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on Galella/Ron Galella Collection/Getty Images
1999年,喬納斯·梅卡斯(Jonas Mekas)執導了一部關於甘迺迪家族的日記式電影 —— 《天堂的這一邊》(This Side of Paradise)。觀眾們要花點時間才能在鏡頭的光暈和跳轉之中找到李·布維爾·拉齊維爾(Lee Bouvier Radziwill,1933-2019)—— 她嬌小美麗的身影不時出現在她的孩子和堂兄弟姐妹們嬉水玩耍的背景中。
上世紀70年代,甘迺迪家族在位於蒙托克(Montauk)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家中度過了漫長而炎熱的夏日。電影採用的淺淡色調和梅卡斯的印象派風格,更為畫面增添了朦朧美。在當時,拉齊維爾是全球最常出鏡露臉的女性之一,她的照片經常登上雜誌封面和報章,但很少有人能夠了解她神秘外表下真實的一面——處於政壇精英之中的那一面。
今年10月,李·布維爾·拉齊維爾珍藏將於紐約進行拍賣,本場拍賣也是佳士得紐約藏家藝術週(Collector Week) 的焦點所在。作為社交名媛、名門之後、設計師和見證美國歷史重要時代的人物,這批珍藏向人們展示了拉齊維爾的精彩一生。

李·布維爾·拉齊維爾紐約寓所的客廳
卡羅琳·李·布維爾·拉齊維爾公主(Princess Caroline ‘Lee’ Bouvier Radziwill)於1933年出生於紐約的「貴族之家」,她的父親是股票經紀人約翰·布維爾(‘Black Jack’ Bouvier),母親則是對子女寄予厚望的名媛珍妮特·李(Janet Norton Lee)。拉齊維爾自小已將母親的教誨銘記於心:「軟弱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後天學會的。」
拉齊維爾遺傳了父親的叛逆性格,她8歲時曾試圖離家出走,但走過三區大橋(Triborough Bridge)後便放棄了,她解釋說,放棄是因為穿著母親的高跟鞋走路很不方便。
拉齊維爾十分喜愛藝術,她最初愛上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這也促使她在年少時前往意大利的哈佛大學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I Tatti),拜訪文藝復興藝術史學家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1865-1959)。在回憶起自己與這位名人見面的經過時,她說:「我感覺我遇見了神。」她後來一直與貝倫森保持著書信往來,在其中一封信寫道:「每當我發現任何與藝術有關的事物,我都感到異常興奮,而參觀畫廊和博物館則是我最享受的事情。」
時尚作家哈米什·鮑爾斯形容拉齊維爾「幾十年來都是活力美國風格的代表人物」
拉齊維爾在20歲時與出版社行政管理層邁克爾·坎菲爾(Michael Canfield)結婚,自此擺脫了母親的管束。五年後,她又改嫁波蘭拉齊維爾王子(Prince Stanislaw Albrecht Radziwill,1914-1976)。這位又名「Stas」的王子是充滿魅力的波蘭立陶宛裔,《紐約時報》形容他為「時尚、優雅和含蓄的典範」。他對年輕嬌妻寵愛有加,夫婦二人更成為富有的國際人物組合。
拉齊維爾精通法語和意大利語,輕鬆遊走於紐約和歐洲上流社會,為姐姐積奇蓮(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Jackie」,1929-1994)提供相關協助。在積奇蓮的丈夫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1917-1963)當選美國總統後,積奇蓮成為了第一夫人。
記者哈米什·鮑爾斯(Hamish Bowles)表示,拉齊維爾「幾十年來都是活力美國風格的代表人物」。品味卓越的拉齊維爾還為積奇蓮設計形象,將她塑造成時尚偶像。拉齊維爾「對奇特和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別具慧眼」,也懂得如何利用衣著打扮鞏固政壇地位。
作為總統和第一夫人的親密夥伴,拉齊維爾經常參與外交出訪。1963年,當甘迺迪對德國柏林進行歷史性訪問,並在演說中道出名句「我是柏林人(Ichbin ein Berliner)」時,站在他身旁的正是拉齊維爾。
我討厭美國人總是每隔幾年便把所有東西換掉,從新開始。我會一直保存我買的東西。 —— 李·拉齊維爾
上世紀60年代,拉齊維爾成為了社交聚會上最受歡迎的人物,不論是紐約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還是肉類加工區(Meatpacking District),曼哈頓島的派對都不能沒有她。拉齊維爾也是著名作家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鍾愛的名媛之一,她以特別嘉賓的身分出席了卡波特在1966年於廣場大酒店(The Plaza)舉行的盛大「黑與白」舞會。
此外,拉齊維爾同傑拉德·馬蘭加(Gerard Malanga)以及安迪·沃荷(Andy Warhol)等藝術家也甚為合拍,她跟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及其妻碧安卡(Bianca)一同搭乘過滾石樂隊的專車,也曾在漢普頓共度假期。
與此同時,拉齊維爾也開展了和藝術家及設計師的合作。她是喬治·亞曼尼(Giorgio Armani)的繆思,而她與沃荷的友誼也促成了一系列肖像畫和後來的寶麗來相片作品。拉齊維爾很喜歡這些創作,她表示:「這就是我希望讓別人看見的樣子——簡單、隨性、自由。」
拉齊維爾與攝影師彼得·比爾德(Peter Beard)以及梅索斯兄弟(Maysles brothers)十分要好,因為這層關係,她為自己古怪的姑母伊迪絲·布維爾·貝爾(Edith Bouvier Beale)和她的女兒小伊迪(Little Edie)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她們住在長島一座破舊不堪且老鼠為患的莊園內。1976年的電影《灰色花園》(Grey Gardens)便由此而來,它不僅成為了頗具人氣的另類作品,更為紀錄片中的「fly-on-the-wall」門類帶來一番新氣象。

李·布維爾·拉齊維爾紐約寓所的飯廳
拉齊維爾還是一位成果頗豐的室內設計師。她與「幻象建築師」(architect of illusion)倫佐·蒙賈爾迪諾(Renzo Mongiardino)通力合作,融合不同時代的風格,創造出一系列傑出的室內設計,而拉齊維爾在英國倫敦和牛津郡(Oxfordshire)的寓所便是其中的最佳案例。他們把西西里的圍巾貼在飯廳的牆上,並把她子女最喜歡的動物畫在牆壁上。拉齊維爾表示,她喜歡傳統風格的房間設計,然後添加一些「奇異和迷人的細節」。
這樣的設計風格給舞蹈家魯道夫·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邀請下,拉齊維爾和蒙賈爾迪諾把他位於倫敦的家變成了俄羅斯融合東方風格的私人空間。
後來,拉齊維爾解釋道,她的設計理念本質上源於歐洲:「我討厭美國人總是每隔幾年便把所有東西換掉,從新開始。我會一直保存我買的東西。我一直遇上鍾愛的物事,而它們也跟著我遊走世界。」
今年10月,佳士得拍賣將呈獻拉齊維爾珍藏當中的部分臻品,包括她在紐約和巴黎家中收藏的珠寶、藝術品和攝影作品。佳士得美洲區主席Marc Porter表示:「拉齊維爾的品味和風格獨樹一幟,是脫俗不凡和鑑賞慧眼的代表。她的珍藏體現了一個繁盛時代的優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