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杜布菲: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

Ben Luke深入介紹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生平,這位藝術家對繪畫又愛又恨,創造出「原生藝術」,如今更獲譽為現代主義巨匠。

頁頂圖片:

1966年,尚·杜布菲在他位於南法旺克的工作室。拍攝:Edward Quinn © edwardquinn.com. 藝術品: © Jean Dubuffet, DACS 2019

大器晚成

尚·杜布菲1901年出生於勒阿弗爾港口一個中產酒商家庭,他於1918年到巴黎修讀繪畫,並結識了1920年代巴黎藝壇的重要人物,例如胡安‧格里斯(Juan Gris)費爾南‧雷傑(Fernand Léger)。但到了1924年,杜布菲對繪畫的幻想破滅並放下畫筆,八年內專心經營家族生意。到了1930年代中期,他重拾繪畫,但很快又再次放棄,直至1942年,杜布菲才真正成為一名畫家。


作品很快便廣獲好評

重新開始繪畫後,杜布菲以一種充滿活力的全新藝術語彙描繪日常生活題材。在童年好友喬治·蘭布赫(Georges Limbour)的介紹下,他結識了巴黎的前衛先鋒,包括超現實主義詩人保爾·艾呂雅(Paul Éluard)和表現主義畫家尚·福特里埃(Jean Fautrier)等,他們均非常欣賞杜布菲的作品。杜布菲於1944年在巴黎勒內·德魯因畫廊(René Drouin)舉行的首場個人展覽震驚一眾藝評家,亦鞏固了他在前衛藝術領域的先驅地位。


大眾的藝術家

杜布菲在1945年曾說:「一件事越平庸,便越適合我。幸好我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傑出之處。我希望在畫作中重現一個平凡人的視野。」

他在1943年創作的《地下鐵》系列,反映出他對平凡生活的熱愛,他在畫中傾注原始力量,以明亮色彩、粗獷筆觸和刻意營造的稚氣畫風描繪巴黎地下鐵的乘客。其風格受史前藝術、兒童畫作和巴黎街頭的塗鴉藝術影響,而他尤其專注於一種獨特原始的藝術風格,亦即局外人的作品。


原生藝術的鼻祖

杜布菲形容自己抗拒正統學院派藝術的態度為「反文化」,而他對另類創意的追求,使他結識了遠離主流的藝術家。他在法國和瑞士進行研究後,接觸到一些非刻意、未受過正規訓練的藝術家作品,他們大多患有精神病或身體殘障。在巴黎舉辦的一場藝術展展出60名業餘藝術家的200件作品,杜布菲為展覽撰寫文章時稱這類藝術為「原生藝術」(Art Brut)。「它(原生藝術)指從未接觸過藝術文化的人所創作的作品,這些藝術家創作過程與知識分子不同,幾乎不存在模仿的行為,所以他們所畫的一切(題材、所用媒材、調換方法、節奏、書寫方式等)均發自內心,而並非來自古典藝術的陳腔濫調或時下流行的藝術潮流。」

他的作品繼而邁進截然不同的新領域。1947年2月,由於巴黎在嚴冬期間實施煤炭管制,杜布菲與妻子莉莉(Lili)首次前往阿爾及利亞的小綠洲古萊阿避寒,此後數次到訪此地。旅程其間,杜布菲經常接觸貝都恩人,並被他們的古老部落儀式深深打動,藝術家以原生藝術為靈感而創作的作品採用未經修飾的視覺語言,與貝都恩儀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杜布菲在遊覽撒哈拉期間,創作出《兩個打手勢的阿拉伯人》,於2017年3月在佳士得以1,109,000英鎊的價格成交。

杜布菲亦收藏了大量原生藝術作品,當他在1971年把珍藏捐贈予洛桑市時,已蒐集來自133位藝術家的5,000件作品,這批珍藏為1976年開幕的洛桑原生藝術博物館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肖像畫是巴黎戰後前衛派的獨特寫照

對杜布菲而言,學院派肖像畫的傳統寫真主張毫無意義,而除他之外,少有藝術家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杜布菲於1946至1947年創作的一系列肖像畫中,他將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和福特里埃(Fautrier)等文學和藝術巨匠變成漫畫人物。

他形容這些作品為「反心理」、「反個人主義」:「我認為將模特兒的個性消除,並從非常籠統的人物角度處理圖像,就能協助觀賞者開啟不同的想象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大大加強畫作的寫實力量。」


孜孜不倦的實驗者

杜布菲經常發展出新的創作技巧。他在1940年代以焦油、瀝青、煤灰、鵝卵石和玻璃等物料,創出他稱為「厚塗」(hautes pâtes)的媒介。他會在黏稠的表面急速地刮出簡單的形態。他隨後再創出「擊塗」(pâtes battues),以深色為背景,並以抹灰刀塗上一層厚厚的白色塗料。他表示會「劃過平滑的塗層,毫不費力地勾勒出渾厚色彩的塗鴉。」杜布菲也接受偶然性,享受「籠罩畫作的不確定性」。

後來,杜布菲參照傳統提洛爾泥水匠所用的技巧,獨創出《肌理學》抽象畫系列。他在畫布上灑滿小滴的顏料,再結合各種元素,包括拼貼元素和沙粒,希望透過泥土中「充滿生機的物質」和宇宙星宿,來描繪天堂與人世。

尚·杜布菲(1901-1985),《房子四周》,1957年6月作。油彩 畫布。35⅛ x 45⅝ 吋(89 x 116公分)。估價:1,200,000-1,800,000英鎊。此拍品將於2月12日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尚·杜布菲(1901-1985),《房子四周》,1957年6月作。油彩 畫布。35⅛ x 45⅝ 吋(89 x 116公分)。估價:1,200,000-1,800,000英鎊。此拍品將於2月12日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城市是其作品命脈

