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omas Hoepker/Magnum Photos
1. 他原名安德魯
安迪·沃荷(Andrew Warhol)原名安德魯·沃荷拉(Andrew Warhola), 1928年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出生。父親翁德雷(Ondrej)和母親茱莉亞(Julia)均為斯洛伐克移民,安迪是家中老幺,上有兩個哥哥。他在藝術生涯初期時,去掉了自己姓氏最末的字母a,令其更加貼近英文姓名。
2. 他的金寶湯罐頭靈感來自同僚藝術家
波普藝術興起初期,沃荷感到自己被同輩藝術家甩在身後。詹姆斯·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創作的七喜汽水瓶作品吸引藝術界廣泛注意。沃荷於是開始思索,有什麼是比七喜汽水更易於辨認的呢?他隨後前往最近的超市購買囤放家中的湯食。
在1962年於洛杉磯舉辦的展覽中,沃荷以32種味道的金寶湯罐頭為題,創作了一系列絲網印刷畫作,每幅叫價100美元,僅有六幅售出。畫廊主歐文·布魯姆(Irving Blum)決定買下全部畫作,以保證此系列作品完整無缺。199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從布魯姆手中買下這個系列,見證他當年的慧眼如炬。
沃荷的波普藝術代表作品還包括以「Brillo」布里洛肥皂盒為靈感創作出的紙箱作品。在1964年紐約史特博藝廊(Stable Gallery)舉辦的個展中,藝術家將多件《布里洛肥皂盒》由地板直堆到天花板,一位饒有興致的藝評人不禁發問:「這裡到底是畫廊還是超市倉庫?」
安迪·沃荷(1928-1987),《布里洛肥皂盒》,1964年作。絲網印刷油墨 油漆顏料 膠合板,16 ¼ x 17 x 14吋(41.3 x 43.2 x 35.7公分)。估價:300,000 – 500,000英鎊。此作將於2020年2月12日在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3. 沃荷從不掩飾自己對於金錢的熱愛,亦不懼探索死亡主題
藝術家曾經說過,一個比我們更加先進發達的社會將直接把鈔票而不是畫作掛在墻上。他一生亦不斷以美元符號為題進行藝術創作。其中一幅絲網印刷畫作《200張一元美金》以10 x 20的格式呈獻一元鈔票,於2009年的拍賣會中以2,600萬英鎊的高價成交,是此系列中最為昂貴的作品。
沃荷自1962年起開始探索戰後美國社會心理,透過《死亡與災難》系列作品刻畫黑暗現實,以報刊雜誌上的圖像為藍本創作,當中不乏種族暴動、致命車禍,以及核爆災難等。
安迪·沃荷(1928-1987),《刀》,1982年作。壓克力 絲網 畫布,70 x 52 3/8吋(177.6 x 133公分)。估價:2,500,000 – 3,500,000英鎊。此作將於2020年2月12日在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4. 他的紐約工作室名為「工廠」
這間名為「工廠」的紐約工作室現已成為傳奇,沃荷當年和城中最時髦的藝術人士一同在這裡工作娛樂,包括鮑勃·迪倫(Bob Dylan)及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等。沃荷也正是在這裡拍攝了許多電影片段、指導助手製作版畫,并組織無數前衛聚會。
安迪·沃荷(1928-1987),《花》,1964年作。壓克力 絲網印刷油墨 畫布,24 x 24吋(61 x 61公分)。估價:1,000,000 – 1,500,000英鎊。此作將於2020年2月12日在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5. 許多政壇名人、電影和體育明星都曾出現在沃荷作品中
沃荷每每出言驚人,他曾經打趣道:「我是個十分膚淺的人。」一些藝評人認為沃荷的性格和藝術作品都淺薄狹隘,尤其是他的「社會肖像」系列作品。吉米·卡特(Jimmy Carter)、O·J·辛普森(O. J. Simpson)、簡·方達(Jane Fonda)等名流都曾經為沃荷拍過照,藝術家隨後在絲網印刷畫布上重現他們的風采。
安迪·沃荷(1928-1987),《O·J·辛普森》,1977年作。壓克力 絲網印刷油墨 麻布,40 x 40吋(101.6x 101.6公分)。估價:200,000 – 300,000英鎊。此作將於2020年2月12日在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沃荷曾以美國前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為主題創作過逾300張作品。談到美國前總統約翰·F·肯尼迪時,藝術家曾道:「他年輕帥氣,才華橫溢,但遇刺后所有電視節目和電台廣播都令人無比低迷傷心。無論怎樣都逃不出這個悲傷的氣氛。」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后,沃荷開始著手以其遺孀為題,挪用媒體圖像來創作畫幅。
