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jpg?w=1)
元大都 十三世紀晚期/十四世紀早期
細節
銅鎏金觀世音菩薩自在坐像
元大都 十三世紀晚期/十四世紀早期
觀音:帝國風格的融合——元代宮廷佛教造像之巔
在印度—喜馬拉雅與中國佛教雕塑的廣闊藝術脈絡中,此尊觀音菩薩像堪稱獨一無二的傑作,完美融合帕拉、紐瓦爾與中國古典元素。此像製於十四世紀初,很可能出自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標誌著漢藏佛教藝術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其卓越的風格融合,為此後兩個世紀整個亞洲高原的佛教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此造像最為出色之處,在於藝術家對觀音菩薩年輕而略帶忿怒相的敏銳刻畫,既蘊含慈悲,又暗藏威能。豐潤的雙頰、輪廓清晰的小嘴,以及精細鑲嵌的白毫,皆直接呼應紐瓦爾與西夏的審美趣味,使其面容有別於早期西藏與帕拉風格的先例。額前髮縷整齊排列為放射狀卷髮,腦後雙道髮帶束髮,展現出元代宮廷委製作品特有的精緻工藝。
造像的裝飾進一步確證其非凡地位。髮髻上的束帶、五葉寶冠、三股項鍊與臂釧,皆承襲十二至十三世紀經由西藏傳入、並由紐瓦爾工匠精煉過的帕拉範式。冠中央垂飾以三角形框鑲嵌一方矩形寶石,周圍環繞六枚鑲件,其上葉形卷草紋與冠葉紋樣呼應,直接參照早期帕拉傑作,如佳士得紐約2017年3月15日拍賣第233號拍品——黑石觀世音菩薩像。胸前長項鍊由雙排珍珠串成,以四瓣花形鑲綠松石搭扣固定,垂至臍部終結於三葉形寶石;腰臀間垂掛的珍珠瓔珞覆蓋於細密鏨刻的下裳之上,其形制與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 1994.293)所藏元代織物高度相似。
有別於較小型元代菩薩像(如紀年1305年的文殊菩薩)的簡化處理,此像展現出完整的三維立體感,尤其軀幹部分更遵循自然主義的尼泊爾範式。手足亦同樣結構清晰;肩部與大腿處設有支撐花莖的銅柱,此為元代銅像獨有特徵。
底座設單一矩形裝藏孔,座面殘留朱漆痕跡,符合紐瓦爾鑄造傳統;三處榫孔顯示其原應嵌入獨立鑄造的蓮座。後配康熙時期局部鎏金木座,飾蓮瓣與凹陷開光,反映清代對元代宗教藝術的尊崇。
此尊觀音像很可能為十五世紀永樂時期著名造像的原型。其鑄造品質卓絕、尺寸恢弘、工藝精緻,強烈暗示其出自元代宮廷贊助,或與忽必烈汗資助薩迦班智達與八思巴,以及邀請紐瓦爾藝術家如阿尼哥(Aniko,又作Aiko)至大都的歷史背景相關。雖無法確指具體作者,然其造型之精熟,顯然出自大師之手——或即阿尼哥本人,或其作坊中的領軍匠師。
儘管學者如尤里·霍霍洛夫(Yury Khokholov)主張此風格源流應追溯至西夏與河西走廊,而非僅限於藏—紐瓦爾傳統,此造像恰恰調和了兩種理論。無論其確切傳播路徑為何,它都體現了一種嶄新的帝國美學,匯聚印度、尼泊爾與中國的藝術元素,形成獨特的元代風格——此風格在此後兩個世紀主導了東亞與中亞的佛教雕塑。
就來源、尺寸、風格創新與保存狀況而言,此尊觀音像是迄今市場所見最精美的元代宮廷佛教造像。它不僅為十四世紀初宗教與藝術生活提供一扇窗口,更代表泛亞洲藝術融合的最高典範。
12 1⁄4 in. (31 cm.) high (15 1⁄4 in. on parcel-gilt lacquered wood base)
元大都 十三世紀晚期/十四世紀早期
觀音:帝國風格的融合——元代宮廷佛教造像之巔
