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首次南巡還京,帶回時年六十五歲的里河主簿張宗蒼,並准其在宮內如意館行走,每月更與其他一等宮廷畫家一樣,享有俸銀十一兩。入宮兩年後,乾隆更念及張宗蒼已近暮年,賞賜戶部額外主事銜,弟子徐揚、楊瑞蓮也併受賜舉人出身,在內廷畫家中絕無僅有,榮耀無雙。
清 張宗蒼 《梧館新秋》。設色紙本 手卷。32.5 x 150 公分(12 3/4 x 59 1/8 英寸)。估價:55,000,000 – 75,000,000港元。此作將於2021年5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中國古代書畫拍賣中呈獻
張宗蒼高齡得遇知音乾隆皇帝,於是一意丹青報恩,祗候內廷短短四年多,卻繪製多幅畫作,僅《石渠寶笈》即著錄116件作品。乾隆十九年,張氏以病乞歸,翌年即病逝,而乾隆對其畫作的喜愛有增無減,在民間搜羅張氏入宮前畫作,亦收為皇室珍藏,因此民間罕見張宗蒼畫作流傳。
「他人之畫畫其法,宗蒼之畫畫其理」——乾隆皇帝
張宗蒼師承婁東畫派傳人黃鼎,筆墨簡潔練達,摹古功力深厚,作品中延續著婁東派所主張的「理與氣」,強調傳統文人畫家的人品與修養,正如佳士得香港中國書畫部國際專家主管游世勳所言,婁東派「講究人品還有畫風合一,在約束與舒放之間,能夠達成平衡是非常不容易的。」這種氣節在張宗蒼身上的體現深為乾隆帝所鍾意。
對於張宗蒼的繪畫成就,乾隆曾有言曰:「他人之畫畫其法,宗蒼之畫畫其理。求之於今幾莫儔,求之於古竟堪比,黃大痴、倪高士,之二子中得神髓。」可見張宗蒼的山水丹青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古人,殊非其他內廷畫家可以比肩。
《梧館新秋》於故宮深藏一百多年,並收入《石渠寶笈》三編,在清代內府收藏的歷代珍貴書法和繪畫名蹟中佔據一席之地。此畫不但鈐有石渠五寶璽,更有乾隆、嘉慶及宣統帝等多達十九枚御璽鈐印,尤見珍貴,亦為後世收藏家提供回味無窮的發現與樂趣。
從畫中「古稀天子之寶」及「八徵耄念之寶」等御璽來看,乾隆晚年時亦常開卷《梧館新秋》,張宗蒼作古後依然時時懷念。
清 張宗蒼 《梧館新秋》(局部),右上方可見「古稀天子之寶」及「八徵耄念之寶」兩方御璽
中國傳統山水繪畫向來以水平效果吸引觀者神遊其中,但《梧館新秋》此作本身視覺效果在中國山水畫作中十分罕見。張宗蒼在緊緻的紙質上以乾墨皴擦山石肌理產生變化,形成如同素描般立體的效果,氣韻深厚。
此作不但與乾隆皇帝淵源甚深,更與另一位皇帝有重要關係—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以賞賜溥傑之名將此作潛運出宮,在故宮珍藏一百多年後遺失民間,顛沛流離,而今日重現拍場,見證百年中國近代史風雲變化,滄海桑田。
中國傳統山水繪畫向來以水平效果吸引觀者神遊其中,但《梧館新秋》此作本身視覺效果在中國山水畫作中十分罕見。張宗蒼在緊緻的紙質上以乾墨皴擦山石肌理產生變化,形成如同素描般立體的效果,氣韻深厚。
此作不但與乾隆皇帝淵源甚深,更與另一位皇帝有重要關係—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以賞賜溥傑之名將此作潛運出宮,在故宮珍藏一百多年後遺失民間,顛沛流離,而今日重現拍場,見證百年中國近代史風雲變化,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