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絕作當世難再覓

中國書畫部國際資深專家游世勳分析蘇軾《木石圖》的內在精神意義,以及他如何透過描繪自然力量,於貶謫期間找到心靈慰藉。

video

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國際資深專家游世勳提問:「什麼樣的思維是東方精神性?」他認為答案是「在於簡樸」,以及透過「向內心探求」來表現藝術。

蘇軾的《木石圖》相信創作於1071到1101年間,游世勳認為此作正好體現出簡樸自然的風韻。這位著名的北宋文人兼士人夫經常以石、竹和木入畫,蘇軾稱之為「三益友」,是他的精神啟迪來源。


宋 蘇軾 《木石圖》 水墨紙本 手卷,畫長﹕26.3 x 50公分(10 3/8 x 19 3/4 吋)﹔全卷連裱共長27.2 x 543公分 (10 3/4 x 213 3/4 吋)。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題跋,鑑藏印共四十一枚。估價待詢。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拍賣中呈獻。

宋 蘇軾 《木石圖》 水墨紙本 手卷,畫長﹕26.3 x 50公分(10 3/8 x 19 3/4 吋)﹔全卷連裱共長27.2 x 543公分 (10 3/4 x 213 3/4 吋)。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題跋,鑑藏印共四十一枚。估價待詢。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拍賣中呈獻。

游世勳指出:「蘇軾的作品跟工匠畫家或院派畫家採用不一樣的畫法;從竹子和石頭的轉折角度,可以看到靈秀之氣。線條看似簡單容易,但其實變化多端。」

《木石圖》為現時僅存稀有的蘇軾畫作之一,中國史上舉足輕重的書法家米芾(1051-1107)為作品題跋,令此水墨手卷更珍貴難求。游世勳語氣堅定地指出:「這件『蘇米合璧』,相信在歷史上應該很難再找到第二件這樣的作品。」


米芾題跋:「芾次韻:四十誰云是,三年不製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米芾題跋:「芾次韻:四十誰云是,三年不製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蘇軾本來將手卷贈予潤州(即現今鎮江)的馮尊師,馮尊師遂邀請劉良佐(十一世紀)和米芾為作品題跋,士大夫俞希魯(1278-1368)及郭淐(1563-1622)其後再為作品加上兩段題跋。

至於作品的來源,專家表示從裝裱方式到畫作天地部分的幼細藍線,皆證明作品源於明朝。手卷蓋有41枚鑑藏印,分別來自南宋(1127-1279)、元朝(1271-1368)至明朝(1368-1644)的收藏家。


蘇軾肖像(左)及佳士得於11月拍賣的水墨手卷,後者為現存少數的蘇軾畫作之一。

蘇軾肖像(左)及佳士得於11月拍賣的水墨手卷,後者為現存少數的蘇軾畫作之一。

鑑藏印包括一枚劉良佐印,一枚米芾印,11枚南宋藏家、鑑賞家兼金石學家王厚之(1131-1204)印,三枚俞希魯(1278-1368)印,九枚著名鑑藏印藏家楊遵(1294-1333)印,九枚詩人、藝術家、藏家兼武官沐璘(1429-1458)印,兩枚明朝中葉士大夫李廷相(1485-1544)印及兩枚郭淐(1563-1622)印。

於1937年,作品流傳至北京書畫商及古董商白堅夫手中,其妻為日本人。作品其後被帶到日本,並由藏家珍藏至今。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