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葛楚‧史坦到洛克菲勒家族:現代名師佳作的收藏之旅

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家Max Carter和Jessica Fertig分享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如何購得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出類拔萃的現代藝術珍藏

紐約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門主管Max Carter表示:「很難得能夠捕捉改變和過渡的一刻。」對於將於五月「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推出的葛楚‧史坦珍藏,他認為「這些作品十分迷人,連接兩大收藏家族,雙方也具有相似的冒險精神,並由強大女性主導,她們檢視現代主義並在當中找到自我。」

Max Carter與部門同事Jessica Fertig在佳士得的洛克菲勒中心藝廊欣賞葛楚‧史坦蒐羅的三件作品。這位傑出的美國作家和前衛派推動者,於1900年代成為巴黎上流社會的核心人物,當她的珍藏在半個世紀後尋覓買家時,洛克菲勒夫婦便計劃將這批珍藏收歸囊中。

葛楚和兄長李奧‧史坦(Leo Stein)於1903年搬到巴黎rue de Fleurus的公寓,並開始收集當時名不經傳的畫家朋友作品,包括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昂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和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當時,每件作品的售價只是數美元。

史坦在巴黎的家,約1912至1913年,爐灶左邊的畫是畢加索《拿著花籃的女孩》(1905年作)。
Photo from the Gertrude Stein and Alice B. Toklas papers, Yale Collec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Artworks: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8. © Succession H. Matisse/DACS, London 2018. © Succession Picasso/DACS, London 2018

史坦在巴黎的家,約1912至1913年,爐灶左邊的畫是畢加索《拿著花籃的女孩》(1905年作)。 Photo from the Gertrude Stein and Alice B. Toklas papers, Yale Collec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Artworks: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8. © Succession H. Matisse/DACS, London 2018. © Succession Picasso/DACS, London 2018

李奧、葛楚和她的伴侶愛麗斯每逢週六都會舉行藝術沙龍,並邀請藝術家參與,座上客除了有畢加索和馬諦斯(他們爭相將作品掛在葛楚畫室的高牆上),還有藝術家安德烈‧德蘭(André Derain)及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作家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及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葛楚與李奧的藝術觀點逐漸出現分歧,而當愛麗斯於1910年遷入公寓後,二人的關係變得疏離。李奧失去早期對新畫作的熱情,轉而欣賞雷諾瓦(Renoir)的作品。同時,葛楚將畢加索視為另一個自己,並將自己斷續而重複的詩篇,與畢加索多面的立體主義油畫相提並論。李奧討厭妹妹的作品(他說:「我覺得她的作品很糟糕」),他公開的批評最終於1913年導致二人正式決裂。李奧決定搬離rue de Fleurus,並平分他們共同收藏及擁有的藝術品。

葛楚‧史坦(左)與愛麗斯‧托勒斯。Photo from the Gertrude Stein and Alice B. Toklas papers, Yale Collec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葛楚‧史坦(左)與愛麗斯‧托勒斯。Photo from the Gertrude Stein and Alice B. Toklas papers, Yale Collec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二人決定採用最簡單的平分方法——葛楚保留畢加索的作品,李奧則帶走雷諾瓦的作品、文藝復興時代的傢俱及幾乎所有塞尚的作品,遷往佛羅倫斯市郊,後來兄妹二人斷絕聯絡。

葛楚與愛麗斯在巴黎住了三十多年,期間按照自己的經濟條件買賣藝術品。二次大戰期間,當被問到其中一幅失蹤的畫作時,葛楚說:「我們要靠塞尚的作品才能過活。」

葛楚於1946年逝世後,她的47幅畫作珍藏(38幅為畢加索作品)由外甥繼承,但一直掛在愛麗斯家中的牆上。葛楚的外甥後來將畫作贈予三名兒子,而他們在愛麗斯死後決定出售珍藏。

當1967年傳出出售作品的消息時,洛克菲勒夫婦已非常熟悉現代主義。大衛的母親艾比‧奧德利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於1929年共同創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而博物館當時希望購買史坦珍藏的一組六幅畢加索作品,但卻缺乏資金。

