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明人無款《南無觀世音菩薩》初探
水陸畫是中國古代宗教繪畫的一種,明代宮廷每逢重要慶典,都會大開法會,敕製水陸畫。正統四年(1439),御用太監李童認為“遭遇盛時,致身榮顯”,捐貲興寺,以報皇恩,正統八年(1443)落成,明英宗賜名“法海禪寺”。法海寺壁畫出自宮廷畫士官及畫士,“刻雕藻繪,像設有嚴”,線條流暢,色彩明麗,服飾繁密,構圖嚴謹,其中《水月觀音圖》聞名海內外。景泰五年(1454)御用太監尚義、王勤等人奉命監造的水陸畫,富麗堂皇,技藝高超,三十四幅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二幅藏於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還有一幅曾現身佳士得香港2024年秋拍,成交價為 529.2萬港幣。
本幅《南無觀世音菩薩》頭頂華蓋,面若滿月,戴化佛五葉寶冠,肩披輕紗,胸飾瓔珞,左右有玉碗、楊柳枝和淨瓶。菩薩左手撐于蓮花寶座上,左膝自然平放,右腿微立,右手倚放膝蓋之上,仰掌舒五指而向下,作與願印。與願印是佈施、贈予、恩惠、接受之印,象徵佛菩薩順應眾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具有慈悲之意。畫面左上角有隱喻“代佛”說法的白鸚鵡,鸚鵡下方有金字題記:“南無觀世音菩薩”。坐騎金毛犼腳踏四色蓮花,背托蓮花寶座,與畫面右下角的善財童子同時望向菩薩。全幅佈局繁密,施以石青、石綠、朱砂等重彩,且用金色細筆勾勒,線條飄逸,華麗唯美,三色祥雲環繞通篇,呈現吉祥莊嚴妙境。
從風格上比較,此作與舉世聞名的法海寺壁畫《水月觀音圖》非常近似,不論是菩薩的開臉、服飾、坐姿,乃至金毛犼、善財童子、鸚鵡等形象,兩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金毛犼與法海寺之比較(圖1),雖姿勢有所不同,但畫法用筆似出同手,且金毛犼鞍子上繪有僅次於天子所用的四爪蟒紋,由此可見這幅觀音畫像應同樣出自不晚於明中期的宮廷畫士。本幅《南無觀世音菩薩》還影響了明代後期的水陸畫,比如萬曆年間的《獅吼觀音像》(首都博物館藏)構圖參考了前者,但藝術水準已經明顯下降,二者比較可以看出此類畫像的傳承與演變。
另此作有一個極為特殊的亮點:就是《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背面有十紙朱筆書寫的藏文經咒,分別對應正面畫像的菩薩、金毛犼、善財童子與鸚鵡的眉、喉、心三處,以此代表身體的“身、語、意”三門(圖2)。主尊觀音菩薩背面的藏文是三字明咒“嗡啊吽”、普明咒“嗡薩瓦布d吽”、普賢延命咒“唵瓦吉拉語誰耍哈”、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緣起咒“嗡貝堪則貝堪瑪哈貝堪則Ra哲薩摩嘎得梭哈”、金剛鞏固咒“嗡 suprati ha- vajraye薩婆訶”。金毛犼、善財童子與鸚鵡背面的藏文都是三字明咒“嗡啊吽”。這些跡象表明這件畫像曾被寺院的高僧大德裝藏與開光,由此將諸佛的智慧法身融入、安住、鞏固于菩薩之中加持寶藏。此種裝藏開光制式常見於唐卡或佛像的背面書寫、加蓋經咒或繪製圖案,以此裝入佛與菩薩的精神。首都博物館藏萬曆生母慈聖皇太后敕造的《水陸緣起圖》開頭處有朱砂藏文三字明咒。浙江圖書館藏明永樂刻本《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菩薩扉畫背面有朱筆藏文,這些例子都與裝藏和開光密切相關。而類似情況在佛教繪畫中則極為罕見,可見本幅《觀音》之神聖。
《南無觀世音菩薩》屬於水陸畫中上堂的正位神系,面相莊嚴,尺幅巨大,氣勢恢弘,軸頭為木雕蓮花鎏金特製軸頭(圖3),明代時應供奉於皇家寺院。
