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尊珍稀的倚樹觀音銅像造型極其精緻,圖像學細節繁複,無論在構圖之精妙或鑄造品質之卓越上均卓然出眾。主尊姿態優雅,雙踝交疊,呈現微妙而典雅的對立式平衡,強化了整體形象的律動感。其腰間繫一虎皮,紋理自然生動,鬆散垂落,此為紐瓦爾大師工藝的典型美學特徵。
 
倚樹觀音為觀音菩薩的一種化現,此像捕捉其慈悲施予的瞬間:右手前伸,正欲將一顆新摘下的如意寶珠投入跪拜信眾的袋中;左手則輕觸風格化的如意樹——此神樹巧妙地轉化為環繞主尊全身的舟形光背。象徵性敘事與神聖幾何在此無縫融合,每一元素皆蘊含虔敬寓意與藝術敏銳度。
 
倚樹觀音主題在雕塑形式中極為罕見,無論銅像或石雕,已知實例寥寥。一件密切相關之作,紀年1684年,曾於2011年6月7日佳士得巴黎拍賣(第395號拍品)售出,同樣展現流暢的構圖與象徵的精微複雜性。
 
最早期的表現之一,為博納爾迪(Bonardi)收藏中的一件帕拉時期(Pala-period)青銅像,其如意樹枝葉間躍動著動物與天界眾生(參見圖齊〔Tucci〕,《跨喜馬拉雅》,日內瓦,1973年,編號151)。此主題亦延續至繪畫傳統,尤以一幅十八世紀初尼泊爾唐卡為代表,見帕爾(Pal)編《喜馬拉雅:一場美學的歷險》(芝加哥,2003年,第82頁,編號47)。
 
此作充分展現紐瓦爾金工對細節、流動感與象徵整合的卓越掌握,是此一高度專門化供奉形式的罕見存世之作,兼具雕塑的精緻技藝與深邃的圖像學意圖。
                        倚樹觀音為觀音菩薩的一種化現,此像捕捉其慈悲施予的瞬間:右手前伸,正欲將一顆新摘下的如意寶珠投入跪拜信眾的袋中;左手則輕觸風格化的如意樹——此神樹巧妙地轉化為環繞主尊全身的舟形光背。象徵性敘事與神聖幾何在此無縫融合,每一元素皆蘊含虔敬寓意與藝術敏銳度。
倚樹觀音主題在雕塑形式中極為罕見,無論銅像或石雕,已知實例寥寥。一件密切相關之作,紀年1684年,曾於2011年6月7日佳士得巴黎拍賣(第395號拍品)售出,同樣展現流暢的構圖與象徵的精微複雜性。
最早期的表現之一,為博納爾迪(Bonardi)收藏中的一件帕拉時期(Pala-period)青銅像,其如意樹枝葉間躍動著動物與天界眾生(參見圖齊〔Tucci〕,《跨喜馬拉雅》,日內瓦,1973年,編號151)。此主題亦延續至繪畫傳統,尤以一幅十八世紀初尼泊爾唐卡為代表,見帕爾(Pal)編《喜馬拉雅:一場美學的歷險》(芝加哥,2003年,第82頁,編號47)。
此作充分展現紐瓦爾金工對細節、流動感與象徵整合的卓越掌握,是此一高度專門化供奉形式的罕見存世之作,兼具雕塑的精緻技藝與深邃的圖像學意圖。
.jpg?w=1)
.jpg?w=1)
.jpg?w=1)
.jpg?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