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辛·康納利爵士故藏的畢加索傑作

此幅火槍手畫作堪稱市場上最頂尖的畢加索晚期鉅作之一,來自電影史上首任「詹姆斯·邦德007」辛·康納利爵士故藏,即將於五月在香港首次登上拍場

1965年末,84歲的巴布羅·畢加索因潰瘍需要手術,而入住巴黎塞納河畔納伊的美國醫院。他在住院休養時期重讀了不少經典文學著作,包括莎士比亞名篇,以及大仲馬的名作《三個火槍手》,同時也沉浸在倫勃朗鉅作中。

當他1967年康復後重新執起畫筆,不難想像神氣活現的火槍手開始佔據了他大部分畫作的主題,其後五年中一直如此。如今這些作品已經成為世界各大重要私人珍藏和博物館收藏的珍寶。畢加索傳記作家約翰·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認為,火槍手畫作代表了藝術家「最崇高的理想典範」。

5月26日,畢加索作於1969年的經典鉅作《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首次登上拍場,作品來自辛·康納利爵士舊藏。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1969年3月29日作於穆然。油彩 畫布。92 x 73 公分(36¼ x 28¾ 英寸)。估價待詢。此作將於2022年5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此畫中的火槍手令人想起文學作品中的著名人物,與畢加索本人亦有幾分相似,畫作以明亮色調繪成,藝術家以活潑手法厚塗顏料。《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中可見歷史元素與現代主義的碰撞,充分體現畢加索博古通今的高超技巧,見證藝術家不斷參考歷史,同時亦銳意創新的卓越創作手法。畢加索一生一直屹立於推動藝術發展的前沿,直至晚年依然矢志不移。

此作中蓄著山羊胡的火槍手彷彿大仲馬名作中的主角達達尼昂(d’Artagnan),兩人的態度都和藹可親。有趣的是,畢加索彷彿也從黎塞留主教(大仲馬小說中達達尼昂和火槍手們的宿敵)的肖像中頡取幾分靈感。同主教一樣,畢加索筆下的主人公面部的鬍鬚和顴骨也刻下有趣的側影。

菲利普·德·尚帕涅(1602-1674),《紅衣主教黎塞留》

菲利普·德·尚帕涅(1602-1674),《紅衣主教黎塞留》

這位偉大的西班牙藝術家曾經說過,「每位畫家都把自己當成倫勃朗」,這位荷蘭古典大師的藝術影響在《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中亦有跡可尋。畢加索晚年經常欣賞倫勃朗的鉅作《夜巡》(1642年作),連續幾天以投影的方式呈現在穆然的工作室牆上。《夜巡》中的火槍手完全進入了畢加索的內心世界,也影響了他繪畫同類人物的方式。

大仲馬的小說背景設定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統治時期,僅比《夜巡》的創作年代早了十年左右。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火槍手的浪漫形象只存在於歷史當中,火槍更是早已被戰爭淘汰。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後,火槍手已是不復存在的古老形象,而畢加索則抱著溫暖的懷舊心情繪下這些肖像。

倫勃朗,《夜巡》,1642年作。

倫勃朗,《夜巡》,1642年作。

這幅即將登上拍場的畫作以飽和的明亮色調繪成,藝術家以活潑手法解構主角的頭肩部分,創造出青春的活潑創意能量,與大仲馬筆下瀟灑探險的火槍手有異曲同工之妙。畢加索於晚年大病初癒後畫下此作,彷彿也代表著他的懷舊之心,回望當年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青年時期。

巴布羅·畢加索。1954年 6月 2日攝於法國瓦洛里斯 (Vallauris)。圖片版權: © Arnold Newman Properties/Getty Images

巴布羅·畢加索。1954年 6月 2日攝於法國瓦洛里斯 (Vallauris)。圖片版權: © Arnold Newman Properties/Getty Images