畢加索的《蘋果》背後仍然留有畫家致葛楚和愛麗斯的親筆題字「葛楚和愛麗斯惠存,畢加索,1914年聖誕」

於是,大衛決定幫忙,與兄長納爾遜(Nelson)、威廉‧伯登(William Burden)、安德烈‧邁耶爾(André Meyer)、威廉‧佩利(Bill Paley)及《紐約先驅論壇報》出版人約翰‧黑‧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組成六人財團。獨立專家鑑定史坦的珍藏油畫價值680萬美元,即每位財團成員需要出資約100萬美元。大衛其後在自傳中寫道:「我覺得機會難逢,絕對不容錯過。」

在1986年12月的一個週六下午,他們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辦公室內,用一頂舊氈帽進行抽籤。由於伯登決定退出,所以大衛有兩次機會,但他是最後一位抽籤的人。Max Carter 說:「他很幸運地抽到第一和第三籤。」

大衛輕易選出他的首選 ─ 畢加索在1906年繪畫的力作《拿著花籃的女孩》,而這也是大家最想得到的一幅。Jessica Fertig說:「我們知道畫中人叫蓮達,是蒙馬特的賣花女。」這名少女原本在紅磨坊外賣花,後來擔任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及凡‧東根(Van Dongen)的模特兒。「(畢加索)運用顏色的方式和位置十分獨特,而她的表情自信而世故,令人難忘。」

李奧在尚未厭惡畢加索的作品前,於1905年以30美元買下此畫,當時葛楚討厭此畫,對哥哥的決定感到生氣。但經過多年後,當她獨自一人時,卻開始非常欣賞這幅作品。這幅玫瑰時期的作品是畢加索在20多歲時繪畫,後來掛在大衛及佩吉在紐約第65街住宅的書房兩扇窗之間,直至夫婦二人逝世。

胡安‧格里斯(1887 – 1927)《綠色布》,1925年作,28. ¾ x 36. ¼吋(73.1 x 92.1 公分)。
估價:2,000,000 – 3,000,000 美元。此畫在5月8日佳士得紐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十九及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推出。

胡安‧格里斯(1887 – 1927)《綠色布》,1925年作,28. ¾ x 36. ¼吋(73.1 x 92.1 公分)。 估價:2,000,000 – 3,000,000 美元。此畫在5月8日佳士得紐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十九及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推出。

六人財團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會議快將結束前,大衛已選了另外七幅畢加索的作品及兩幅格里斯的作品,包括1925年作的《綠色布》。還有七幅畢加索作品未有人挑選,但大衛後來以一幅靜物畫交換了頭像習作《亞維農的少女》(1907年)。

Jessica Fertig認為畢加索的迷人畫作《蘋果》是洛克菲勒夫婦珍藏的另一件矚目之作,背後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葛楚與李奧分家時只為一幅畫爭吵過,就是塞尚的蘋果畫。她不情願地讓出該畫後,畢加索為了填補珍藏中缺少的水果畫,於1914年聖誕節送了一幅水彩畫給葛楚和愛麗斯。後來,李奧在寫給葛楚的信中提到:「恐怕你要將失去蘋果一事視為上帝的旨意。」

巴布羅‧畢加索(1881 – 1973)《蘋果》,1914年作,5 ⅜ x 7 吋(13.5 x 17.7公分)。估價:1,000,000 – 1,500,000美元 。此畫在5月8日在佳士得紐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十九及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推出。© Succession Picasso/DACS, London 2018

畫作背後寫有畢加索致葛楚和愛麗斯的題字。© Succession Picasso/DACS, London 2018

畢加索的《蘋果》背後仍然留有他致葛楚和愛麗斯的親筆題字,「葛楚和愛麗斯惠存,畢加索。1914年聖誕」,這幅別具心思的畫作成為葛楚其中一幅最珍視的作品。

Max Carter 解釋:「(畢加索) 當時捨棄綜合立體主義。那是1914年,他的確突破藝術的界限,但為了紀念友誼及迎接創作上的考驗,他嘗試模仿這位大師 (塞尚),向其致意。」

兩位專家認為,葛楚收藏藝術的先驅精神,啟發了大衛及佩吉「明智地思考,並在收藏藝術方面展現前衛視野」,而大衛曾說過:「這些藝術品會再次流入市場,由其他收藏家擁有,希望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能從作品中獲得無限滿足感和快樂。」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