佛塔輪廓、開光種子字與供養偈頌三者結合,將此唐卡的圖像學與其儀軌功能緊密連結。這些題記不僅標示身份,更將唐卡轉化為仁欽林巴傳承中普巴金剛修法所依之完全具力聖物(rten)。
由於此唐卡及其所屬之大型組畫已為學界與史家所熟知,預期未來將有更多研究,進一步揭示其使用方式,並有可能確認創作者身份。
.jpg?w=1)
.jpg?w=1)
.jpg?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