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ILT-COPPER ALLOY FIGURE OF A CROWNED BUDDHA
A GILT-COPPER ALLOY FIGURE OF A CROWNED BUDDHA
A GILT-COPPER ALLOY FIGURE OF A CROWNED BUDDHA
2 更多
A GILT-COPPER ALLOY FIGURE OF A CROWNED BUDDHA
5 更多
銅鎏金寶冠佛像

尼泊爾 十四世紀

細節
銅鎏金寶冠佛像
尼泊爾 十四世紀
7 in. (17.8 cm.) high
來源
法國私人收藏
巴黎艾德拍賣行,2024年6月14日,拍品169號

榮譽呈獻

Edward Wilkinson
Edward Wilkinson Global Head of Departmen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此尊氣勢恢宏、鑄工精細的佛陀造像,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右手下垂結觸地印。此一重要圖像紋樣描繪佛陀於菩提樹下證悟之際,召喚大地為其降伏魔羅作證的決定性時刻。

造像富含象徵細節,彰顯佛陀之神性:掌心與足底陰刻蓮花;拉長的耳垂飾以微小蓮瓣;雙目修長,內視沉靜;額間凸起白毫;頭頂肉髻上密佈螺髮,並冠以錐形頂珠。頭頂更戴五葉寶冠,鑲嵌半寶石,進一步強化佛陀神聖與王者之尊。底座以裝藏板封閉,板上環繞八吉祥符號,中央為金剛杵;髮絲間殘留微量冷金膏與藍色痕跡,證明此像曾在西藏受供奉。

此戴冠形象可作兩種解讀:若其原屬五方佛組像之一,則可視為阿閦佛;若為獨立供奉或組像之主尊,則應為戴冠釋迦牟尼佛。儘管華麗裝飾看似與佛陀捨棄世俗生活的行誼相悖,然學者克勞蒂娜·博策-皮克龍(Claudine Bautze-Picron)於《從印度至緬甸的寶飾佛陀》(2010年)中指出,公元第一個千年之末,南亞政治、宗教與哲學的轉變,促使歷史佛陀被賦予王者特徵,以彰顯其精神主權。

佛陀身披輕透僧伽梨(即僧袍),衣緣精細陰刻,並飾以珠串邊飾。一褶衣帛優雅覆於左肩,下裳自交疊腳踝處向外展開,形成厚重而富節奏感的衣褶。通體鎏金豐厚,底面仍保留大量原始裝藏物,為其儀軌使用與神聖性的重要見證。

此像造型雄健,散發沉靜威儀,與北京清宮舊藏一尊同期坐佛極為相近(見《藏傳佛教造像》,香港,2008年,第145頁,編號139)。亦可比照馮·施羅德(von Schroeder)《西藏佛教雕塑》第一卷(2001年,第522–523頁,圖錄編號170C)所載一例。二者皆胸膛厚實,僧袍簡樸,衣褶微起伏,邊緣飾以珠串滾邊;四肢修長勻稱,結蓮花坐,面呈方形,耳上飾風格化花卉紋樣,神情內省,體現禪定寂靜之理想。

馮·施羅德指出,彼例或自尼泊爾輸入,或由紐瓦爾(Newar)匠師於西藏當地製作。然本像耳側蓮花紋樣,尤令人聯想到十一世紀克什米爾原型,此類風格見於藏西(同上書,第152–166頁,圖錄編號40B–47B)。此特徵揭示克什米爾、西藏與加德滿都河谷之間活躍的區域藝術交流,而紐瓦爾工匠在此過程中展現卓越能力,將多元風格融會貫通,轉化為獨特的紐瓦爾美學。

本尊佛陀亦可與佳士得紐約2015年3月18日拍賣第4018號拍品相較,二者皆鑄工精緻、比例均衡、技藝純熟。其寧靜面容、細膩手足與和諧特徵,彰顯大師級設計與鮮明紐瓦爾風格。

然此像最為卓絕之處,在於其緊湊而有力的存在感:敦實健碩的身形,以寬厚胸膛、層疊厚重的衣褶基座與穩固對稱的結構為根基,賦予造像一種既紮根大地又超然物外的威儀。此對體量與堅實感的強調,不僅提升視覺震撼力,更體現紐瓦爾雕塑獨特的審美意識。圖像學之精準、王者圖式之莊嚴與形體力量之融合,使此尊成為早期尼泊爾銅造像藝術巔峰成就的罕見典範。

更多來自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