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尊精鑄銅像以極致簡練而標誌性的形式呈現「白傘蓋」女神,工藝精湛,細節考究。女神結金剛跏趺坐,散發出沉靜的威儀與護佑之力,此二者正是她在大乘與密乘佛教中作為強大女性護法的核心特質。
 
此像展現其寧靜相:單面雙臂,右手高舉施無畏印,象徵庇護與無懼;左手輕持白傘柄,此傘即其名號之來源。傳統上,白傘代表對世間與超自然有害力量的精神庇護。其額心清晰塑造第三眼,彰顯其遍知覺照與警覺。
 
女神佩戴華麗瓔珞,鑲嵌金、銀與紅銅,包括葉形臂釧、環形耳飾、突出的中央葉狀寶冠,以及珠串腰帶;甚至其手指甲與腳趾甲亦以紅銅鑲嵌。其披帛與輕透的紗裙以細膩鏨刻紋飾呈現,在深色黃銅底上熠熠生輝,承襲東印度帕拉雕塑傳統——此風格於十一至十三世紀對西藏藝術產生深遠影響。
 
其寧靜的卵形面容、弓形雙唇、修長雙目與柔和拱眉,乃帕拉風格之後期語彙傳入早期西藏作坊的典型特徵。有別於帕拉式樣的是,其髮辮於背後扭成一束,盤成髮髻,飾以花朵,垂落左肩。表面光滑,保存良好,歷經儀軌使用所留痕跡更增其供奉神聖氣息。
 
白傘蓋佛母常被視為度母或觀音菩薩之化現,於密法修持中用以驅除障礙、災厄與邪祟。此簡化之雙臂形象,很可能用於個人密續禪修,亦可置於私人或寺院佛壇以求護佑。
 
此尊白傘蓋像很可能與一尊寶冠佛母出自同一組造像或同一作坊,後者同樣廣泛運用銀與紅銅鑲嵌、寶石裝飾及淺平素面墊座,參見佳士得紐約1998年9月拍賣,第98號拍品。另有一尊密切相關的白傘蓋像,鑲嵌稍為節制,但共享諸多形體特徵,見漢斯(Henss)〈早期西藏雕塑〉,載於帕爾(Pal)編《邁向空性之路:西藏佛教藝術》,1996年,圖錄編號18,第116頁,亦很可能歸於同一作坊。
 
此尊端坐形式之白傘蓋像,體現密法威能與審美和諧之間的獨特平衡,是早期西藏銅造像的傑出範例:根植於帕拉傳統,卻已展現出獨特的喜馬拉雅供奉語彙。
                        此像展現其寧靜相:單面雙臂,右手高舉施無畏印,象徵庇護與無懼;左手輕持白傘柄,此傘即其名號之來源。傳統上,白傘代表對世間與超自然有害力量的精神庇護。其額心清晰塑造第三眼,彰顯其遍知覺照與警覺。
女神佩戴華麗瓔珞,鑲嵌金、銀與紅銅,包括葉形臂釧、環形耳飾、突出的中央葉狀寶冠,以及珠串腰帶;甚至其手指甲與腳趾甲亦以紅銅鑲嵌。其披帛與輕透的紗裙以細膩鏨刻紋飾呈現,在深色黃銅底上熠熠生輝,承襲東印度帕拉雕塑傳統——此風格於十一至十三世紀對西藏藝術產生深遠影響。
其寧靜的卵形面容、弓形雙唇、修長雙目與柔和拱眉,乃帕拉風格之後期語彙傳入早期西藏作坊的典型特徵。有別於帕拉式樣的是,其髮辮於背後扭成一束,盤成髮髻,飾以花朵,垂落左肩。表面光滑,保存良好,歷經儀軌使用所留痕跡更增其供奉神聖氣息。
白傘蓋佛母常被視為度母或觀音菩薩之化現,於密法修持中用以驅除障礙、災厄與邪祟。此簡化之雙臂形象,很可能用於個人密續禪修,亦可置於私人或寺院佛壇以求護佑。
此尊白傘蓋像很可能與一尊寶冠佛母出自同一組造像或同一作坊,後者同樣廣泛運用銀與紅銅鑲嵌、寶石裝飾及淺平素面墊座,參見佳士得紐約1998年9月拍賣,第98號拍品。另有一尊密切相關的白傘蓋像,鑲嵌稍為節制,但共享諸多形體特徵,見漢斯(Henss)〈早期西藏雕塑〉,載於帕爾(Pal)編《邁向空性之路:西藏佛教藝術》,1996年,圖錄編號18,第116頁,亦很可能歸於同一作坊。
此尊端坐形式之白傘蓋像,體現密法威能與審美和諧之間的獨特平衡,是早期西藏銅造像的傑出範例:根植於帕拉傳統,卻已展現出獨特的喜馬拉雅供奉語彙。
.jpg?w=1)
.jpg?w=1)
.jpg?w=1)
.jpg?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