水陸畫是中國古代宗教繪畫的一種,明代宮廷每逢重要慶典,都會大開法會,敕製水陸畫。正統四年(1439),御用太監李童認為“遭遇盛時,致身榮顯”,捐貲興寺,以報皇恩,正統八年(1443)落成,明英宗賜名“法海禪寺”。法海寺壁畫出自宮廷畫士官及畫士,“刻雕藻繪,像設有嚴”,線條流暢,色彩明麗,服飾繁密,構圖嚴謹,其中《水月觀音圖》聞名海內外。景泰五年(1454)御用太監尚義、王勤等人奉命監造的水陸畫,富麗堂皇,技藝高超,三十四幅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二幅藏於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還有一幅曾現身佳士得香港2024年秋拍,成交價為 529.2萬港幣。
本幅《南無觀世音菩薩》頭頂華蓋,面若滿月,戴化佛五葉寶冠,肩披輕紗,胸飾瓔珞,左右有玉碗、楊柳枝和淨瓶。菩薩左手撐于蓮花寶座上,左膝自然平放,右腿微立,右手倚放膝蓋之上,仰掌舒五指而向下,作與願印。與願印是佈施、贈予、恩惠、接受之印,象徵佛菩薩順應眾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具有慈悲之意。畫面左上角有隱喻“代佛”說法的白鸚鵡,鸚鵡下方有金字題記:“南無觀世音菩薩”。坐騎金毛犼腳踏四色蓮花,背托蓮花寶座,與畫面右下角的善財童子同時望向菩薩。全幅佈局繁密,施以石青、石綠、朱砂等重彩,且用金色細筆勾勒,線條飄逸,華麗唯美,三色祥雲環繞通篇,呈現吉祥莊嚴妙境。
從風格上比較,此作與舉世聞名的法海寺壁畫《水月觀音圖》非常近似,不論是菩薩的開臉、服飾、坐姿,乃至金毛犼、善財童子、鸚鵡等形象,兩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金毛犼與法海寺之比較(圖1),雖姿勢有所不同,但畫法用筆似出同手,且金毛犼鞍子上繪有僅次於天子所用的四爪蟒紋,由此可見這幅觀音畫像應同樣出自不晚於明中期的宮廷畫士。本幅《南無觀世音菩薩》還影響了明代後期的水陸畫,比如萬曆年間的《獅吼觀音像》(首都博物館藏)構圖參考了前者,但藝術水準已經明顯下降,二者比較可以看出此類畫像的傳承與演變。
另此作有一個極為特殊的亮點:就是《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背面有十紙朱筆書寫的藏文經咒,分別對應正面畫像的菩薩、金毛犼、善財童子與鸚鵡的眉、喉、心三處,以此代表身體的“身、語、意”三門(圖2)。主尊觀音菩薩背面的藏文是三字明咒“嗡啊吽”、普明咒“嗡薩瓦布d吽”、普賢延命咒“唵瓦吉拉語誰耍哈”、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緣起咒“嗡貝堪則貝堪瑪哈貝堪則Ra哲薩摩嘎得梭哈”、金剛鞏固咒“嗡 suprati ha- vajraye薩婆訶”。金毛犼、善財童子與鸚鵡背面的藏文都是三字明咒“嗡啊吽”。這些跡象表明這件畫像曾被寺院的高僧大德裝藏與開光,由此將諸佛的智慧法身融入、安住、鞏固于菩薩之中加持寶藏。此種裝藏開光制式常見於唐卡或佛像的背面書寫、加蓋經咒或繪製圖案,以此裝入佛與菩薩的精神。首都博物館藏萬曆生母慈聖皇太后敕造的《水陸緣起圖》開頭處有朱砂藏文三字明咒。浙江圖書館藏明永樂刻本《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菩薩扉畫背面有朱筆藏文,這些例子都與裝藏和開光密切相關。而類似情況在佛教繪畫中則極為罕見,可見本幅《觀音》之神聖。
《南無觀世音菩薩》屬於水陸畫中上堂的正位神系,面相莊嚴,尺幅巨大,氣勢恢弘,軸頭為木雕蓮花鎏金特製軸頭(圖3),明代時應供奉於皇家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