同他藝術生涯此前的鬥牛士主題類似,火槍手也成為畢加索的另一個自我。首先,畫中主角擁有畢加索的深色眼眸。其次,畫面右方可見主角手中的煙斗燃起裊裊煙圈,一直延伸至頭部的左上方。畢加索傳記作家約翰·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表示,畢加索人生大部分時間中,煙草都是「他唯一的興奮劑」(除了偶爾小酌幾杯之外)。但在他接受手術時,為了健康而不得不終生戒菸。理查德森在著作中寫道,畢加索畫作中許多吞雲吐霧的火槍手,正是凸顯出他自己「對煙草的懷念之情」。

「作品顯赫的來源將二十世紀藝壇及影壇兩大巨星聯繫在一起——巴布羅·畢加索與辛‧康納利爵士。」——何杏淇

此畫題為《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這裡的「畫框」是指畫面中彷彿巴洛克時期華麗鎏金裝飾的鮮黃色外框,畢加索用現代方式巧妙演繹錯視畫法(trompe l’oeil),製造出畫中有畫的錯覺(畫作本身亦附帶真正的畫框),在藝術家創作中可謂絕無僅有,並令這幅肖像畫作成為令藏家趨之若鶩的重要作品。畫中的畫框以及整體繪畫風格無疑有梵高(van Gogh)作品的影子。畫面佈滿豐厚雄渾的筆觸,譬如主角的绉領,令人想起這位荷蘭藝術巨匠的創作。

梵高生前並未獲得世人賞識,而畢加索繪下此作時早已成為藝壇頂尖巨匠,與梵高形成鮮明對比。回首一生重要成就時,畢加索從歷史中汲取經驗,由西方偉大文化中吸收精髓,並以挪用歷史的手法奠定自己在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以精妙的方式將西方文化中的代表元素化為己用,創下藝術史上的不朽傑作。

《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首度現身拍場,被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聯席主席Adrien Meyer譽為「市場上最頂尖的畢加索晚期鉅作之一」。藝術家完成此作四年後離世,享年91歲。「此作無疑是畢加索『火槍手』系列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除此之外,作品顯赫的來源更為其錦上添花,將二十世紀藝壇及影壇兩大巨星聯繫在一起,辛‧康納利不但是銀幕巨匠,更是非凡的藝術鑑賞家。」佳士得亞太區副主席暨國際總監何杏淇補充說道。

辛·康納利爵士。照片由Simon Walker拍攝

辛·康納利爵士。照片由Simon Walker拍攝

康納利爵士是電影史上首任出演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影星,也是一位非凡的藝術鑑賞家。康納利爵士之子史提芬·康納利(Stephane Connery)表示,康納利爵士「對於美學、形態及動態有著非同尋常的敏銳觸覺,與他卓越的影視生涯休戚相關。」辛·康納利擁有不少畢加索的作品,《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是他經私人洽購納入珍藏。康納利一般對藝術家早期的作品較感興趣,但此作是一個例外——史提芬認為,父親被這幅畫作「強大及自由的表現力」深深吸引。這位銀幕巨匠顯然「熱愛作品表面厚塗的顏料和藝術家繪下的畫框」。

此時此刻,我們不禁會思考此幅鉅作前任藏家、藝術家、他心目中的藝術英雄和筆下神氣活現的主角之間的聯繫。康納利爵士塑造的著名銀幕主角充滿冒險精神,勇於創新亦銳意前行;堪稱現代英雄的浪漫形象,與畢加索在二十世紀藝術史上的偉大地位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無畏氣質可謂藝術探索旅程中的不朽燈塔。而這種男子氣概在畢加索欽慕的藝術前輩作品中亦有體現,他們筆下的火槍手亦代表著同樣的志向與抱負。康納利爵士在二十世紀電影史上擁有不可磨滅的經典形象,而畢加索的火槍手又何嘗不是同樣偉大。康納利爵士故藏中的傑作如今現身拍場,為下一任藏家提供寶貴的購藏機會,亦為作品的俠義風度寫下完美註腳。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