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第十世噶瑪巴卻映多傑所繪製的這幅非凡唐卡,是極少數存世且帶有題記的作品之一,該題記同時彰顯其藝術成就與精神權威。在已知有限的幾幅確認為他所作並帶有題記的唐卡中,此畫尤為重要,不僅因其審美上的精湛造詣,更因其罕見地附有明確記載作者、地點與日期的題記,使此作歸入極少數具備完整創作資訊的作品之列。
畫中主題為誓願護法,採用「那唐」或稱黑底繪畫傳統呈現,此視覺形式通常專用於忿怒尊。畫上以金書題記指明第十世噶瑪巴為此像之來源,然其正式且恭敬的措辭,與瑪爾巴唐卡(見馮·施羅德,《第十世噶瑪巴:西藏最偉大的藝術家》,香港,2025年,第198–199頁,圖版1)所見類似,顯示題記很可能出自信徒之手,而非噶瑪巴本人或其親近侍者所書。儘管如此,此推斷對於理解此畫在卻映多傑作品集中的定位仍至關重要。
雖然此畫的類型與主題有別於他其他作品,但其構圖所運用的技法與歸於他名下的1660年繪畫組有著密切關聯。畫面以深黑、鐵鏽紅與暖棕為主調,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張力,再輔以空靈的氛圍效果,賦予作品近乎夢幻、超凡脫俗的氣質。不透明與半透明元素、暖色與冷色調、動態與靜止形態之間的戲劇性對比,使整幅畫面充滿超現實、近乎電影般的緊張感。
大衛·傑克遜曾評論此唐卡對動物異常親切且寫實的描繪,這正是卻映多傑風格的標誌。山羊、熊以及從煙霧中浮現的幽靈般白色形象,不僅展現技法上的精湛,更透露出獨特的情感敏銳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色彩與筆觸的運用:顏料施加方式令人聯想到中國水墨畫,透過在略深的底層上疊加淡雅、乳狀的色調,達成細膩的層次變化。
此技法在護法所乘的血海中尤為有效,血海以漸變的紅色繪成,令人聯想到卻映多傑其他作品裝飾細節中常見的綠色層次變化。這些紅色因與冷調藍色岩石及煙霧氤氳的墨染背景並置而更顯濃烈,熾焰與翻騰煙霧自背景迸發,環繞著中央主尊。煙霧之中,一幽靈般的白色形體剛好在護法雙臂上方顯現;護法手持象徵鐵匠的錘與風箱,雙手張開,姿態詭異,近乎幻覺。
動物毛髮以柔軟、無骨感的顏料暈染呈現,尤其可見於小熊斑駁的皮毛及山羊口鼻處精緻的明暗過渡。與此同時,護法自身形體繪於未施顏料的黑色絲綢底上,僅以淺藍色線條勾勒,並以迅捷而富表現力的筆觸賦予體積感與動勢,卻不損其幽靈般的特質。鐵匠之錘以平塗的黃金色繪製,與畫面其他部分細膩的暈染形成鮮明對比,此種對比亦見於其他帶有卻映多傑題記的唐卡。
題記不僅將此作歸於第十世噶瑪巴名下,更提供了關於創作年代與地點的關鍵資訊。題記記載此畫創作於「古拉沙卡之地」(Land of Gura Sharka),即木雅(Minyak,康南地區),具體地點為四川省稻城縣邦河村,由此可將創作時間鎖定於噶瑪巴生平中藏曆羊年之一的1655年。此時間點與歷史記載中噶瑪巴流亡期間駐留該地區的記錄相符,尤其與其1655年確曾造訪木雅的文獻記載一致。
進一步佐證來自噶瑪巴傳記,其中記載同年他曾以覺(Jeu/Byeu)派風格繪製一幅「Damchen Dorje Lekpa」唐卡。鑒於此畫題記明確標示主尊為Damchen,且手持鐵匠化身「Damchen Garwai Nakpo」典型的錘與風箱,此一認定頗為可靠。題記中主尊名號的其餘部分「大長髮者」似為描述性用語而非正式尊稱,但與其他藏文文獻所載該護法的圖像特徵相符。
如夏格巴(Shakabpa)在描述覺派風格忿怒尊時所指出,此類護法常被描繪為身材矮小、頭大腹圓,若以深藍或黑色呈現,則以白色或淺藍色勾勒輪廓——這些細節均與本畫的風格選擇完全吻合。
此唐卡不僅見證卻映多傑的技藝精湛,更是一種深具遠見的創造力之深刻表達。題記提升了其重要性,使其穩固歸入極為稀有的署名且可考作品之列,並提供關鍵的歷史脈絡。此畫不僅是一件供奉聖物,更是一場強烈的氛圍體驗:墨色煙幕、幽靈形影與鮮豔顏料引領觀者進入一個閾限世界,忿怒護法自火焰與薄霧中顯現。極少有唐卡能同時達成如此空靈夢幻的氣質,又如此紮根於具體歷史與技術精熟之中。