若說巴黎啓發了杜布菲在1940年代初的藝術突破,這個城市則於1960年代初再次解放了他。在1954至1961年間,杜布菲遷離巴黎,搬到郊區,先到奧弗涅的迪爾托,再到蔚藍海岸的旺斯。後來,他希望重返巴黎,而當他真正返回城市後,便進入創意最澎湃的時期。

《房子四周》(上圖)此作來自其1957年4月至9月期間創作的《草書之地》(Lieux cursifs)系列,那時他大部分時間留在鄉野,間中定期回巴黎的家。

尚·杜布菲(1901-1985),《有鈕釦的裙子》,1961年9月4日作。油彩 板。25½ x 21⅛ 吋(64.7 x 53.7公分)。估價:1,200,000-1,800,000英鎊。此拍品將於2月12日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尚·杜布菲(1901-1985),《有鈕釦的裙子》,1961年9月4日作。油彩 板。25½ x 21⅛ 吋(64.7 x 53.7公分)。估價:1,200,000-1,800,000英鎊。此拍品將於2月12日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在《巴黎馬戲團》系列作品中,杜布菲嘗試描繪這個再次令自己迷醉不已的城市。近年來,佳士得先後拍出兩幅此系列的作品,分別為《巴黎波爾卡》和《大動脈》(均作於1961年),兩者均刷新杜布菲作品世界拍賣紀錄。作品色彩豐富,幾近狂亂,因為杜布菲希望巴黎的不同元素能一同「瘋狂舞動」。 

《有鈕釦的裙子》(上圖)作於1961年9月4日,是杜布菲《巴黎馬戲團》系列當中五幅出色人物畫的首幅及最大尺寸作品。摒棄他在旺斯時大量創作的暗黑主題,他讚揚大都會生活,從身邊的人物、對話和五光十色汲取靈感,將印象以顏料塗抹於畫布、畫板和紙張上,他塑造了一種其後被視為全新形式的當代都市藝術,啟發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和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等藝術家。

 《有鈕釦的裙子》可以被理解為當中其中一塊拼圖:歌頌屬於當時巴黎典型印記的新款時裝和城市浪蕩子。

尚·杜布菲(1901-1985),《全景》,1978年1月20日作。壓克力 紙本拼貼 裱於畫布。82¾ x 111⅝ 吋(210.2 x 283.4公分)。估價:2,000,000-3,000,000英鎊。此拍品將於2月12日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尚·杜布菲(1901-1985),《全景》,1978年1月20日作。壓克力 紙本拼貼 裱於畫布。82¾ x 111⅝ 吋(210.2 x 283.4公分)。估價:2,000,000-3,000,000英鎊。此拍品將於2月12日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將於2月12日亮相倫敦拍賣會的1978年作品《全景》,是杜布菲《記憶舞台》(Théatres de mémoire)系列的傑出之作,創作於他生前的最後十年期間。高逾兩米、寬近三米,作品呼應其1960年代早期《巴黎馬戲團》系列滿載的都會氣息。 

參與創作《記憶舞台》的每件物事都是為這個系列而造;杜布菲會利用梯子、磁鐵和大片的金屬來協助他組合巨幅作品,然後再將它小心地移到畫布上——這對於年近八十的他來說是一項大型體力勞動。

在美國大受歡迎

有賴藝術商皮耶‧馬蒂斯(Pierre Matisse,亨利‧馬蒂斯之子)與藝評人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支持,杜布菲在美國很快聲名大噪,當時紐約正逐步取代巴黎成為藝術世界的中心。馬蒂斯在1947年為杜布菲舉辦第一場紐約個展,而一年前,格林伯格亦形容藝術家為「自米羅以來最傑出的巴黎派新星」。

此後,杜布菲經常在紐約舉行作品展,其不少代表鉅作亦成為美國博物館收藏,最熱衷收藏杜布菲作品的藏家中有不少美國人,例如芝加哥工業家莫里斯·卡爾伯格(Maurice Culberg)等。


《烏爾盧普》系列原為其隨手塗鴉

1962年7月的某一天,杜布菲在打電話時以原子筆隨手亂畫,結果成為神來之筆:一個個以線條表示陰影的形體相連,最終組成《烏爾盧普》系列的多幅作品,藝術家有12年的時間都專注於此系列創作。

作品起初僅以原子筆的紅、黑、藍三色創作,後來再發展成多色畫作,例如2017年3月在佳士得以10,021,000英鎊拍出的《存在與出現》,當中的形體完全抽象,又或源自人體和動物。杜布菲指:「這批作品的特點,在於其帶有比以往更隨意和不理性的創作心態。」

晚年他同時創作雕塑和繪畫

《烏爾盧普》系列不久便脫離了一般畫作的長方形格式,在1970年代初,杜布菲著手創作《可用物》系列,包括多幅不規則形狀、設有滾輪的移動畫作。現在,藝術家的大型雕塑作品遍布巴黎、紐約等地的公共空間,但他最進取的晚期作品卻是建築圖則。

最大型的一幅為1,600平方米的《法拉芭拉園圃》,作品位於巴黎南面,是一個連圍牆的空間,以設置杜布菲口中「哲學修練密室」的《符義小屋》,那仍是一幅《烏爾盧普》畫作,不過人能居住其中。杜布菲亦設計了《人物塔》,那是一座矗立在巴黎塞納河畔聖日耳曼島的巨塔,在他逝世後於1985年5月完工。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