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的故事︰ 羅伯特‧印第安那的多面人生

羅伯特·印第安那(Robert Indiana)於1960年代以雕塑《LOVE》成名,作品彷彿體現那個年代的理想主義。不過,這位積極參與政治的藝術家亦有複雜一面,他並不喜歡波普藝術的消費主義理念

頁頂圖片:

羅伯特·印第安那1971年在紐約。相片:: Jack Mitchell / Getty Images.藝術作品:© Robert Indiana, DACS 2020

羅伯特·印第安那(1928-2018)曾被歷史學家羅伯特.休斯( Robert Hughes )形容為浪漫主義藝術家,他寫道︰「他的標誌用作符號,代表一個令人緬懷的過去,那個1930年代的印第安那州和經歷創傷前的美國。」

1969年時,印第安那以波普藝術家的身份攀上事業巔峰。他的畫作借用石油公司的標誌和代表美國企業力量的符號,似乎既喜愛龐大的消費需求,又對此有所批判。同樣,他的《LOVE》雕塑亦代表1960年代的「權力歸花」精神。

事實上,對於使其揚名的波普藝術運動,印第安那的感受非常矛盾。他對政治敏感,率直敢言,不太喜歡波普藝術的消費主義理念。當越戰白熱化時,他試圖澄清自己的立場,表示︰「美國人絕對無法變得悲觀,他們只能接受獎勵、富足和祝福。他們對可能戰敗覺得難以置信。」

印第安那的作品啟發自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印第安那於1928年生於印第安那州紐卡斯爾,原名羅伯特‧克拉克(Robert Clark),是厄爾.克拉克(Earl Clark)和卡門.沃特斯(Carmen Watters)的獨生子。他憶述童年生活時指︰「我的人生深受『經濟大蕭條』影響,並與之息息相關。」

他的父親在石油公司Phillips 66工作,印第安那指這間公司的標誌是他的早期創作靈感︰「這是少年時最令我著迷的視覺物品之一……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

據印第安那稱,他的母親是一位「親切而充滿活力的女性,喜歡四處旅行」。他在17歲時已搬家21次,直至父親另結新歡而離開(他的母親拿著.38口徑左輪手槍在身後追趕),這種不穩定的生活才結束。

印第安那很少談及他的父母,但《母親和父親》(1963至1966年作)一畫卻暗示二人的惡劣關係,畫中人分別站在Model T福特汽車的擋泥板兩旁,父親赤著腳,母親則坦露胸脯。

他曾考慮做殯儀館館長

印第安那最早的記憶之一是見證惡名昭著的黑幫人物約翰.迪林格(John Dillinger,1903-1934)的葬禮,他於1934年7月在Biograph Theatre外被聯邦探員擊斃。年輕的印第安那對盛大而莊嚴的葬禮印象深刻,因而立志成為殯儀館館長。他後來解釋,當時認為只有這份職業不會受經濟大蕭條影響。

他與安迪·沃荷成為好友

印第安那在愛丁堡藝術學院完成碩士課程後,於1950年代移居紐約,然後通過芝加哥藝術學院的同學克拉斯·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1929年生)認識了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並與他成為朋友。

沃荷和印第安那同樣出身貧苦家庭,在缺乏物資和恐同的時代長大成人,因而更加惺惺相惜。印第安那後來參演沃荷的「反電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64年拍攝的《吃》,他在影片中用45分鐘緩慢地吃掉一隻蘑菇。

羅伯特·印第安那(1928年生),《The Rebecca》,1962年作。油彩、畫布。60 x 48吋(152.4 x 121.9公分)。2008年5月14日於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049,000美元

埃爾斯沃斯.凱利啟發他放棄具象繪畫

印第安那於1950年代在紐約度過的早期時光對他非常重要。他為免外界將他與另外兩位同樣名叫羅伯特.克拉克的藝術家混淆,決定改名換姓。他後來結識畫家埃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1923-2015),二人墜入愛河,於是他從第四大道的閣樓(從那裡能看到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工作室)搬到凱利位於Coenties Slip工作室旁的船具雜貨店。原本與他一同住在閣樓的藝術家還有艾格尼斯‧馬丁(Agnes Martin,1912-2004)傑克‧楊格曼(Jack Youngerman,1926年生)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1928-2011), 印第安那更曾與托姆布雷合租工作室。

在此之前,印第安那一直將自己歸類為「反抽象主義者」,但凱利使他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他憶述道︰「那是我第一次親身接觸幾何或利落硬邊風格畫作,我從未遇過以這種方式創作的畫家。」

《EAT/DIE》和《LOVE》

羅伯特·印第安那(1928-2018),《USA 666 (來自〈十年〉)》。絲網印刷。38͘ ⅞ x 31⅛吋(987 x 791毫米)。估價:2,000-3,000美元。此作於「Domberger—65年絲網印刷史」網上拍賣呈獻,2020年2月27日至3月6日開放登記

印第安那偶然發現一組黃銅模板,因而開始在畫作和木雕中加入簡短的字句。《EAT/DIE》(1962年作)是其著名的早期作品。這一關於消費文化的間接陳述,確立了印第安那的波普藝術家身份。此外,作品還有一個更悲慘的故事:其母臨終前最後吐出的一個字,便是「EAT」。

羅伯特·印第安那(1928-2018),《數字》。各幅:25⅜x 19⅝吋(645 x 499 毫米)。估價:60,000-80,000美元。此作於「Domberger—65年絲網印刷史」網上拍賣呈獻,2020年2月27日至3月6日開放登記

1960年代,印第安那對波普藝術的非個人特質繼續持保留態度,特別是越戰期間。為支持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核裁軍運動,他於1962年創作《Yield Brother》(下圖),後來再完成他最著名的代表作《LOVE》,此作被視為1960年代理想主義的象徵,首兩個字母「LO」疊在「VE」上,而「O」字則傾斜欲墜。

《LOVE》後來變奏出不同版本,最初於1965年被現代藝術博物館用作聖誕卡圖案,後由1966年起成為油畫和絲網印刷版畫,繼而於1970年成為首個大型雕塑主題,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亮相。

藝術史學家Judith Heckler認為《LOVE》「充滿情色、宗教、自傳和政治意味……意義既簡潔明了又艱深複雜。」

事實上,印第安那與凱利分手後完成此作,因此傾斜的「O」字可能帶有沮喪淒涼的感覺,並非如外表般歡快。作品至今依然深受喜愛,佳士得亦於2011年以4,114,500美元的高價拍出一件《LOVE》的雕塑版本。

羅伯特·印第安那(1928-2018),《AMOR》,1998年構思,2006年製作。多色鋁材。作品一版共五件,此作為第二件。96 x 96 x 48吋(243.8 x 243.8 x 121.9公分)。估價︰650,000-850,000美元。此作將於2020年3月5日在佳士得紐約戰後至今拍賣呈獻

印第安那於1978年決定永遠離開紐約,移居緬因州偏遠的韋納爾黑文島,距離其敬愛畫家馬斯登.哈特利(Marsden Hartley,1877-1943)的舊居很近。他在這裡過著隱居生活,甚少接受採訪或接觸藝壇,卻仍然關心政治,甚至為奧巴馬的總統競選活動設計官方海報

印第安那於2013年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回顧展,世人重新評價他作為波普藝術家的成就,一眾藝評人認同他創作的標誌和符號帶有更深層次的微妙含意,並以動人的美國夢視角改寫波普藝術史。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