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 BAISHI (1863-1957)
QI BAISHI (1863-1957)
1 更多
齊白石

翠柏吟堂

細節
齊白石
翠柏吟堂
設色紙本 立軸
82 x 49 cm. (32 ¼ x 19 ¼ in.)
題識:翠柏吟堂。寄萍老人清興製。
鈐印:白石、借山翁、豈辜負西山杜宇
鑑藏印三方
來源
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2005年5月1日,編號178。
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2017年10月2日,編號1429。
出版
《雙石記—齊白石與石魯》展覽圖錄,一新美術館,香港,2016年,第20頁。
展覽
香港,一新美術館,“雙石記—齊白石與石魯”,2016年5月6日至7月9日。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

拍品專文

本幅《翠柏吟堂》創作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與白石著名的《岱廟圖》構圖相似。1932年8月前後,齊白石為王纘緒作《四季山水十二條屏》,是其“衰年變法”後精心繪寫的山水巨制,被譽為齊白石傳世山水畫中的精品力作。其中有一屏《岱廟圖》題識“曾見石田翁有此圖。借山吟館主者”,表示該作是由沈周的“岱廟圖”化境而來。
《翠柏吟堂》相較於前數幅《岱廟圖》,畫面更為豐富,佈局更為高妙。右側近景為兩株高大的古松,筆力雄健,枝幹虯曲斜倚,疏朗峻拔,樹冠肆意舒展,蒼翠茂盛。中景的書屋建在樹蔭之下,勾勒簡潔明快。屋外一口小水井,寥寥幾筆,可愛生動。牆外遠景則以赭紅、花青兩色重筆抹出山峰,是白石獨創的“高樁饅頭”畫法,相比近景的山峰高聳入雲,巋然而立。遠山巧妙地留白,襯托出雲霧繚繞。顏色暈染頗有幾分石田翁的畫意。整幅作品飽滿通透,毫無呆滯之意,用色沉著厚實,佈局均衡和諧,充分顯現了齊白石獨特的繪畫語言。是白石山水畫的成熟之作。整幅作品構圖大開大合,擬古而自出新意,在“簡少、新奇、粗拙”中,給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世人只知我畫花鳥草蟲,不知我早年常畫山水。我構思一圖,力求超俗,不輕下筆……”齊白石定居北京後,山水畫追求“意境從心”,反對死板臨摹,他掃除凡格,堅持“用我家筆墨,寫我家山水”,運用獨特的構圖和概括的筆墨,最終形成了兼具雅俗共賞的平民情懷和清逸雅致的文人氣質的藝術風格。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地方,因人為地注入太多的情感,在自己的心中,總是別出一格,白石是一個很戀家的人,但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常年漂泊在他鄉。自從1903年第一次到達北京後,他便與西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的有生之年,齊白石看西山、畫西山、無數次遊覽西山,創作了大量以西山為主題的畫作、詩作與篆刻作品,畫面左下角鈐“豈辜負西山杜宇”,就是他寄情鄉思的一方自刻印。
本幅《翠柏吟堂》圖原為香港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老闆謝兆邦先生收藏,謝先生是香港求知雅集最早創會成員之一,收藏豐富,眼光獨到。作品由謝先生晚年釋出,流入拍賣市場,今季現身佳士得,識者當寶藏。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