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尊財續佛母造像鑄工精雅、裝飾華美,充分展現十一世紀尼泊爾雕塑的卓越技藝。像以鎏金銅合金鑄成,女神呈自在坐姿(lalitasana),微曲的身軀與其悠然姿態及肢體流暢的關節轉折相呼應。其六臂象徵超凡神力,以均衡的節奏佈置:一手持經卷,一手持禾束,另一手持水瓶,皆寓意女神賜予精神與物質的豐饒。
其單葉高冠兩側飾以纖細珠串支架,並配一對放射狀髮髻,反映當時的國際化風格;此類冠式亦見於馮·施羅德(von Schroeder)《西藏佛教雕塑》第一卷(香港,第172頁,編號172C)所載另一尊財續佛母像。該像被推定為十三世紀作品,但其高臂釧與冠式配置與十一世紀風格明顯關聯,可參見同書第489頁編號155C–E的立姿度母像。
本像尤為突出之處,在於其異常光滑潤澤的表面,尤以面頰、胸腹及手臂為甚——歷經數世紀儀軌持用與供奉塗油,已打磨出深邃金亮的光澤。此種如絨般溫潤的包漿,源於反覆的開光與供養,賦予造像強烈的神聖感與臨在感,具體見證其長期處於神聖語境中的悠久歷史。
造像體現了李查維至早期馬拉時期理想化的女性典範:豐滿高聳的乳房、纖細腰身與圓潤大腿,共同塑造出既感性又端莊的形象,此為十一世紀尼泊爾神聖女性造像的典型特徵。其面容寧靜,眉弓柔和、雙目低垂、唇角含笑,傳達內省的靜謐氣質;而精工鑄造的華麗瓔珞與繁複寶冠,更彰顯其天界尊格。
此尊造像屬於加德滿都河谷於李查維王朝向早期馬拉王朝過渡時期所產早期尼泊爾銅像中的罕見群組,特點在於鑄工精緻、形體塑造細膩、表面處理雅致。相近例證可見於各大機構收藏,如帕薩迪納諾頓·西蒙博物館所藏財續佛母像(館藏編號 F.1975.08.02.S),以及普拉塔帕迪亞·帕爾(Pratapaditya Pal)《尼泊爾雕塑遺產:加德滿都河谷藝術》(Marg Publications,1986年,第83頁,圖68)所刊另一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 M.72.2.1)所藏一尊密切相關造像,亦共享相同的雕塑語彙,包括修長比例、精緻裝飾與寧靜面容。
如此品質與稀有程度的作品極少現身市場。本拍品不僅代表早期尼泊爾金屬雕塑的巔峰成就,亦是一件深具感染力而持續被供奉的聖物。
                        其單葉高冠兩側飾以纖細珠串支架,並配一對放射狀髮髻,反映當時的國際化風格;此類冠式亦見於馮·施羅德(von Schroeder)《西藏佛教雕塑》第一卷(香港,第172頁,編號172C)所載另一尊財續佛母像。該像被推定為十三世紀作品,但其高臂釧與冠式配置與十一世紀風格明顯關聯,可參見同書第489頁編號155C–E的立姿度母像。
本像尤為突出之處,在於其異常光滑潤澤的表面,尤以面頰、胸腹及手臂為甚——歷經數世紀儀軌持用與供奉塗油,已打磨出深邃金亮的光澤。此種如絨般溫潤的包漿,源於反覆的開光與供養,賦予造像強烈的神聖感與臨在感,具體見證其長期處於神聖語境中的悠久歷史。
造像體現了李查維至早期馬拉時期理想化的女性典範:豐滿高聳的乳房、纖細腰身與圓潤大腿,共同塑造出既感性又端莊的形象,此為十一世紀尼泊爾神聖女性造像的典型特徵。其面容寧靜,眉弓柔和、雙目低垂、唇角含笑,傳達內省的靜謐氣質;而精工鑄造的華麗瓔珞與繁複寶冠,更彰顯其天界尊格。
此尊造像屬於加德滿都河谷於李查維王朝向早期馬拉王朝過渡時期所產早期尼泊爾銅像中的罕見群組,特點在於鑄工精緻、形體塑造細膩、表面處理雅致。相近例證可見於各大機構收藏,如帕薩迪納諾頓·西蒙博物館所藏財續佛母像(館藏編號 F.1975.08.02.S),以及普拉塔帕迪亞·帕爾(Pratapaditya Pal)《尼泊爾雕塑遺產:加德滿都河谷藝術》(Marg Publications,1986年,第83頁,圖68)所刊另一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 M.72.2.1)所藏一尊密切相關造像,亦共享相同的雕塑語彙,包括修長比例、精緻裝飾與寧靜面容。
如此品質與稀有程度的作品極少現身市場。本拍品不僅代表早期尼泊爾金屬雕塑的巔峰成就,亦是一件深具感染力而持續被供奉的聖物。
.jpg?w=1)
.jpg?w=1)
.jpg?w=1)
.jpg?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