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珠寶部國際主管Rahul Kadakia表示:「這是一段讓你觸手可及的鮮活歷史。」此珍藏可以追溯到近五個世紀前,即1526至1857年間於印度次大陸建立政權的莫臥兒王朝(Mughal)。
此珠寶珍藏堪稱此生難再遇;近400件瑰寶涵 蓋鑽石、藍寶石、祖母綠、紅寶石以及拍賣史上最為頂尖的珠寶飾物、刀劍和匕首,當中不乏曾被印度王室貴胄使用過的御用珍貴器物。
印度深厚的珠寶文化,當中部分原因是很自然發生的。戈爾康達(Golconda)礦區出產等級最頂尖的鑽石;喀什米爾生產最罕有豔麗的藍寶石;而最頂級的祖母綠,則是透過當時由葡萄牙控制的果阿邦(Goa)港口,循商業貿易途徑從哥倫比亞運抵印度。
許多第一手資料都證明印度莫臥兒王朝統治者對寶石稀有度、物理特性和來源出處都格外重視。
根據莫臥兒王朝的傳統,珠寶是彰顯權威的重要象徵,許多莫臥兒王朝的第一手資料都證明,當時的統治者對寶石稀有度、物理特性和來源出處都格外重視。
印度宮廷對珠寶首飾的風格愛好,深受其周邊、地區性以及外來因素這三方面的影響,珐琅工藝的引入更是明證,此種精巧技術,很有可能是隨著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國家使者來訪時所贈的珠寶而傳入。除此之外,印度王室珠寶所採用的寶石切割以及金屬加工技術,皆由歐洲珠寶商引進,來自西方的影響又見一斑。這些珠寶商受到宮廷歡迎,有時更會在王室御用工坊中享有一席位,其影響力尤其見於十九世紀後半期所設計的王室珠寶當中。
印度王室珍寶
在眾多印度王室珍藏寶物中,一枚鑲嵌鑽石的白金jigha(一種頭巾配飾)份外矚目,很有可能曾被一位來自重要大邦的大君在正式場合中穿戴過。

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鑽石jigha頭巾配飾,1907年製,於約1935年重新設計。鑲嵌老式長方形和梨形切割鑽石,白金材質,背面搭配羽狀支架,下半部分可拆下作為胸針配戴。
印度國庫最精美的寶石,大概都已被鑲嵌在為統治者而設的珠寶傑作之上。下圖中的kanthu項鍊,黃金鑲座上鑲嵌著7顆貼箔祖母綠,並以一組組鑽石作間隔。

祖母綠、鑽石及小珍珠項鍊,哥倫比亞祖母綠,十九世紀中後期製。
這條項鍊問世於十九世紀中後期,反映了印度親王之間的社交關係;頂級珠寶的所有權在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含意。
珠寶飾物
影片中出現了一個金質筆盒和墨水瓶(1575年-1600年),其上鑲嵌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墨水瓶對於中世紀的伊斯蘭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禮儀象徵意義,是王室和政府辦公室的標 誌。
由於《古蘭經》書面文字所具備的重要意義,它在穆斯林中引起了更大的反響與共鳴。筆盒是蘇丹及其首席部長所擁有的珍貴物品,王室筆盒代表著不斷學習和鞏固權威。
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帝王們將珠寶筆盒和墨水瓶套裝作為至高榮譽的標誌。
此珍藏中的亮點包括一把來自坦賈武爾(Tanjore)或邁索爾(Mysore)的匕首,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90年至1810年之間。這把匕首的金質手柄呈現精緻的yali(印度神話生物)造型,這是一頭獅首神獸,常見於印度南部的建築設計中,並採用kundan工藝鑲嵌精美貼箔盤形切割鑽石、凸圓形紅寶石和凸圓形祖母綠。

嵌寶石金質柄匕首(金賈爾匕首Kinjal)。這一yali造型的手柄鑲嵌精美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搭配精鋼匕首刃。坦賈武爾或邁索爾,印度南部,1790至1810年製。
Kundan是一種印度獨有的金匠工藝,珠寶工匠可以通過這項技藝在金屬、硬石和其他材料上為寶石打造複雜精妙的鑲座。當黃金的純度接近100%後,經過錘擊,形成極為纖薄的薄片,然後被切割成條狀,再使用鐵筆將其壓入至預期位置。極高的純度令金條得以在室溫下進行分子鍵合,在各種物料的表面上成為精緻的鑲座。這種技藝亦令黃金這種容易被高溫破壞的物料,得以被有效運用。
鑽石
此珍藏中包括一些瑰麗華美的鑽石,例如「天堂之鏡」(Mirror of Paradise)鑽石(下方左圖)和「Arcot II」鑽石(下方右圖),兩顆鑽石均來自戈爾康達礦區,這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鑽石礦區。
「天堂之鏡」鑽石,52.58克拉長方形切割鑽石,錐形長方形切割鑽石,D色,內部無瑕。
「Arcot II」鑽石,17.21克拉梨形明亮式切割鑽石。
「Arcot」鑽石,這顆重達17.21克拉的明亮式梨形切割D色鑽石,是作為禮物贈送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之妻夏洛特王后(Queen Charlotte,1744-1818年)的兩顆水滴形耳環鑽石中的一顆,來自阿爾喬特印度行政長官。這些鑽石後來被威斯敏斯特侯爵(Marquess of Westminster)在拍賣會上投得,隨後被鑲嵌在威斯敏斯特王冠(Westminster Tiara)上,曾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在其加冕典禮上配戴。

