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連山夾澗圖
細節
明 沈周
連山夾澗圖
設色灑金箋 手卷
28 x 702 cm. (11 x 276 3⁄8 in.)
題識:近見大癡山水草木蔽虧,江山上下令人視之恍然。明窗淨几,試摹一過,而其大概或得一二。若曰高古閒雅,邈不可及矣。姑書此以俟知者教之。沈周。
鈐印:煮石亭、沈氏啟南
題跋:
瞿式耜(1590-1651):畫至大癡老人而蒼勁高渾極矣,老人歿後罕有繼軌者,惟啟南沈先生筆力蒼勁,與之頡頏而氣格高渾過之。此圖平林曲岸複峰重湖,尺幅間景象曠遠,奚啻千里!要自先生興之所寄,縱橫超逸,非沾沾學步一峰也。聞先生世隱吾鄉相城,其遠祖蘭坡公與大癡鶴山樵輩相友,其祖介軒暨其伯南齋、其父同齋,皆工詩善畫,又與沈臞樵、謝葵丘輩往還,淵源所自,其來已久,迨啟南出,而畫益高、名益著,直欲籠蓋千古,豈特跨越一時。然此圖跋語云云,蓋先生自道也。先生既負重名,而吾鄉畫家皆翕然宗之。然寥寥莫有及者。三百年來,惟一峰、石田之名,後先輝映不朽。吁!畫雖小道,而詣極之難且如此,況其進此者乎,良可慨已!丙子(1636年)中秋三日稼軒瞿式耜題。
鈐印:布衣之交、瞿式耜印、稼軒
錢載(1708-1793):乾隆己酉(1789),秀水錢載八十二歲得見石田此卷,並得見稼軒先生題字之墨蹟。
鈐印:錢載、萬松居士
陳焯(清乾隆時人):余往見石翁摹一峰小幛,清微淡遠,令人攬結不盡。其詩所謂山疊氣未迭衍迆勢叵窮者,著於王文簡《香祖筆記》,而石翁跋後則謂:“遇此神物,不一窮研其趣,如見活世尊,乃忘叩西方真極樂!”其推重如此。此仿一峰連山夾澗,氣體渾融中備極自然,渣滓去而清虛生,蓋老年筆也。余宦學海昌,與槎客吳君遊,久之乃出見示,展玩不忍釋手。思欲摹之,無能為役,莫叩西方極樂,殊覺空遇世尊耳!為之慨然。乾隆乙巳(1785)夏五吳興陳焯。
鈐印:湘管齋、陳焯印
陶源(18-19世紀):嘉慶癸亥(1803)仲秋訪槎客先生于小桐溪,下榻憶昔樓踰月,縱觀收藏古今名人妙蹟,無慮百十,真得未曾有,而于此卷尤所醉心。臨別謹題數語以識拳拳之意云爾。十月五日。陽羨陶源。
鈐印:陶源之印
陳均(1779-1828):嘉慶戊辰(1808)上巳日觀於拜經樓,越四年壬申(1812)花朝後二日過小桐谿登西簃重觀此卷,心摹終日題記。受笙陳均。
鈐印:陳均之印
沈覲安(1901-1975):淺絳礬頭筆最工,富陽山色入疏篷。誰分三教堂中席,碧眼飄髯煮石翁。兔牀訟過未忘情,錯以名流待老傖。自有眼光出牛背,區區豈足辱先生。籤軸充廚幾鑒真,藝舟操楫獨知津。勉齋識面嗟何晚,未見江南拙老人。屢欲同穀孫趨謁尊君密韻先生,尚未登堂也。穀孫先生方家屬題,甲申(1944年)五月劍知沈覲安。
鈐印:沈文蕭公曾孫、無雙室
吳騫(1733-1813):
予藏石田《連山夾澗圖》,無異于頭目腦髓,每出遊必載以自隨,蓋數十年如一日也。生平最鄙世有名迹而祕不示人,故遇知己往往出以相賞,然屈指此圖在我已受三辱,其初以示一擅書名之老翰苑,返而告予曰:沈畫卷似真;次眎似一自號能著書者,握此卷置膝上,且展且眤,即置于案,予已大悔,誓不再示人。既有雲間友以賣畫居西湖,聞予有此求借一臨,予又慨然借之,數月不還,因令人索之,竟不留一飯一宿,此人携卷昏夜投昭慶寺僧借宿,幾罹荼毘之阨。予恨撫此卷,幾欲如和氏之抱玉而泣。回思啟翁無端受此三辱,是皆予之過也。爰書此以示後之得是卷者。
鈐印:槎、客
于右任(1879-1964):廿三年六月,于右任觀。
鈐印:右任
藏印:
瞿式耜(1590-1651):瞿稼軒收藏印、稼軒
