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者:造訪藏家凱瑟琳·沃爾什的家

在這由約翰·波森設計的家中,不存在任何雜亂,只歡迎簡約藝術。Claire Wrathall在這裡與屋主凱瑟琳·沃爾什,這位自成一格的「正宗極簡主義者」兼美容業先鋒碰面

頁頂圖片:

凱瑟琳·沃爾什與米歇爾·奧卡·多納(Michele Oka Doner)的2003年作品《燃燒的灌木叢19》(圖左)在家中廚房。連桌沙發、長椅和餐桌全由約翰·波森設計。藝術品:© 藝術家Michele Oka Doner。全部照片由Jesse Chehak拍攝

凱瑟琳·沃爾什(Catherine Walsh)在手機內的其中一張圖片寫著︰「堅決而經常地編輯你的人生,那是你的傑作。」對於一位藏家而言,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座右銘。大多數藏家都有一種無法滿足的收藏慾望,但追隨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並自稱「正統極簡主義者」的沃爾什,卻認為藝術收藏應該「精益求精」。

沃爾什自20歲出頭便開始收藏藝術品,她在賓夕凡尼亞州一個連交通燈也沒有的小鎮長大,於1980年代中前往紐約市,其後成為美容業的創新產品開發專家兼營銷鬼才,曾為雅詩蘭黛和科蒂效力,建立輝煌事業。

她曾與珍妮花·露柏絲(Jennifer Lopez)、麥當娜(Madonna)、莎拉·潔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Balenciaga、Marc Jacobs和Calvin Klein等名人和品牌合作,推出一系列熱賣香水,其中與珍妮花·露柏絲聯手推出的Glow by JLo更在全球創下超過20億美元的驚人銷量。

凱瑟琳·沃爾什與唐納德·賈德的《無題》,1986年作。藝術品:© Judd Foundation/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0

凱瑟琳·沃爾什與唐納德·賈德的《無題》,1986年作。藝術品:© Judd Foundation/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0

但在此之前,沃爾什早已開始購買藝術品。當她在紐約州北部的伊薩卡學院修讀碩士課程時,已對藝術史極感興趣,並偶然發現哈里·卡爾拉漢(Harry Callahan)的相片。卡爾拉漢的作品含蓄地捕捉枯樹與雪中的植物,讓她深有共鳴。

她表示︰「它們就像蝕刻畫或素描。」而更棒的是,這些作品價格相宜,因此當她剛開始有收入時,便購買卡爾拉漢的作品。「那時我甚至連沙發也沒有!我沒有安坐的地方,但我擁有能讓我沉思的東西,而且永不會感到厭倦。」

凱瑟琳·沃爾什位於科羅拉多州山區的家,由約翰·波森設計

凱瑟琳·沃爾什位於科羅拉多州山區的家,由約翰·波森設計

如今,沃爾什仍然認為美感比舒適重要。談到約翰·波森(John Pawson)為她設計的科羅拉多州山區房子時,她表示︰「若要數的話,全屋大概有九件家具。」

沃爾什在倫敦和紐約均有寓所,前者剛剛擺放了埃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的作品,後者則藏有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以12塊方形組成的作品《灰譜》(Grey Instrumentation)。她形容︰「作品予人非常寧靜的感覺,當然也是對正方形致敬。」但它又與「經典的」亞伯斯作品有所不同,沒有「濃厚的色調」。

但沃爾什最愛的卻是賈德(她亦是賈德1986年於德州馬爾法成立的博物館辛那提基金會[Chinati Foundation]的董事局成員),她早於學生時代就已邂逅他的作品。「那時候,我不會敢說自己是一名極簡主義者,我總是被太多東西弄得很混亂。我喜歡嚴謹的生活,我喜歡保持非常專注。」

「策展就像打造自己的家一樣︰先從空間著手,其他的自會水到渠成」——凱瑟琳·沃爾什

起初,沃爾什「偏好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後來開始閱讀賈德的文章,他的文章和簡單專一的視野深深啟發了她。「對他來說,藝術、建築和風景同樣重要。」因此,她委託波森為自己打造一間山間要塞。

她憶述︰「我於1997年認識約翰,不久後他在Calvin Klein與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的協助下於美國聲名大噪。」當時,約翰的首本著作《Minimum》剛剛出版,沃爾什從《紐約時報》中得悉他將會舉行演講,雖然門票已售罄,但她還是蒙昧前往,到達後看到波森正與史都華交談。

沃爾什說︰「我很少崇拜名人,但那時卻非常緊張。我走上前,然後禮貌地問我是否可以和他談談。史都華表示沒問題,於是我說:『你好,我是凱瑟琳·沃爾什,我想能請你為我建一間房子。』