海德拉巴尼扎姆項鍊。鑽石、祖母綠和珐琅項鍊。經過改良的三角形盤形切割鑽石、刻面形狀各異的玫瑰形切割鑽石、精雕祖母綠圓珠、綠色珐琅、貼箔、黃金,背面雕刻有葉狀圖案,16吋,十九世紀後期製。
上圖所示的海德拉巴尼扎姆項鍊(十九世紀中後期)採用黃金材質,鑲嵌七個大尺寸三角形貼箔鑽石,每顆鑽石都鑲嵌在kundan工藝打造的鑽石葉子鏤空嵌鑲板上。正面中央為一顆三角形鑽石吊墜,周圍由12片鑽石葉片圍繞,鑲嵌在飾以瓜形切割祖母綠圓珠的內緣上。
瑰麗華美的項鍊成為十九世紀後期印度王室穿著的標誌,而這件海德拉巴尼扎姆項鍊則堪稱印度王室珠寶的典範之作。
卡地亞珠寶
縱觀所有頂級珠寶品牌,卡地亞與印度建立了最為長遠、最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這一跨文化的聯手合作在卡地亞許多瑰麗珠寶作品中都可見一斑。Rahul Kadakia將雅克·卡地亞(Jacques Cartier)對印度的熱愛描述為珠寶史上「文化意義深遠的重要時刻」。
二十世紀初期,雅克·卡地亞在歐洲與一些印度親王建立了密切聯繫,Rahul Kadakia將這些聯繫描述為「一次偉大的思想邂逅」。這位珠寶商經常訪問印度,定期與王室成員會面,並與其建立了密切關係。

鑲嵌裝飾藝術風格祖母綠、藍寶石和鑽石的腰帶扣胸針,卡地亞。38.71克拉的八角階梯形切割祖母綠、圓頂式小型角切割藍寶石和祖母綠、老式單翻鑽、鉑金和18K白金(法國標誌),3½吋,1922年製。未簽名,製造商部分標記(Atelier Renault),編號:0346,卡地亞紅色包裝盒。
這一時期許多卡地亞的精美珠寶都從印度建築、寶石和珠寶中汲取靈感。其中1922年問世的鉑金腰帶胸針就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典範之作,其上鑲嵌鑽石、祖母綠和藍寶石(如上圖)。小型角切割藍寶石鑲邊搭配鑽石裝飾細節,讓人聯想起莫臥兒王朝宮殿和王室居所的華麗拱門。
這件為人驚嘆的珍藏曾屬查姆利侯爵夫人(Marchioness of Cholmondeley)西比爾·沙遜(Sybil Sassoon),她是愛德華·沙遜爵士(Sir Edward Sassoon)和艾琳·德·羅斯柴爾德男爵夫人(Baroness Aline de Rothschild)的愛女。在1937年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和195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上,她選擇將這件珍寶搭配她所珍視的其他珠寶一起配戴。

帕提亞拉紅寶石短項鍊,鑲嵌裝飾藝術風格紅寶石、鑽石和天然珍珠的短項鍊,卡地亞,1931年。紅寶石圓珠、橢圓凸圓形和圓形切割紅寶石、老式單翻鑽、天然珍珠、鉑金(法國標記),13吋,1931年製。2012年經由卡地亞古董珍藏系列(Cartier Tradition)重新演繹。卡地亞簽名,「Paris, Made in France」(巴黎,法國製造),編號:HSA40139,卡地亞紅色包裝盒。
Rahul Kadakia以「東西方融合」為設計理念的典範之作——帕提亞拉紅寶石短項鍊。這款項鍊於1931年製造,採用292顆總重達356.56克拉的紅寶石圓珠串成,點綴著132顆螺紋珍珠,兩側鉑金底座上鑲嵌著120顆鑽石和紅寶石,每個項鍊扣鑲嵌六顆凸圓形爪鑲紅寶石組合。 這款短項鍊是一件較大尺寸的項圈風格項鍊的重要部分,由卡地亞最重要客戶之一、帕提亞拉邦巴平德·辛格大君主(Maharaja Bhupinder Singh)委託製造。