畫中主題為誓願護法,採用「那唐」或稱黑底繪畫傳統呈現,此視覺形式通常專用於忿怒尊。畫上以金書題記指明第十世噶瑪巴為此像之來源,然其正式且恭敬的措辭,與瑪爾巴唐卡(見馮·施羅德,《第十世噶瑪巴:西藏最偉大的藝術家》,香港,2025年,第198–199頁,圖版1)所見類似,顯示題記很可能出自信徒之手,而非噶瑪巴本人或其親近侍者所書。儘管如此,此推斷對於理解此畫在卻映多傑作品集中的定位仍至關重要。
雖然此畫的類型與主題有別於他其他作品,但其構圖所運用的技法與歸於他名下的1660年繪畫組有著密切關聯。畫面以深黑、鐵鏽紅與暖棕為主調,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張力,再輔以空靈的氛圍效果,賦予作品近乎夢幻、超凡脫俗的氣質。不透明與半透明元素、暖色與冷色調、動態與靜止形態之間的戲劇性對比,使整幅畫面充滿超現實、近乎電影般的緊張感。
大衛·傑克遜曾評論此唐卡對動物異常親切且寫實的描繪,這正是卻映多傑風格的標誌。山羊、熊以及從煙霧中浮現的幽靈般白色形象,不僅展現技法上的精湛,更透露出獨特的情感敏銳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色彩與筆觸的運用:顏料施加方式令人聯想到中國水墨畫,透過在略深的底層上疊加淡雅、乳狀的色調,達成細膩的層次變化。
此技法在護法所乘的血海中尤為有效,血海以漸變的紅色繪成,令人聯想到卻映多傑其他作品裝飾細節中常見的綠色層次變化。這些紅色因與冷調藍色岩石及煙霧氤氳的墨染背景並置而更顯濃烈,熾焰與翻騰煙霧自背景迸發,環繞著中央主尊。煙霧之中,一幽靈般的白色形體剛好在護法雙臂上方顯現;護法手持象徵鐵匠的錘與風箱,雙手張開,姿態詭異,近乎幻覺。
動物毛髮以柔軟、無骨感的顏料暈染呈現,尤其可見於小熊斑駁的皮毛及山羊口鼻處精緻的明暗過渡。與此同時,護法自身形體繪於未施顏料的黑色絲綢底上,僅以淺藍色線條勾勒,並以迅捷而富表現力的筆觸賦予體積感與動勢,卻不損其幽靈般的特質。鐵匠之錘以平塗的黃金色繪製,與畫面其他部分細膩的暈染形成鮮明對比,此種對比亦見於其他帶有卻映多傑題記的唐卡。
題記不僅將此作歸於第十世噶瑪巴名下,更提供了關於創作年代與地點的關鍵資訊。題記記載此畫創作於「古拉沙卡之地」(Land of Gura Sharka),即木雅(Minyak,康南地區),具體地點為四川省稻城縣邦河村,由此可將創作時間鎖定於噶瑪巴生平中藏曆羊年之一的1655年。此時間點與歷史記載中噶瑪巴流亡期間駐留該地區的記錄相符,尤其與其1655年確曾造訪木雅的文獻記載一致。
進一步佐證來自噶瑪巴傳記,其中記載同年他曾以覺(Jeu/Byeu)派風格繪製一幅「Damchen Dorje Lekpa」唐卡。鑒於此畫題記明確標示主尊為Damchen,且手持鐵匠化身「Damchen Garwai Nakpo」典型的錘與風箱,此一認定頗為可靠。題記中主尊名號的其餘部分「大長髮者」似為描述性用語而非正式尊稱,但與其他藏文文獻所載該護法的圖像特徵相符。
如夏格巴(Shakabpa)在描述覺派風格忿怒尊時所指出,此類護法常被描繪為身材矮小、頭大腹圓,若以深藍或黑色呈現,則以白色或淺藍色勾勒輪廓——這些細節均與本畫的風格選擇完全吻合。
此唐卡不僅見證卻映多傑的技藝精湛,更是一種深具遠見的創造力之深刻表達。題記提升了其重要性,使其穩固歸入極為稀有的署名且可考作品之列,並提供關鍵的歷史脈絡。此畫不僅是一件供奉聖物,更是一場強烈的氛圍體驗:墨色煙幕、幽靈形影與鮮豔顏料引領觀者進入一個閾限世界,忿怒護法自火焰與薄霧中顯現。極少有唐卡能同時達成如此空靈夢幻的氣質,又如此紮根於具體歷史與技術精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