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藝術家在紐約畫室中。© Whanki Foundation-Whanki Museum
金煥基(1913-1974)是韓國抽象繪畫的先鋒巨匠之一。他一生遨遊四海,從韓國到日本、法國,最終定居美國,見證其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並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抽象繪畫語彙。
11月23日,金煥基最重要鉅作之一《05-IV-71#200(宇宙)》將於佳士得香港2019秋季拍賣隆重揭幕。此作自1971年完成以來,首次亮相拍場,乃藝術家唯一一幅二聯作,更是其所有畫幅中尺幅最恢弘雄偉的作品。
金氏出生於南韓小島Kijwa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違背父親意願,決意追隨藝術夢想,悄悄登上一隻去往日本的小船,來到日本大學美術學院就讀。他正是在那裡接觸到歐洲現代主義、立體主義及未來主義等藝術流派,並著迷於亨利·馬蒂斯及巴布羅·畢加索等藝術家作品。

金煥基(1913-1974),《05-IV-71#200(宇宙)》,1971年作。油彩 棉布(二聯作)。每幅:254 x 127公分(100 x 50吋);全幅:254 x 254公分(100 x 100吋)。估價:48,000,000 – 62,000,000港元。此作將於11月23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藝術作品© Whanki Foundation·Whanki Museum
金煥基發起了一場前衛藝術運動
1937年,金煥基回到漢城(今首爾),結交了一群波希米亞式的左翼知識分子,如現代主義詩人鄭芝蓉(Jeong Ji-Yong,1902-1950)、作家李泰俊(Lee Tae-Joon,1904-1956)及畫家金瑢俊(Kim Yong-Jun,1904-1967)等。其激進思想對年輕的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佳士得專家鄭允雅表示,金氏於1940年代初與畫家劉永國(Yoo Young-Kuk,1916-2002)和Lee Gyu-Sang共同發起了一場激進藝術運動,自稱為「新事實派」。此派藝術家嘗試透過抽象藝術來表達自然純粹本質。
金煥基是「新事實派」備受矚目的中心人物,在藝術雜誌上以流暢文筆撰寫詩歌文章,傳達團體的藝術哲學。
「我繪下的線條是否衝破天際?」他在一首詩篇中寫道。「筆下的色點是否與星星一樣璀璨?我閉上雙眼就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比那彩虹更加清晰奪目。」
他與一位詩人墜入愛河
金煥基之父於1942年過世,他因此得以從家庭安排的不幸婚姻中抽身,並娶了英年早逝的天才李箱(Lee Sang,1910-1937)遺孀為妻。李箱乃知名博學詩人,27歲便因肺結核逝世。
藝術家第二任妻子乃才華橫溢的作家卞東琳,婚後更名為金香安。1970年代時,她發表了一系列與金煥基共同生活的文章。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金煥基攜妻子南下離開漢城,在難民營中落腳並嘗試聯繫友人。鄭芝蓉因其馬克思主義傾向而鋃鐺入獄,後來在獄中去世,而金瑢俊和李泰俊則逃往北韓。
1953年,金瑢俊回到漢城,在弘益大學美術學院教書,但李泰俊於約1956年失踪,普遍認為其已經隕命。

金煥基在紐約畫室內,1971年。《宇宙》一作在背景中依稀可見。藝術作品及相片©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金氏曾於巴黎求學,後來移居紐約
1956-59年間,金氏夫婦在巴黎居住,金煥基於短短三年間煥發出巨大藝術活力。他依然繼續探索古典韓國藝術中的多種意象與風景,但開始以厚重線條和生動色塊來簡化經典意象。他的標誌性藍色調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在畫作中。
1963年,金煥基獲頒洛克菲勒獎學金,夫婦二人因此來到美國並在紐約定居下來。佳士得首爾副總裁鄭允雅認為這一舉動極具魄力:「金氏放棄了祖國安逸舒適的教職和藝術上的成功而遠走他鄉,只為全身心投入前衛藝術實驗中去。」
初到紐約的頭幾年充滿艱辛。1964年,藝術家寫道:「今天工作不甚順利,因為天氣陰沉灰暗。起初下雪,現在下雨,眼見此景令我十分懷念韓國。我的靈魂似乎無法與漢城離別。至今為止我沒有完成一幅自己滿意的作品。往後我將畫出想要的畫作。簡單的構圖、低調的藍色——只有我能創造自己的世界。外面越來越暗了。」
幸運的是,金煥基身邊圍繞了一群善於表達的年輕韓裔藝術家,包括激浪派(Fluxux)影像藝術家白南準(Nam-June Paik,1932-2006)、畫家金昌烈(Kim Tschang-Yeul,1929年生)及雕塑家Han Yong-Jin(1934年生)等。他還鼓勵後者在東西方文化間尋找綜合平衡之處。
他受到馬克·羅斯科和巴內特·紐曼的藝術影響
金氏於紐約逗留期間,探索多種媒材和繪畫技術,包括水粉、砂礫混合顏料、油彩報紙、拼貼及紙塑等創作手法。
金氏在紐約期間亦結識許多現代美國繪畫大師。透過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他認識了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和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而這位韓國大師充滿色點的標誌性大型單色畫,靈感正是源自這些色域藝術家。
這些作品乍看上去很容易被誤認為西方幾何抽象畫作。但仔細觀看後,會發現畫面上的線條和圓點都源自山川樹木,以及韓國地形中常見的邊陲小島。
.jpg?w=1)

金煥基坐在《05-IV-71#200(宇宙)》一作前,1972年。作品由金煥基好友Matthew Kim先生及Chae Kum Kim女士直接購自藝術家,自此私人收藏40年之久。©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1971年,藝術家完成其創作生涯中最重要鉅作之一《05-IV-71#200(宇宙)》,此作將於十一月領銜佳士得秋季拍賣。鄭允雅表示,此作乃藝術家以細膩畫筆繪成,採用傳統亞洲水墨畫創作方式,「見證了藝術家在『點彩』作品的精神及技術層面均已達致成熟。」
韓國單色畫教父
專家稱,為了創作此類作品,藝術家必須長時間站立,並低頭俯視桌上畫布,彎腰處理畫面每個圓點,同時小心翼翼地控制飽蘸顏料的畫筆。
這一創作過程勞心勞力,十分艱辛,對藝術家的脊柱逐漸造成顯著傷害。1974年時,金氏不得不就醫,但接受脊柱手術後無法痊癒,61歲便辭別人世。
金煥基去世之時已經被譽為韓國抽象藝術先鋒,但自2015年起,他的作品價值在市場飆升。原因為何?「他是韓國單色藝術的教父。」鄭允雅說道。「沒有他,就沒有單色畫(Dansaekhwa)這一藝術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