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冰鑒:黃仲方的藝術之路

中國繪畫的傳統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和精深的技巧,黃仲方從未動搖過這一觀點,因此他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前行。藝術顧問、策展人及藝術史學家毛岱康(Catherine Maudsley)探索黃仲方的中國書畫之旅

黃仲方在自己香港的畫室中,1990年代

作為鑒賞家、收藏家、藝術顧問、畫廊東主和藝術家,黃仲方(1943-2022)的一生都在堅定地尋求別具一格的自我表達。儘管他廣為國際藝術愛好者所熟悉和尊重,但他不苟言笑的性格,意味著他很少讓人注意到他自己。他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他廣博的知識、經驗豐富的眼光和對藝術的敏銳反應,使他能夠幫助私人和機構建立重要的中國書畫收藏。

黃仲方的熱情、知識和經驗也幫助他建立了自己的獨特收藏,橫跨四大領域:明清文人書畫、書法、清中晚期繪畫以及近當代書畫。本次展覽和圖錄《丹青冰鑒:黃仲方珍藏中國書畫》呈現了黃仲方部分書畫收藏,亦以此四大主題為策劃理念。

黃仲方在自己香港的畫室中,1960年代初

黃仲方先生經手的中國書畫數量難以計算,他獨具慧眼的視野亦讓他沉醉其中。他強調建立圖像記憶庫的重要性,只要一經回憶,他就能在腦海中看到他所見過的許多畫作。對他來說,討論和比對畫作是一項基本功,而作為一名熱忱的收藏家,這也是一項基本技能。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分別於2003、2007和2016年舉辦的三次展覽,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名收藏家的敏銳度,每冊展覽圖錄都出版了150幅書法對聯,共計450幅對聯。這些楹聯與他的父親黃寶熙(1907-1979)密不可分。黃寶熙對書法楹聯有著深厚熱情,而父親的收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黃仲方的藝術創作及收藏之路。

《合璧聯珠:樂常在軒藏清代楹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3年

黃家自上海遷居香港,與眾多藝術家、收藏家和學者友好。他們的觀念是國際化和面向世界的。黃仲方的父親黃寶熙是一名人類學家,曾在法國索邦大學接受訓練;母親丁漱清(1924-1978)是一名業餘京劇演員,在上海生活期間就開始學習繪畫。

黃仲方,香港,1960年代初

1957年,黃仲方開始跟隨近代著名女書畫家和篆刻家顧青瑤女士(1896-1978)(圖三)學習傳統書畫,顧青瑤也是黃仲方母親的老師。黃母丁漱清富有藝術創造力,作畫時自信而嫻熟。

黃仲方這位嶄露頭角的藝術家,最開始以臨摹中國古典繪畫作為訓練,臨摹對象包括家族和親友收藏的作品。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的許多作品都是臨摹董源(約934-962)、董其昌(1555-1636)、八大山人(1626-1705)、惲壽平(1633-1690)、華嵒(1682-1756)等古代名家的作品。黃仲方在臨摹古人的同時亦追求個人創新。在他的作品中,觀者很難辨認畫家受到具體哪種影響,當中包括十三、十四世紀元代畫家、十七世紀的髡殘(1612-1673)、八大山人(1626-1705)和石濤(1642-1707)以及現代大師黃賓虹(1864-1955)的多重影響。

他對傳統畫家、書法家、理論家、文學家和詩人的熟悉,亦延伸至文徵明(1470-1559)和董其昌(1555-1636);他的繪畫中,可看到北宋畫家范寬(約960-1030)以及陶淵明(365-427)的詩歌和經典《道德經》等文學作品的影子。深厚的文化素養,親身研究重要作品的機遇,幫助這位年輕人能夠在多年後從學生逐漸成長為受尊敬的老師。

中國繪畫的傳統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和精深的技巧,黃仲方從未動搖過這一觀點,他認為中國畫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和創作可能性,因此他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前行。從1962年的「黃仲方畫展」到1993年的「抒懷–黃仲方近作」個展,他對中國畫的深入研究從未間斷。

《抒懷 – 黃仲方近作》,大道出版社,1993年

黃仲方個展小冊封面及紀念冊封面,香港大會堂,1962年

學習和用心培養是黃仲方一生的核心。縱觀他40多年來的繪畫發展軌跡,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用心。1962年8月,他在香港的首次個人畫展在香港大會堂開幕。開幕式上展出73幅作品,前來祝賀的名人和政要絡繹不絕。他的老師顧青瑤女士自豪地站在展場內,黃仲方和他的家人向來賓致意。展覽取得了巨大成功,藝術評論家普遍認為,對於一個如此年輕的藝術家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成就。

此畫作沿襲了歷史悠久的繪畫傳統和技巧,再現了名家的風格和畫題。黃仲方的水墨創作中,從花鳥到山水,他筆下的墨色濃淡不同,變化萬千,使用的顏色亦多樣,包括礦物顏料如石青,石綠,赭石,植物顏料如藤黃和靛藍。在黃仲方的繪畫生涯中,他一直偏愛使用這些傳統材料。

黃仲方畫,張大千題,《夏山圖》,184 x 95公分,1961年

1962年留學歐洲後,黃仲方繼續從事繪畫創作,並與家族好友、畫家愛德華-西戈(Edward Seago,1910-1974)成為好友。年輕的藝術家經常在諾福克灘的荷蘭之家(Dutch House)度假,在那裡他主要用水墨設色的方式描繪小景。在觀察西方藝術家如何看待大自然後,黃仲方意識到中西方繪畫有著最根本的不同,他有意識地努力學習從西方的視角來看待自然。

黃仲方所用顏料

他在香港的首次個展獲得成功後,又在倫敦和洛杉磯舉辦了展覽,受到六十年代好萊塢明星的追捧。在那段時期,他亦參加了許多聯展。

1977年,黃仲方在香港創辦漢雅軒畫廊,先在威靈頓街發展,後搬到荷李活道,成為中國畫愛好者的聚集地。幾年後,漢雅軒畫廊在台北和紐約開設分店。1990年,他離開畫廊運營工作,轉而專注於自己的繪畫、收藏和藝術諮詢事業。1993年至2000年期間,他的展覽和出版活動尤為活躍。

黃仲方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私人及博物館收藏,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和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黃仲方印章:幼癡

黃仲方印章:又癡

黃仲方五十歲時,已經對中國畫的基本美學理念深入瞭解,他認識到,雖然他自年輕時培養的熱情變得更加深沉,但中國水墨的挑戰和可能性並沒有減少。在繪畫生涯之初,黃仲方的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幼癡」的名號,並刻成印章,「幼癡」意味著他愛好繪畫,如癡如迷,有若一個「癡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新開始全職繪畫後,黃仲方自稱為「又癡」,這次他使用了同音字,用「又」字代替了之前的「幼」。「又癡」實指他在此時重獲自我,反璞歸真。作為畫家,他始終強調筆墨的基本要素、虛實關係、皴法點染以及墨色變化。

作為鑒賞家、收藏家、藝術顧問、畫廊經營者和藝術家,黃仲方對中國書畫的態度是堅守不移。雖然繪畫和收藏對他來說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自我表達方式,但它們所帶來的遠不止是個人的滿足。黃仲方作為傳統的繼承者和詮釋者,為傳統的延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正如他在自傳中寫道:「我被鼓勵要有選擇性和鑒別力,但不能有偏見」。有了這種立場,黃仲方的世界充滿了無限可能性,並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收取佳士得Going Once電子雜誌,精選所有Christies.com的熱門文章,以及即將舉行的拍賣及活動等最新資訊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

相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