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PPER ALLOY PANEL OF PALDEN LHAMO
A COPPER ALLOY PANEL OF PALDEN LHAMO
A COPPER ALLOY PANEL OF PALDEN LHAMO
2 更多
吉祥天母像銅飾板

藏中 丹薩替寺 約1386年

細節
吉祥天母像銅飾板
藏中 丹薩替寺 約1386年
此件精鑄銅合金嵌板,原為丹薩替寺主殿內一座大型吉祥多門塔的組成部分。其尺寸與重量頗大,表明其應出自佛塔最底層的第六層,即所謂「護法層」,該層安置佛塔中最為雄偉的造像。

板上所刻為一尊年輕女神,面容半忿怒相,巧妙融合寧靜與潛在威能。其精緻塑造的臉龐散發生機與端莊氣質;高拱眉弓與微啟雙唇所構成的寶冠式輪廓,暗示其動態而護佑的神格。女神佩戴華麗瓔珞,工藝極其細膩:碩大耳飾、繁複項鍊與精雕臂釧熠熠生輝,彰顯其崇高地位與神聖職能。

其右胯側,一頭臥姿騾首被生動刻畫,表情富於個性,為整體構圖增添一抹親切與靈性。此動物坐騎極少如此敏銳地呈現,正是吉祥天女(藏語:Palden Lhamo)——佛教教法之忿怒護法女神——恆常相伴的坐騎。

此嵌板原應位於第六層四個方位之一,每面均對稱佈置一組神祇:兩位龍王、兩位夜叉王,以及一對護法——瑪哈嘎拉與吉祥天女。這二十四位護法共同構成一道強大的環繞護衛帶,稱為「金剛地基」,守護上方佛法與下方修行者。他們置身於自本初之水升起的捲曲蓮莖之中,居於塵世與超然境界的交界之處。

相關例證參見 Czaja 與 Proser 編,《丹薩替的金色視界》(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2014年,第42頁。
22 in. (56 cm.) high
來源
瑞士重要珍藏,1995年前入藏

榮譽呈獻

Edward Wilkinson
Edward Wilkinson Global Head of Departmen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關於兩尊來自丹薩替未曾發表的女神像
Jean-Luc Estournel,巴黎,2025年

丹薩替寺於1267年至1435年間所建的八座著名「吉祥多門塔」,乃依止貢噶舉派創始人吉天貢波於1198年在察里所得之淨觀而設立,最初為其上師多傑嘉波帕木竹巴所建。這些佛塔如今已有詳盡研究,無需再作介紹。

然而近期發現一項重要事件—兩尊此前未曾發表的女神像,分別出自兩座不同「皇家」吉祥多門塔的第六層。它們是朗氏/帕木竹巴王朝於十四至十五世紀之交鼎盛時期藝術的珍貴例證。

第一尊描繪的是兩臂拉嫫,騎坐於騾背之上,周圍環繞四位四季女神——其左側仍可見三位,右臂下方缺失部分原應為第四位。根據文獻記載,此尊應爲「Tamra Kharavahana Sritakali Sridevi」(藏文:དཔལ་ལྷ་མོ་གཅེར་བུ་བོང་ཞོན་མ་ཤན་པ་ནག་མོ།,意為「乘赤騾、黑面、獨髻之吉祥天女」)。這種精確圖像特徵,結合獨特的風格元素——如蓮藕根部的處理、瓔珞裝飾及蓮座形制——推斷它極可能出自1386年起為扎巴昌秋(1356–1386)所建吉祥多門塔第六層西側。扎巴昌秋於1370至1386年間出任丹薩替寺住持,並於1374至1381年間坐鎮乃東孜,成為首位獲建丹薩替吉祥多門塔的「西藏之王」。

當時朗氏/帕木竹巴家族權勢如日中天,為如此重要人物所建佛塔必與其地位相稱,因此出自此塔的造像,堪稱整個丹薩替遺存中最精美、最成熟之作。此塔見於多種文獻記載,尤以宗喀巴親撰之《The biography of Dragpa Changchub》最為重要。此尊原應與普利策收藏(Pritzker Collection)著名的瑪哈嘎拉像(見J-L Estournel 圖153)及原約翰·埃斯凱納齊(John Eskenazi)收藏的財寶天王像(見J-L Estournel 圖154)共同構成一組。它亦與同塔北側另一尊拉嫫像——即「十七面吉祥天女」(藏文:དབུ་བཅུ་བདུན་མ།),現藏於埃默里大學麥克爾·C·卡洛斯博物館(Michael C. Carlos Museum of Emory University)(見J-L Estournel 圖156)—在多方面密切相關。

第二尊女神呈坐姿,雙手前伸,原應持一朵盛開的蓮花。根據吉天貢波所見之圖像藍圖,此尊應爲是堅固地天女(即Prithivi,藏文:ས་ཡི་ལྷ་མོ་བརྟན་མ།),即印度神話中的大地女神,統御一切寶藏。此圖像特徵,結合其風格要素——蓮藕根部的表現、瓔珞與蓮座——表明它極可能出自1408年起為索南扎巴(1359–1408)所建吉祥多門塔第六層東側。索南扎巴於1386至1405年任丹薩替寺住持,並於1381至1385年間為「西藏之王」。

據信描述吉天貢波為帕木竹巴所建吉祥多門塔之原始圖像藍圖中,地天女眷屬包括八位財寶天女及其他五位女神,共十三尊。而此處卻有十六尊。

此細節完美體現了不同吉祥多門塔之間圖像學的變異。儘管所有佛塔似乎皆遵循吉天貢波於1198年所述之2,800尊神祇的原始圖像體系,但次要神祇的配置顯然存在差異。多種文獻可證此點:例如,1370年為扎巴喜饒與1407年為帕丹桑波所建佛塔包含3,900尊神像;1431年索南桑波之塔逾5,000尊;1434年索南堅贊之塔則有3,962尊。

此種裝飾規模的不斷擴張,除宗教意義外,很可能亦是朗氏/帕木竹巴家族強化其政治權威的表現。此尊丹薩替出土的堅固地天女像極為罕見,迄今僅知兩例,另一例於2024年11月27日香港邦瀚斯拍賣(第1013號拍品)售出。

參考文獻:
- C. Luczanits,《多門塔中的曼荼羅:帕木竹巴吉祥多門塔之圖像學》,載於《西藏藝術與建築之語境》,PIATS 2006,2010年出版。
- O. Czaja,《西藏中世紀統治:朗氏家族與帕木竹巴政教史》,奧地利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
- J-L Estournel,《關於丹薩替寺昔日十八座佛塔及其他珍寶》,載於 asianart.com,2020年。

更多來自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