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在藏西的藝術景觀中,特別是在古格王國(十至十七世紀)境內,陶土與泥塑成為寺廟內部大型造像的主要雕塑材料。此類材料自喜馬偕爾邦至拉達克一帶廣泛使用,因其可塑性強,便於塑造動態形體與富表現力的細節。儘管此類造像常施以鮮豔彩繪,但如本文所討論者,亦多貼金箔,以彰顯佛陀之神聖與光明。
此尊佛陀造像極可能出自古格王國首都札達,體現該地區晚期中世紀精緻的審美風格。雖有損傷——尤以雙臂缺失最為顯著,致使手印難以確切辨識——其視覺震撼力依然強烈。佛陀結金剛跏趺坐,呈堅定不移之禪定姿態。僧袍以單片形式塑造,衣褶細膩,自胸前至膝上自然流轉,賦予造像柔和與寫實之感。鼻樑上方繪有白毫,象徵佛陀超凡智慧;頭髮施以藍色,符合覺悟者傳統圖像規範。
如帕爾(Pal)所述(同上,2002年,第160頁),克里斯蒂安·盧茨安尼茨(Christian Luczanits)在《陶土中的佛教雕塑:西喜馬拉雅早期藝術,十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芝加哥,2004年)中認為,此像可確鑿歸屬札達聖域,或原屬「三十五佛懺悔組像」之一。此為大乘佛教中流行的供奉主題,旨在透過觀想與持誦以淨化業障。類似的雕塑組合已有實地記錄,尤見於札達寺廟壁畫與圖像組合中(同上,2004年:第126–135頁)。
此尊佛陀清晰延續了十一世紀西喜馬拉雅的藝術傳統,尤見於其寧靜面容與均衡比例。此種早期風格元素的持續存在,表明古格藝術家在接納新圖像主題與材料的同時,亦有選擇地承襲並保存古老傳統。
此尊佛陀造像極可能出自古格王國首都札達,體現該地區晚期中世紀精緻的審美風格。雖有損傷——尤以雙臂缺失最為顯著,致使手印難以確切辨識——其視覺震撼力依然強烈。佛陀結金剛跏趺坐,呈堅定不移之禪定姿態。僧袍以單片形式塑造,衣褶細膩,自胸前至膝上自然流轉,賦予造像柔和與寫實之感。鼻樑上方繪有白毫,象徵佛陀超凡智慧;頭髮施以藍色,符合覺悟者傳統圖像規範。
如帕爾(Pal)所述(同上,2002年,第160頁),克里斯蒂安·盧茨安尼茨(Christian Luczanits)在《陶土中的佛教雕塑:西喜馬拉雅早期藝術,十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芝加哥,2004年)中認為,此像可確鑿歸屬札達聖域,或原屬「三十五佛懺悔組像」之一。此為大乘佛教中流行的供奉主題,旨在透過觀想與持誦以淨化業障。類似的雕塑組合已有實地記錄,尤見於札達寺廟壁畫與圖像組合中(同上,2004年:第126–135頁)。
此尊佛陀清晰延續了十一世紀西喜馬拉雅的藝術傳統,尤見於其寧靜面容與均衡比例。此種早期風格元素的持續存在,表明古格藝術家在接納新圖像主題與材料的同時,亦有選擇地承襲並保存古老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