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書法一向被視為內涵豐富的藝術表達方式,藝術家僅透過線條、墨色及筆觸展現自身的書法技巧造詣、知識水平、個性以及修為。書法家透過多樣的書法藝術,向閱覽者表達心中所想,至今依然能引起共鳴。
以下這幅書法作品由鄭燮所寫,鄭燮是位博學的文人進士,我們可從不同角度細味此作品。
鄭燮(1693-1765),書法。水墨紙本 立軸。估價:60,000–80,000美元。紐約佳士得將於2016年3月16日《中國書畫拍賣》呈獻此珍品。
視覺效果
這幅大型立軸,當中的字體亦屬大字,墨色濃黑,而筆觸偏向棱角分明且形態不羈,而非儒雅秀麗。
傳統中文的閱讀方式由上而下,右至左,而每個字均以既定筆順寫成,因此所有懂得寫中文的人均能了解書法家的字是如何勾劃而成,我們不難於腦海中重現一筆一字寫成的過程。
鄭燮的書法帶着強烈的節奏感,筆劃粗度變化多樣,呈短粗、平闊之狀、放而縱或收而密。其書法中部份文字的形態看似印刷體,部分則較幼細且像草書,令作品更顯靈動。

鄭燮以不同粗幼大小的寫成的字體:1. 短粗;2. 平闊;3. 放而縱;4. 收而密;5. 部分文字的形態看似印刷體;6. 部分則較幼細且像草書
書法作品中的詩詞
部分人視中國書法作品為抽象的藝術品,並不會進一步了解當中的文字內容。然而,這些題辭的作家往往非常重視箇中含義,對作為詩人的鄭燮而言內容更是不作忽視的一部分。
此詩所表達的是忙於處理公事一整天後的平靜氛圍,當中描述作者常到林木間的僻靜之處,能讓他倍感閒適:
隔城何處鬱蒼蒼,落照松林短畫牆。
清磬一聲天似水,長河半夜月如霜。
僧閒地僻行常到,官罷雲回別可傷。
架上蒲桃珠萬斛,秋風應念老夫嘗。
在這書法當中是否能表達出這種平靜而憂鬱之情?各閱覽者可自行領悟。
模仿即是頌揚他人的造詣
中國書畫往往是透過參照過往歷代名家的作品來學習基本要訣,藝術家可基於往日傑作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鄭燮的書法中,不乏有力直順的筆劃以及線明的拐角,並偏好粗闊剛勁而非幼細秀麗的字體。由於鄭燮初學書法時受臨摹黃庭堅(1043-1105)作品的影響,故他的書法風格被認為揮筆如劍。

由此書法作品可見鄭燮偏好粗闊剛勁而非幼細秀麗的字體,這是由於他初學書法時受臨摹黃庭堅(1043-1105)作品的影響。
彷似印刷字體的風格亦是他的書法特點,鄭燮偏愛漢代公文所用的隸書字體,並加以鑽研。
不依循傳統
鄭燮為清代一批創作不依循傳統的藝術家,傳統書法的審美標準廣受「書聖」王羲之的風格所影響,以流暢及高雅為美。然而包括鄭燮在內的一些清代藝術家卻醉心鑽研漢代石刻及拓印中的隸書,而隸書在當時以及過往的多個世紀並不受重視。
這些藝術家從這種古代樸實分明甚至帶點繁複的字體當中獲得啟發,讓他們的作品呈現靈動創新、揮灑之如的特質。這風格日漸盛行,至今依然影響着藝術創作。
個人修為
一幅真正出色的書法傑作,定必能展現筆者的個性,而一般認為卓越的藝術品並不會出自道德敗壞者之手。
鄭燮生於揚州,年少家貧,由父親教授如何作畫。後來用功學習以圖仕進,並於科舉中考上進士,獲賜山東縣令之位。
於當官期間,他熱衷於扶助貧困,每當災害發生便會為民眾建造避難之處,並會開倉賑災。然而,他的德政卻得罪權貴及同僚。
鄭燮因不願奉承上司而辭去官職。
仕官十二年後,鄭燮因不願奉承上司而辭去官職。他返回揚州生活,並以賣畫作與書法為生,其時揚州有不少推崇藝術創作的富戶名流。
鄭燮又名「板橋」,字面上帶有質樸實用的意思。他別樹一幟且創新的藝術風格以及鮮明的個性,讓他成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獨特風格
當我們細看鄭燮的獨特書法作品時,從那種隨心而發非著重仔細工整的筆鋒可得知,他不是因循苟且、奉承權貴的人,且不會放棄原則。字裡行間亦流露着鄭燮扶助困苦時克盡己任的熱誠,以及對歷史的深入認知。我們從鄭燮非凡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可領悟到他被稱為「怪」的獨特素質及修為。

鄭燮的簽名,充份展現他與別不同的筆觸以及被稱為「怪」的獨特素質及修為。
自宋朝開始,書畫已是密不可分。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於山水畫作中糅合不同以書法筆劃組成的元素。鄭燮同樣推崇這種創作理念,然而不同之處是他在寫書法時運用勾勒蘭竹的手法揮毫,其筆鋒中帶有畫意的書法作品為後世所推崇。
瀏覽更多專題文章、訪問及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