在印度—喜馬拉雅與中國佛教雕塑的廣闊藝術脈絡中,此尊觀音菩薩像堪稱獨一無二的傑作,完美融合帕拉、紐瓦爾與中國古典元素。此像製於十四世紀初,很可能出自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標誌著漢藏佛教藝術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其卓越的風格融合,為此後兩個世紀整個亞洲高原的佛教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此造像最為出色之處,在於藝術家對觀音菩薩年輕而略帶忿怒相的敏銳刻畫,既蘊含慈悲,又暗藏威能。豐潤的雙頰、輪廓清晰的小嘴,以及精細鑲嵌的白毫,皆直接呼應紐瓦爾與西夏的審美趣味,使其面容有別於早期西藏與帕拉風格的先例。額前髮縷整齊排列為放射狀卷髮,腦後雙道髮帶束髮,展現出元代宮廷委製作品特有的精緻工藝。
造像的裝飾進一步確證其非凡地位。髮髻上的束帶、五葉寶冠、三股項鍊與臂釧,皆承襲十二至十三世紀經由西藏傳入、並由紐瓦爾工匠精煉過的帕拉範式。冠中央垂飾以三角形框鑲嵌一方矩形寶石,周圍環繞六枚鑲件,其上葉形卷草紋與冠葉紋樣呼應,直接參照早期帕拉傑作,如佳士得紐約2017年3月15日拍賣第233號拍品——黑石觀世音菩薩像。胸前長項鍊由雙排珍珠串成,以四瓣花形鑲綠松石搭扣固定,垂至臍部終結於三葉形寶石;腰臀間垂掛的珍珠瓔珞覆蓋於細密鏨刻的下裳之上,其形制與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 1994.293)所藏元代織物高度相似。
有別於較小型元代菩薩像(如紀年1305年的文殊菩薩)的簡化處理,此像展現出完整的三維立體感,尤其軀幹部分更遵循自然主義的尼泊爾範式。手足亦同樣結構清晰;肩部與大腿處設有支撐花莖的銅柱,此為元代銅像獨有特徵。
底座設單一矩形裝藏孔,座面殘留朱漆痕跡,符合紐瓦爾鑄造傳統;三處榫孔顯示其原應嵌入獨立鑄造的蓮座。後配康熙時期局部鎏金木座,飾蓮瓣與凹陷開光,反映清代對元代宗教藝術的尊崇。
此尊觀音像很可能為十五世紀永樂時期著名造像的原型。其鑄造品質卓絕、尺寸恢弘、工藝精緻,強烈暗示其出自元代宮廷贊助,或與忽必烈汗資助薩迦班智達與八思巴,以及邀請紐瓦爾藝術家如阿尼哥(Aniko,又作Aiko)至大都的歷史背景相關。雖無法確指具體作者,然其造型之精熟,顯然出自大師之手——或即阿尼哥本人,或其作坊中的領軍匠師。
儘管學者如尤里·霍霍洛夫(Yury Khokholov)主張此風格源流應追溯至西夏與河西走廊,而非僅限於藏—紐瓦爾傳統,此造像恰恰調和了兩種理論。無論其確切傳播路徑為何,它都體現了一種嶄新的帝國美學,匯聚印度、尼泊爾與中國的藝術元素,形成獨特的元代風格——此風格在此後兩個世紀主導了東亞與中亞的佛教雕塑。
就來源、尺寸、風格創新與保存狀況而言,此尊觀音像是迄今市場所見最精美的元代宮廷佛教造像。它不僅為十四世紀初宗教與藝術生活提供一扇窗口,更代表泛亞洲藝術融合的最高典範。
12 1⁄4 in. (31 cm.) high (15 1⁄4 in. on parcel-gilt lacquered wood base)
來源
繭山株式會社,東京,1960年代中期
安思遠及高迪藝廊,紐約,1971年前入藏
克利斯蒂安·休曼,泛亞收藏,1977年前入藏
紐約佳士得,1989年6月2日,拍品110號
美國西海岸私人收藏
紐約佳士得,2008年3月21日,拍品616號
亞洲私人收藏
安思遠及高迪藝廊,紐約,1971年前入藏
克利斯蒂安·休曼,泛亞收藏,1977年前入藏
紐約佳士得,1989年6月2日,拍品110號
美國西海岸私人收藏
紐約佳士得,2008年3月21日,拍品616號
亞洲私人收藏
出版
菲力浦·亞當斯論“元代宮廷鎏金銅佛造像之于明初的過渡性意義”,刊載於2014年11/12月,《Orientations》,第93頁,第96-98頁,圖1、9a、10c、11a。
榮譽呈獻

Edward Wilkinson
Global Head of Departmen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