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可謂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電影明星之一,亦完美符合沃荷的名人藝術創作主題。藝術家曾與多位知名影星合作過,他似乎尤其尊重愛戴泰勒,并將她看作迷人魅力的終極象征。二人相識于1970年代末并成為好友,沃荷曾經表示,如果有來生,他願意轉世成為泰勒手指上的一枚「碩大戒指」。
瑪麗蓮·夢露則是沃荷作品中不得不提的另外一個經典形象。1962年8月夢露逝世后,沃荷根據其電影《飛瀑怒潮》(Niagara)的一張宣傳劇照,創作了一系列作品。他常常在同一幅畫作中重複使用同一照片,令人想起電影中的膠片幀。泰特美術館現藏一幅《瑪麗蓮雙聯畫》,這位 女明星的頭像從左至右色彩由明亮逐漸黯淡下去,直至無法辨認:正仿佛她曇花一現的人生故事。
安迪·沃荷(1928-1987),《穆罕默德·阿里》,1977年作。壓克力 絲網印刷油墨 麻布,40 x 40吋(101.6 x 101.6公分)。估價:3,000,000 – 5,000,000英鎊。此作將於2020年2月12日在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中呈獻
6. 沃荷是槍擊案的倖存者
1968年6月6日,曾經參演沃荷執導電影的女演員兼作家瓦萊麗·索拉納斯(Valerie Solanas)闖進沃荷的「工廠」工作室,從大衣口袋中掏出一把.32自動手槍,向沃荷連射三發子彈。她後來表示沃荷「對她的生活控制過度」。經過五個半小時的緊急手術后,藝術家倖存了下來,一生都必須穿著醫用緊身衣。此後,槍械成為沃荷藝術中的常見主題之一——他總共創作的素描、絲網印刷畫作和相片有232幅之多。
7. 就連英國女王都是沃荷的忠實支持者
八十年代中期,藝術家以世上最為著名的四位女王為題,創作了一系列絲網印刷肖像畫作,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荷蘭女王貝婭特里克斯(Queen Beatrix)、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Queen Margrethe II)以及斯威士蘭女王特瓦拉(Queen Ntobi Twala)。據說英國女王十分喜愛沃荷為自己所作的肖像,2012年在登基鉆禧紀念活動時,購入其中一幅并留作皇室收藏。
8. 絲網印刷是沃荷的標誌性創作手法
這一創作方式令沃荷能夠「像機器一般繪畫」,在作品中抹除所有藝術家的個人痕跡,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產的成品。這一創作過程與製作T恤衫和賀年卡十分相似,都是先將相片壓制於醋酸版上,再轉移至絲網中。顏料透過絲網均勻分佈,將設計呈現於畫布之上。絲網印刷版畫與油畫的製作過程相似,只是將顏料和畫布變成了油墨和紙張而已。
安迪·沃荷(1928-1987),《貓與狗(工廠)》,1975-76年作。壓克力 絲網印刷油墨 畫布,15 x 19吋(38 x 48.5公分)。估價:120,000 – 180,000英鎊。此作將於2020年2月13日在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日間拍賣中呈獻
9. 他曾經擔任一支搖滾樂隊經理
沃荷曾經短暫為搖滾樂隊「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擔任經紀人。他對於音樂所知甚少,但這決不能阻礙他的決心。他為樂隊首張專輯操刀設計的封面,現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封面那根引人浮想聯翩的香蕉旁邊還配了一行字:「剝開看看」(peel back and see)。「地下絲絨」樂隊是沃荷主辦的「塑料爆炸不可避免」(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系列多媒體活動的重要表演嘉賓,這可謂如今搖滾音樂會的前身,不但有前衛燈光、電影放映、音樂演出,還有舞蹈表演等。
10. 沃荷準確預言了互聯網的興起
沃荷不單只是藝術家,更是準確觸摸未來的預言家。他那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會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如今想來,甚是振聾發聵。他精準預料到電視真人秀和社交網絡的興起,過世后在Youtube上仍然人氣不減——他有意創作的一個平平無常的電影中,攝錄了自己正在吃一個漢堡的片段,如今已有逾160萬播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