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專家石嘉雯這樣定義中國當代水墨,「萬物也有其故事和生命, 中國書畫也不例外。」這也是石嘉雯當初愛上藝術的原因。「我想發掘畫作背後的故事,從而了解畫作的歷史背景、創作時間、來源,以及藝術家創作時的心情。」
於11月27及28日,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將呈獻中國當代水墨、中國古代書畫、中國近現代畫,及「千秋名韻 — 孔祥熙家族舊藏傅抱石《琵琶行》」等多場拍賣,作為香港秋拍週的精采部分。
徐累(1963年生), 馬 • 逸. 徐累(1963年生)馬 • 逸設色 絹本 鏡框88 x 148 公分 (34⅝ x 58¼ 吋)2014年作來源香港季豐軒畫廊現藏家購自上述畫廊。估價: 2,400,000-3,200,000港元。 此拍品將亮相於2017年11月27日的中國當代水墨拍賣
石嘉雯特別向我們講解中國當代水墨畫的迷人之處。「中國當代水墨畫確是令人深感著迷的,因它同時面向現在與過去。」她繼續解釋:「中國水墨畫有兩千多年歷史,但至今仍然影響以水墨作為創作媒介的當代書畫家。」
石嘉雯更列舉不同例子,「例如,李華弌的山水畫是受到北宋山水畫和二十世紀大師張大千的影響。在勾勒山水風景輪廓前,他運用了張大千的潑墨技巧來處理畫紙。」
她又指出花卉是中國書畫最常用的題材,特別是荷花。「我們欣賞荷花這題材時,便會發現數百年來,藝術家描繪此同一主題的方式也各有不同。由明朝陳洪綬愛畫的荷花,到張大千以潑彩潑墨演繹的荷花,以至香港畫家呂壽琨利用抽象的荷花形態,去塑造其極具代表性的禪畫。」石嘉雯建議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荷花去了解傳承和創新如何引領著過去數百年,傳統水墨畫的演變,領略中國水墨畫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