吳騫(1733-1813):拜經樓、 兔床真賞之章
孫毓汶(1833-1899):遲庵掌書畫史蘭根小印
裴景福(1854-1924):裴伯謙審定書畫印
狄學耕(清):溧陽狄學耕
潘延齡(清):曾藏潘健庵處
鄧實(1877-1951):秋枚寶愛
葉恭綽(1881-1968):遐庵審定(二次)
張大千(1899-1983):大風堂珍藏印
萬峻池:江都萬峻池珍藏金石書畫之印(三次)、江都萬氏珍藏金石書畫之印(三次)、萬峻池鑒藏印、萬峻池珍藏印、應埜平書畫萬峻池鑒藏印
傅增湘(1872-1949):藏園祕籍(二次)
其他:鄒倜年書畫金石文字印、飴古主人祕笈、戴氏芷西氏藏書畫印、□墨□書畫記、叔□審定、江都萬文彬珍藏金石書畫之印、一安珍藏、合同(騎縫印二方)、起田氏、天隱審定、□□□□□收藏金石書籍書畫鈐記
文徵明(1470-1559)題引首:白石翁仿黃子久連山夾澗圖。
鈐印:文徵明印、徵仲
吳騫(1733-1813)藏印:拜經樓
卷內題簽:
張溥東(19世紀):石田翁仿大癡老人《連山夾澗圖》真迹。拜經樓舊藏,光緒丁亥(1887)冬日,虞山鄒芷汀得於虎林,同里張雨生為之介並署麋。
鈐印:張溥東印
吳騫:白石翁仿大癡《連山夾澗圖》真跡,乾隆己亥(1799)秋日拜經樓重裝。
鈐印:槎、客
簽條:沈石田倣大癡山水長卷文衡山題瞿忠宣公跋,拜經樓舊藏今歸密均廔秘笈。
註:拜經樓是清朝學者吳騫的藏書樓。吳騫,字槎客,又字葵裡,號兔床、兔床山人,海寧新倉人。學識淵博,能畫工詩,喜藏書,每遇善本,不惜重金購買,或借讀手抄校勘。吳騫在收藏古書的同時,也收藏不少文物古董。
連山夾澗圖
設色灑金箋 手卷
28 x 702 cm. (11 x 276 3⁄8 in.)
題識:近見大癡山水草木蔽虧,江山上下令人視之恍然。明窗淨几,試摹一過,而其大概或得一二。若曰高古閒雅,邈不可及矣。姑書此以俟知者教之。沈周。
鈐印:煮石亭、沈氏啟南
題跋:
瞿式耜(1590-1651):畫至大癡老人而蒼勁高渾極矣,老人歿後罕有繼軌者,惟啟南沈先生筆力蒼勁,與之頡頏而氣格高渾過之。此圖平林曲岸複峰重湖,尺幅間景象曠遠,奚啻千里!要自先生興之所寄,縱橫超逸,非沾沾學步一峰也。聞先生世隱吾鄉相城,其遠祖蘭坡公與大癡鶴山樵輩相友,其祖介軒暨其伯南齋、其父同齋,皆工詩善畫,又與沈臞樵、謝葵丘輩往還,淵源所自,其來已久,迨啟南出,而畫益高、名益著,直欲籠蓋千古,豈特跨越一時。然此圖跋語云云,蓋先生自道也。先生既負重名,而吾鄉畫家皆翕然宗之。然寥寥莫有及者。三百年來,惟一峰、石田之名,後先輝映不朽。吁!畫雖小道,而詣極之難且如此,況其進此者乎,良可慨已!丙子(1636年)中秋三日稼軒瞿式耜題。
鈐印:布衣之交、瞿式耜印、稼軒
錢載(1708-1793):乾隆己酉(1789),秀水錢載八十二歲得見石田此卷,並得見稼軒先生題字之墨蹟。
鈐印:錢載、萬松居士
陳焯(清乾隆時人):余往見石翁摹一峰小幛,清微淡遠,令人攬結不盡。其詩所謂山疊氣未迭衍迆勢叵窮者,著於王文簡《香祖筆記》,而石翁跋後則謂:“遇此神物,不一窮研其趣,如見活世尊,乃忘叩西方真極樂!”其推重如此。此仿一峰連山夾澗,氣體渾融中備極自然,渣滓去而清虛生,蓋老年筆也。余宦學海昌,與槎客吳君遊,久之乃出見示,展玩不忍釋手。思欲摹之,無能為役,莫叩西方極樂,殊覺空遇世尊耳!為之慨然。乾隆乙巳(1785)夏五吳興陳焯。
鈐印:湘管齋、陳焯印
陶源(18-19世紀):嘉慶癸亥(1803)仲秋訪槎客先生于小桐溪,下榻憶昔樓踰月,縱觀收藏古今名人妙蹟,無慮百十,真得未曾有,而于此卷尤所醉心。臨別謹題數語以識拳拳之意云爾。十月五日。陽羨陶源。