泰姬陵祖母綠,卡地亞。重達141.13克拉的六角形雕刻片狀祖母綠、圓形切割鑽石、鉑金和18K白金(法國標記)。2⅛吋,2012年製。卡地亞簽名,編號:TI9645,上面雕刻有「Taj Mahal」(泰姬陵)祖母綠字樣的卡地亞紅色包裝盒。
此珍藏中的亮點之作還包括泰姬陵祖母綠,非凡瑰麗的大號雕刻寶石,因採用花卉雕刻工藝而得名,讓人聯想起泰姬陵的彩色鑲嵌寶石。卡地亞代表作品Bérénice項鍊就運用了祖母綠。這件作品可當作項鍊或肩飾穿戴,於1925年在巴黎藝術裝飾與現代工業博覽會(Exposition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上展出。

「Devant-de-Corsage」緞帶結胸針,1912年製,卡地亞。34.08克拉的梨形明亮式切割鑽石、23.55克拉的橢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經過改良的6.51克拉欖尖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經過改良的3.54克拉心形明亮式切割鑽石、鈴蘭形老式切割鑽石鍊、鉑金和18K白金(法國標記),7½吋,1912年製。卡地亞簽名
「Devant-de-corsage」緞帶結胸針(上圖),美好時代奇珍異寶的瑰麗典範,集優質鑽石、精緻設計,頂級製造商和著名出處於一身。
這件胸針於1912年為所羅門·巴托爾·喬爾(Solomon Barnato Joel)訂購,他在南非鑽石礦區發家致富。作為巴納托兄弟公司(Barnato Brothers)和De Beers聯合礦藏有限公司(De Beers Consolidated Diamonds Mines)的董事,喬爾對二十世紀初鑽石和黃金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他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恆久不變的是他對鑽石的痴迷。為打造這枚胸針,喬爾為卡地亞提供了自己所擁有的最優質的四顆寶石。
雅克·卡地亞常常前往印度和中東地區購買天然珍珠。Rahul Kadakia表示上圖卡地亞天然珍珠項鍊上的珍珠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漸變尺寸」。
懷錶
此珍藏包括一組懷錶作品,這些懷錶上面都飾有訂製這些懷錶的大君的手繪肖像。下圖為帕蒂亞拉邦巴平德·辛格大君主的一幅標誌性珠寶畫像。

珐琅金質獵式懷錶。帕提亞拉邦巴平德·辛格大君主內填珐琅畫像,背面為珐琅徽章,搭配白色珐琅錶盤,18K金(英國及瑞士標記),2½吋,錶殼編號:34894,約1930年製。
鳥類
鳥類,特別是獵鷹,與莫臥兒王朝和繼承國的君主身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獵鷹運動是最受親王歡迎的娛樂活動,經常出現在莫臥兒時代的繪畫作品中。
鑲嵌鑽石和多種寶石的鳥形吊墜,搭配形狀各異的盤形切割鑽石、橢圓形和三角形凸圓形紅寶石、祖母綠和珍珠,以及黑色、藍色、綠色、白色、紅色和黃色珐琅,貼箔,金質紫膠內芯,十八世紀中後期製。
一對玉石獵鷹脚鐲,每件上面都鑲嵌葉狀紅寶石。印度,十九世紀初
以獵鷹為主題的微繪畫作展現出精細材料構成的巧妙裝飾細節,包括繫住牠們的脚鐲,做工也十分精美。上圖展示的這對玉石獵鷹脚鐲可以追溯到約1800年,金色圍邊搭配採用kundan工藝鑲座的五顆葉形紅寶石。
這類寶石鳥形作品和裝飾獵鷹的器具在帝國統治下達到生產與發展的頂峰,寶石鑲嵌的金鳥被視為重要的王室禮物。

鑲嵌珐琅寶石的鸚鵡造型,海德拉巴,德干,約1775年至1825年製。鑲嵌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並在其喙上飾以祖母綠吊墜,裝飾風格相似的底座,中央飾以兩朵綠色和白色珐琅花朵,四角飾以四片葉子,高8¼吋(22.2公分)。
這一來自海德拉巴的金質鸚鵡可以追溯到1775年至1825年,採用綠色內填珐琅裝飾,飾以kundan工藝鑲嵌的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眼睛由帶狀瑪瑙精心製成。對穆斯林宮廷而言,鳥類是印度傳達雕刻熱愛之情的少數幾種表達方式之一。
精選拍品將先後於倫敦(4月24日至5月1日)、上海(5月25至28日)、日内瓦(5月10至14日)、紐約(5月10至14日)及香港(5月24至27日)進行巡展。整個珍藏系列將於6月14至18日在紐約舉行最後一站的預展,緊接其後即為萬眾期待的拍賣,謹訂於6月19日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