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後重現世間的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揚·戴維茨·德·希姆傑作

佳士得專家Clementine Sinclair分享一幅宴會畫作背後的故事。這幅與盧浮宮館藏關係的密切的作品,由私人珍藏兩個世紀後,將於12月15日在佳士得倫敦上拍

約1635年,荷蘭靜物畫家揚·戴維茨·德·希姆(Jan Davidsz. De Heem,1604-1684)離開萊頓前往安特衛普,兩座城市僅相距85英里,乘船或騎馬只需要幾天時間,但這次搬遷卻為他的創作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過去10年,年輕的德‧希姆一直在萊頓生活,偶爾繪畫一些小型、簡單的單色靜物,大多以書籍為主題,有時也會繪畫地球儀樂器,顧客主要來自當地的新教大學。

但當他來到反宗教改革的核心地區安特衛普後,深受佛蘭德斯巴洛克風格的影響,而魯本斯(Rubens)充滿戲劇性的作品對其影響尤深。當時魯本斯年近六旬,在城裡經營一間有名的大型畫室。

因此,德‧希姆的靜物畫變得更華麗精緻,大大小小的盤子和高腳杯裡放滿異國水果和鮮花,以強調豐足的主題。

佳士得古典大師晚間拍賣主管Clementine Sinclair在短片中解釋:「他糅合了荷蘭南、北兩地的非凡靜物畫傳統,用色淺淡了很多,整體卻更為華麗,然而仍然恪守荷蘭傳統,一絲不苟地呈現物品細節。」

德·希姆在幾年後開始創作四幅大型油畫,更因此成為黃金時代首屈一指的靜物畫家。如今,這批畫作不僅成為其事業的巔峰之作,更是靜物畫當中的典範。

此系列於1640至1643年完成,體現當時新興的「pronkstilleven」畫風,在荷蘭語中解作華美的靜物畫,作品中的大多靜物都富有象徵主義,表達道德寓意。第一幅作品是《桌上甜點》,現藏於盧浮宮博物館,一年後完成的第二幅作品為《摩爾人與鸚鵡靜物畫》,現藏於布魯塞爾城市博物館。

德‧希姆於1642年完成的《龍蝦靜物》,1988年由佳士得以660萬美元售予私人藏家,打破古典大師畫作在美國的拍賣紀錄。而原有紀錄則為僅在24小時前以290萬美元拍出的另一幅德‧希姆靜物畫。

現藏於盧浮宮博物館的德·希姆《桌上甜點》(1640年作),與《宴會靜物》非常相似。照片:© RMN 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Franck Raux

現藏於盧浮宮博物館的德·希姆《桌上甜點》(1640年作),與《宴會靜物》非常相似。照片:© RMN 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Franck Raux

佳士得即將拍賣的《宴會靜物》,是此系列的第四幅及最後一幅作品,於1643年完成。此畫描繪一張放滿食物的餐桌,正如Clementine Sinclair所言,看似描繪的是一桌在狂歡後被眾人忘記的宴席。她亦提到此畫的精細構圖與盧浮宮收藏的畫作(上圖)非常相似。

「德·希姆在創作這些作品時樂在其中。畫中的蘋果呼應伊甸園裡的禁果」——專家Clementine Sinclair

在這幅1643年完成的畫作背景中,兩根柱子之間的帷幕被拉起,能看到田園風景。前面的兩張桌布上放滿白鑞盤子,上面有蝦、一隻小龍蝦、一隻螃蟹和吃剩的半個餡餅。同樣奪目的還有一個大鍍銀花形高腳杯和杯蓋,還有一把魯特琴和幾支配以皮盒的長笛。

右方的籐籃中放有一只中國明朝瓷碗,內有葡萄、李子、桃子、櫻桃、蘋果和梨。左邊則有一個銀盃、砂糖瓶和鑲嵌紅寶石的精緻貝殼水壺,許多細節均與盧浮宮收藏的作品如出一轍。

Clementine Sinclair指出畫中的多個隱喻,表示:「德·希姆在創作這些作品時樂在其中。蘋果呼應伊甸園裡的禁果,葡萄及葡萄酒代表象徵救贖的聖餐儀式,還可以看到一個餘燼熄滅的煙斗,提示著生命易逝的道理。」

她表示虛空派作品主要強調塵世財富猶如過眼雲煙。

《宴會靜物》與其他三幅畫的分別,在於此畫200多年來一直屬於同一個私人珍藏,鮮為人知。直到佳士得古典大師畫作部主管Henry Pettifer提醒Fred Meijer將此畫列入德·希姆的專題目錄,畫作才於2016年獲學界確認。

油畫有兩處因清潔而露出原有亮光漆下保存完好的色彩

Clementine Sinclair表示:「此畫未經修復,處於原始狀態。」在12月15日舉行拍賣前,佳士得請修復師在畫面兩個細小位置進行清潔測試,因而發現櫻桃的色澤鮮紅、蝦殼光澤,白色麻桌布的皺摺分明,證明畫作原本的用色明亮,而專家表示結果證明作品「可謂相當傑出」。

揚·戴維茨·德·希姆的《宴會靜物》將於12月11日起在佳士得倫敦預展,並於12月15日「古典藝術週」期間的古典大師晚間拍賣中呈獻。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