鈐印:陶源之印
陳均(1779-1828):嘉慶戊辰(1808)上巳日觀於拜經樓,越四年壬申(1812)花朝後二日過小桐谿登西簃重觀此卷,心摹終日題記。受笙陳均。
鈐印:陳均之印
沈覲安(1901-1975):淺絳礬頭筆最工,富陽山色入疏篷。誰分三教堂中席,碧眼飄髯煮石翁。兔牀訟過未忘情,錯以名流待老傖。自有眼光出牛背,區區豈足辱先生。籤軸充廚幾鑒真,藝舟操楫獨知津。勉齋識面嗟何晚,未見江南拙老人。屢欲同穀孫趨謁尊君密韻先生,尚未登堂也。穀孫先生方家屬題,甲申(1944年)五月劍知沈覲安。
鈐印:沈文蕭公曾孫、無雙室
吳騫(1733-1813):
予藏石田《連山夾澗圖》,無異于頭目腦髓,每出遊必載以自隨,蓋數十年如一日也。生平最鄙世有名迹而祕不示人,故遇知己往往出以相賞,然屈指此圖在我已受三辱,其初以示一擅書名之老翰苑,返而告予曰:沈畫卷似真;次眎似一自號能著書者,握此卷置膝上,且展且眤,即置于案,予已大悔,誓不再示人。既有雲間友以賣畫居西湖,聞予有此求借一臨,予又慨然借之,數月不還,因令人索之,竟不留一飯一宿,此人携卷昏夜投昭慶寺僧借宿,幾罹荼毘之阨。予恨撫此卷,幾欲如和氏之抱玉而泣。回思啟翁無端受此三辱,是皆予之過也。爰書此以示後之得是卷者。
鈐印:槎、客
于右任(1879-1964):廿三年六月,于右任觀。
鈐印:右任
藏印:
瞿式耜(1590-1651):瞿稼軒收藏印、稼軒
吳騫(1733-1813):拜經樓、 兔床真賞之章
孫毓汶(1833-1899):遲庵掌書畫史蘭根小印
裴景福(1854-1924):裴伯謙審定書畫印
狄學耕(清):溧陽狄學耕
潘延齡(清):曾藏潘健庵處
鄧實(1877-1951):秋枚寶愛
葉恭綽(1881-1968):遐庵審定(二次)
張大千(1899-1983):大風堂珍藏印
萬峻池:江都萬峻池珍藏金石書畫之印(三次)、江都萬氏珍藏金石書畫之印(三次)、萬峻池鑒藏印、萬峻池珍藏印、應埜平書畫萬峻池鑒藏印
傅增湘(1872-1949):藏園祕籍(二次)
其他:鄒倜年書畫金石文字印、飴古主人祕笈、戴氏芷西氏藏書畫印、□墨□書畫記、叔□審定、江都萬文彬珍藏金石書畫之印、一安珍藏、合同(騎縫印二方)、起田氏、天隱審定、□□□□□收藏金石書籍書畫鈐記
文徵明(1470-1559)題引首:白石翁仿黃子久連山夾澗圖。
鈐印:文徵明印、徵仲
吳騫(1733-1813)藏印:拜經樓
卷內題簽:
張溥東(19世紀):石田翁仿大癡老人《連山夾澗圖》真迹。拜經樓舊藏,光緒丁亥(1887)冬日,虞山鄒芷汀得於虎林,同里張雨生為之介並署麋。
鈐印:張溥東印
吳騫:白石翁仿大癡《連山夾澗圖》真跡,乾隆己亥(1799)秋日拜經樓重裝。
鈐印:槎、客
簽條:沈石田倣大癡山水長卷文衡山題瞿忠宣公跋,拜經樓舊藏今歸密均廔秘笈。
註:拜經樓是清朝學者吳騫的藏書樓。吳騫,字槎客,又字葵裡,號兔床、兔床山人,海寧新倉人。學識淵博,能畫工詩,喜藏書,每遇善本,不惜重金購買,或借讀手抄校勘。吳騫在收藏古書的同時,也收藏不少文物古董。
出版
著錄:吳湖帆:《梅景書屋隨筆》,見《吳湖帆文稿》,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285-286頁;《吳湖帆年譜》,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第356-357頁。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