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尊精鑄的早期彌勒菩薩造像,是十一世紀喜馬拉雅銅雕中罕見且風格意義重大的範例,融合了觀音與彌勒的圖像元素。此尊神祇以優雅的三屈式姿態站立,左手持抽象化的羚羊皮與水瓶;這些圖像特徵通常與觀音相關,在此卻與彌勒無可置疑的標誌性屬性結合,暗示此為一種過渡性或具地域細微差異的表現形式。
 
此像頭戴精細雕琢的螺髻寶冠——這是菩薩像典型的高聳結髮式樣;中央嵌有一座微型佛塔,此為彌勒作為未來佛身份的明確象徵。一塊優雅的扇形葉狀冠片對稱地置於螺髻前方,三股整齊分層的髮辮自左肩垂落,此為一獨特且精心塑造的細節。
 
下身所著的纏腰布於前方繫成典型的鬆散結,垂落的末端不規則地覆蓋於貼身衣袍之上。衣面規整地間隔裝飾著玫瑰花結紋樣,與拉薩布達拉宮所藏一尊坐姿彌勒像上的紋飾極為相近(見烏爾裡希•馮•施羅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2002年,第二卷,第938頁,編號220A–B)。同書編號220C–E與221B–C所載相關實例亦可佐證:早期西藏作坊在強烈的東印度帕拉風格影響下,已形成一種地域性的雕塑語彙。
 
菩薩道收藏中一尊密切相關的造像呈現若干與此像相似的風格特徵,如姿態、螺髻寶冠的處理方式及手印;但該例中的纏腰布飾有橫向條紋,此紋樣更常見於同期尼泊爾銅像(參見Casey與Weldon,《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第93頁,圖版13)。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所藏另一可比實例亦有著類似的纏腰布條帶風格(見Pal,《尼泊爾藝術》,1985年,第100頁,編號S20)。
 
此像面部帶典型的紐瓦爾輪廓,鼻長而鷹鉤,並施以冷金彩繪;髮間仍殘留藍色顏料痕跡,印證此像曾在西藏語境中長期受供奉。
 
此尊造像可稱早期喜馬拉雅藝術融合性的有力例證,體現尼泊爾與西藏藝術在風格與圖像學傳統上的匯聚。其精緻的造型、節制的裝飾與層次豐富的圖像學內涵,既反映宗教奉獻之目的,亦展現藝術創新之精神,使之成為喜馬拉雅銅鑄早期中世紀階段一件重要而罕見的存世之作。
                        此像頭戴精細雕琢的螺髻寶冠——這是菩薩像典型的高聳結髮式樣;中央嵌有一座微型佛塔,此為彌勒作為未來佛身份的明確象徵。一塊優雅的扇形葉狀冠片對稱地置於螺髻前方,三股整齊分層的髮辮自左肩垂落,此為一獨特且精心塑造的細節。
下身所著的纏腰布於前方繫成典型的鬆散結,垂落的末端不規則地覆蓋於貼身衣袍之上。衣面規整地間隔裝飾著玫瑰花結紋樣,與拉薩布達拉宮所藏一尊坐姿彌勒像上的紋飾極為相近(見烏爾裡希•馮•施羅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2002年,第二卷,第938頁,編號220A–B)。同書編號220C–E與221B–C所載相關實例亦可佐證:早期西藏作坊在強烈的東印度帕拉風格影響下,已形成一種地域性的雕塑語彙。
菩薩道收藏中一尊密切相關的造像呈現若干與此像相似的風格特徵,如姿態、螺髻寶冠的處理方式及手印;但該例中的纏腰布飾有橫向條紋,此紋樣更常見於同期尼泊爾銅像(參見Casey與Weldon,《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第93頁,圖版13)。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所藏另一可比實例亦有著類似的纏腰布條帶風格(見Pal,《尼泊爾藝術》,1985年,第100頁,編號S20)。
此像面部帶典型的紐瓦爾輪廓,鼻長而鷹鉤,並施以冷金彩繪;髮間仍殘留藍色顏料痕跡,印證此像曾在西藏語境中長期受供奉。
此尊造像可稱早期喜馬拉雅藝術融合性的有力例證,體現尼泊爾與西藏藝術在風格與圖像學傳統上的匯聚。其精緻的造型、節制的裝飾與層次豐富的圖像學內涵,既反映宗教奉獻之目的,亦展現藝術創新之精神,使之成為喜馬拉雅銅鑄早期中世紀階段一件重要而罕見的存世之作。
.jpg?w=1)
.jpg?w=1)
.jpg?w=1)
.jpg?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