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G SANG-HWA (Korean, B. 1932)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鄭相和

無題 82-1

細節
鄭相和
鄭相和
無題 82-1
壓克力 畫布
130 x 130 cm. (51 1/8 x 51 1/8 in.)
1982年作
款識︰1982 無題 82-1 鄭相和 CHUNG SANG-HWA (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出生於1932年的鄭相和是六十、七十年代韓國單色繪畫運動最主要的藝術家之一。他於六十年代末期前往巴黎學習西方藝術,後於七十年代初期輾轉定居日本神戶,並在這段期間開創了獨特的「剝離」及「回填」手法。他以無數條水平、斜角、垂直的線條組合成一塊塊的方格,為平凡的畫布表面刻劃出凹凸有序的立體感。他先用高嶺土、水和膠混合而成的塗料平均塗滿整塊畫布,然後靜置一段時間風乾。等這一層厚厚的塗料完全乾燥之後,將畫布從木框上拆下,在畫布背面畫上一格格水平和垂直線交錯而成的方格,然後按照線條的紋理將畫布對摺又對摺,再挖掉特定方格中的顏料,最後再以壓克力顏料一層層回填被挖空的方格。鄭相和不斷重複「剝離」又「回填」,一直到「刪減」與「增加」兩種狀態達到完美的平衡點為止。

鄭相和的單色繪畫透過近乎儀式般的重複動作,創造出無止無盡的時間與存在。這獨特的繁複技法也反映出藝術家的高度控制與掌握,唯有如此才能完成創作過程中費時又費力的重複動作。創作過程中的不停歇的重複性,讓鄭相和的作品更加耐人尋味。他的畫布不只是個容納重複幾何圖形的空間,而是吸引觀者陷入深沉的冥想。歐洲知名藝術策展人與藝術史學者Lóránd Hegyi曾對鄭相和的作品有此評論:「觀者若能仔細觀察畫布表面細膩的視覺紋理,發掘藝術家低調的加工手法,以及平面與立體交錯而成的結構,就愈能夠領會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冥想與情感面,也就是作品背後的詩意。」鄭相和自己則說:「最後的完成品並非我創作的目標,而是我創作過程的展現。」鄭相和的創作過程呼應了傳統中國文人水墨畫所強調創作乃心靈洗滌與自我鞭策的方式。因此,他獨特的冥想式畫作在在體現著水墨畫的傳統。他畢生目標就是為開發新形式的抽象畫,以作為建構自我身份的媒介。

自六十年代末起,鄭相和的作品便多次獲邀於國內外各知名藝術場所展出,包括法國聖艾蒂安當代美術館、波蘭波茲南市雙年展、大阪大都會國際藝術館、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他的作品也被收藏於首爾三星美術館、首爾美術館、東京國立現代藝術館、靜岡縣立美術館以及福岡亞洲美術館等藝文機構。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