「他不是個多話的人,只回答道︰『哦,是這樣。在哪裡?紐約?』我說︰『不,在科羅拉多州一個很小的小鎮。』他說︰『那個新潮的地方叫甚麼?特甚麼?』然後我問︰『你怎麽知道?』因為在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特柳賴德(Telluride)這個地方。」沃爾什自1994年起便斷斷續續在當地居住。

米歇爾·奧卡·多納,《燃燒的灌木叢19》,2013年作。藝術品:© 藝術家Michele Oka Doner

珍妮·霍爾澤,《ARNO》,1995年作。藝術品:© Jenny Holzer· 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0

幾週後,他們相約共進晚餐,而波森亦按照一貫的傳統,在紙桌布上繪畫房子的草圖。沃爾什說︰「我現在還保留著草圖。」更令人驚訝的是,他還在同一張紙上計算了工程的成本。雖然工程進度緩慢,而且當地的規例繁複(因為特柳賴德歷史區為國家歷史地標),加上又要將一張長47呎、厚3吋的大理石工作台搬到洛磯山脈的深山地區,然而「他沒有超出預算」。

在不到三年後,她便搬進新居,自此這間居所便主宰了她收藏什麼,包括三藩市畫商Anthony Meier為她找到的賈德牆盒(《無題》,1986年作);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的紅色二極管LED燈牌《ARNO》,上面引述了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為威尼斯的花園購置的大理石長凳上所刻的文字;還有林瓔(Maya Lin)的《滴水》,這件掛牆古銀水滴形雕塑看似滴落到地板,然後形成一個水窪。

Jim Zivic的《煤》,放於橫跨一樓客廳的長凳上

Jim Zivic的《煤》,放於橫跨一樓客廳的長凳上

橫跨一樓主客廳的長凳上,擺放了兩塊由Jim Zivic設計的簡樸雕刻煤塊,而壁爐旁則有由多納設計的燭台《燃燒的灌木叢19》。沃爾什原本聯絡多納,希望設計一款香水瓶。「可惜一直都沒有推出,但我經常到她的工作室,我很喜歡她的創作,並深受她的珠寶啟發。」

燭台以黑色青銅鑄造,交纏的枝椏末端有十二個小圓台,各有一支細長的蠟燭。沃爾什說︰「這是一件引人思考的作品。點亮它後,我會坐下來看著它。我非常喜歡蠟燭,也喜歡格哈德·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蠟燭畫。」

唯一真正令人驚訝的是沃爾什掛在睡房內的一幅畫,這幅畫掛在一張賈德創作的椅子上方(《編號1》,購自賈德子女萊納·賈德(Rainer Judd)和弗拉文·賈德(Flavin Judd)委託舉行的拍賣),以鍍金畫框裝裱,這幅十八世紀的肖像畫刻劃一名戴上白色麻布衣領的年輕男子,據考來自法國浪漫主義畫家皮埃爾·保羅·普呂東(Pierre-Paul Prud’hon)流派。沃爾什加入科蒂工作後搬到巴黎,並在當地的跳蚤市場發現此畫。「我喜歡將這類作品放在極現代的背景之中。」

睡房內賈德創作的椅和據考源自皮埃爾·保羅·普呂東流派的肖像畫。藝術品:© Judd Foundation/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0

睡房內賈德創作的椅和據考源自皮埃爾·保羅·普呂東流派的肖像畫。藝術品:© Judd Foundation/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0

沃爾什坦言,在法國居住時她不得不稍微放寬一下對布置的要求。「我的住所並非奧斯曼式公寓,而是一個比賈德式極簡主義更多元化的極簡主義。」那段日子豐富了她的品味。

「當時的紐約流行現當代風格,但在巴黎時,我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能夠盡情遊覽羅浮宮,特別是十七世紀的北歐展館,確實拓闊了我的審美觀。」

沃爾什「在三、四年前離開商界」,但可能正朝著一種全新的職業邁進。今年秋季,她於巴塞爾von Bartha畫廊策劃首個展覽,展出英國藝術家安娜·狄更生(Anna Dickinson)的作品。狄更生擅長創作玻璃雕塑,用玻璃吹出巨型的形態,然後以鑽石刀修飾,再添上黑色鋁材等金屬外層。對此,沃爾什認為與賈德的風格非常相像,還有就是「作品一旦完成,便無法看見藝術家的手作痕跡,就像一件工業生產的物品,正如賈德創作的盒子,重點是沒有任何手作痕跡,令我深感著迷。」

她非常享受策展的經歷,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和複雜。「這個過程就像打造自己的家一樣︰先從空間著手,其他的自會水到渠成。」

 沃爾什的優雅衣著和芭蕾舞者般的舉止,反映她是克制自律的人,她也承認自己是一個決絕的人生編輯,奉行自己的理念,但她也坦言:「說『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