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故事:畫廊東主辛烘圭

充滿幹勁的年輕韓裔藏家辛烘圭(Hong Gyu Shin)與佳士得分享了他13歲時投得第一件藝術品的經歷,還有他對重新發掘被邊緣化藝術家的熱忱,以及致力展示具挑戰性作品的作風

頁頂圖片:

辛烘圭身處紐約的公寓,身邊擺放德蕾莎·布加、卡拉‧普里納、傑克遜·波洛克和瑪麗索·埃斯科巴的作品。照片由Shin Gallery提供。藝術作品:© Estate of Marisol / 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0. © The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0

Shin Gallery 於2013年在紐約下東區開業時,沒有人相信這位儒雅的畫廊東主年僅23歲,還在上大學。回首昨日,這位生於韓國的畫商兼藏家亦坦承這是一次冒險:「我當時對售賣藝術品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原來要把畫掛在視線水平。」

七年後的今天,這位年輕的創業家現已成為藝術市場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常常都是拍賣會的焦點,也定期出席紐約和邁阿密的藝術展。

這位慧眼獨具的年輕藏家尤其擅于重新發掘被遺忘的女性或少數族裔藝術家。他收藏的藝術品當中超過七成的作品均出自女藝術家之手,而他的Instagram 帖文亦會介紹自學成才的非裔美籍畫家帕維斯·楊(Purvis Young, 1943-2010)、波蘭女權主義藝術家納塔利婭·倫(Natalia LL,1937年生),以及丹麥前衛雕塑家索尼婭·斐樂·曼可巴(Sonja Ferlov Mancoba,1911-1984)等。

辛烘圭於2015年開設實驗性質的展覽空間,他稱之為「策展遊樂場」。在其中一場展覽中,他把空間改造成為一家按摩院,展示1960年代維也納行動派藝術家魯道夫·施瓦茨科格勒(Rudolf Schwarzkogler,1940-1969)的作品,以及荒木經惟(1940年生)的攝影作品。這個名為「Salon de Mass-age」的項目吸引了紐約市的藝術愛好者們慕名而至,使這位展示挑戰性作品的年輕畫廊東主亦聲名大噪。

辛烘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他敬業樂業的精神、以及對學習藝術的渴望。他表示:「我會進行深入的研究,並走遍世界各地尋找吸引我的藝術家。」

2019年在Shin Gallery展出的作品(由上而下,順時針方向):卡拉·普里納《無題》,1951年作。油彩 木板,11.5 x 17吋(29.2 x 43.2公分)。卡拉·普里納《無題》,1952年作。油彩 畫布,40 x 31.5吋(100 x 80公分)。卡拉·普里納《無題》,1950年作。油彩 木板,23.6 x 31.5吋(60 x 80公分)

2019年在Shin Gallery展出的作品(由上而下,順時針方向):卡拉·普里納《無題》,1951年作。油彩 木板,11.5 x 17吋(29.2 x 43.2公分)。卡拉·普里納《無題》,1952年作。油彩 畫布,40 x 31.5吋(100 x 80公分)。卡拉·普里納《無題》,1950年作。油彩 木板,23.6 x 31.5吋(60 x 80公分)

他很享受發掘藝術家的過程,目前對意大利藝術家卡拉·普里納(Carla Prina)尤為感興趣。普里納于1930年代創立科莫抽象主義藝團(Group of Abstractionists of Como)。「她與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1899-1968)是好友,也與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1983)共用畫室……由於她家境富裕,而且是女性,因此她的藝術生涯往往被忽視。”」辛烘圭介紹道,「她筆下的形態色彩奪目、自然浮動,應該讓更多人來瞭解她的作品。” 」

辛烘圭也擁有最大批的格爾達‧韋格納(Gerda Wegener,1885-1940)畫作珍藏,她是跨性別藝術家莉莉·艾爾伯(Lili Elbe,1882-1931)的妻子,而艾爾伯則是2015年奧斯卡提名電影《丹麥女孩》(Danish Girl)的主角。辛烘圭認為韋格納是藝術先驅:「她是十分出色、無畏無懼的女性,現在她開始獲得肯定,實在是好極了。」

格爾達‧韋格納(1885-1940) 《芭蕾舞者》,約1927年作。油彩 畫布,14 ½ x 17 ½吋(35.6 x 43.2公分)

格爾達‧韋格納(1885-1940) 《芭蕾舞者》,約1927年作。油彩 畫布,14 ½ x 17 ½吋(35.6 x 43.2公分)

過去17年,辛烘圭收藏了大批不拘一格的館藏級藝術佳作。他表示:「我收藏讓我感到好奇的作品。」 他的收藏包括一幅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1797-1858)描繪東京日本橋風景的精緻作品,而他在曼哈頓的公寓也放滿了韋格納和普里納的畫作,以及當代藝術家安德里亞斯‧艾蒙努斯(Andreas Emenius。1973年生)和王俊傑(1984-2019)的作品。佳士得將於7月10日香港 「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 中推出已故藝術家王俊傑的一幅作品。

歌川廣重(1797-1858) 《名所江戶百景——日本橋雪晴》,1856年作。木刻版畫 墨水 設色紙本,13 ½ X 8 ¾吋(34.3 x 22.2公分)

歌川廣重(1797-1858) 《名所江戶百景——日本橋雪晴》,1856年作。木刻版畫 墨水 設色紙本,13 ½ X 8 ¾吋(34.3 x 22.2公分)

更令人驚訝的是,辛烘圭並沒有任何藝術背景。如其所述,「我在蔚山的工業小鎮出生,父母都是白手起家,專注於自己的事業。”」

不過,他仍然記得小時候曾到慶州善載當代藝術博物館(Sonj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參觀。「博物館現在已經關閉,但在1990年代時,它曾經舉辦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展覽。」他回憶道。

13歲那年,辛烘圭第一次在拍賣會投得藝術品,那是由十九世紀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芳創作的木刻版畫。「這幅作品讓我想深入認識這位藝術家。」 辛烘圭說。

自此,他開始收藏後印象派和古典大師畫作,當他其後赴笈美國升學時,偶然地走進了紐約切爾西一間畫廊。「那裡的氛圍讓人很不舒服,藝術品定價似乎也過高。我問為何一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會比圖盧茲‧勞特累克(Toulouse-Lautrec)的作品還要貴時,沒人能回答我。」 於是,他決心做得更好,「我知道自己能建立一間更出色和多樣化的畫廊。」

安德里亞斯·艾蒙努斯《肌肉記憶》,2018年作。壓克力 油彩 簽名筆 畫布,60 x 70吋(152.4 x 182.88公分)

安德里亞斯·艾蒙努斯《肌肉記憶》,2018年作。壓克力 油彩 簽名筆 畫布,60 x 70吋(152.4 x 182.88公分)

辛烘圭的不懈努力和抱負未有受到當前疫情的封鎖措施影響,他更計劃在世界各地開設多間博物館和教育中心,讓學生能學習藝術管理。他說:「我們必須打破普羅大眾與藝術市場之間的障礙,目前市場仍然太保守。」

不過,這位經常周遊列國的藏家目前安然地留在曼哈頓的家中。「過去數年我一直埋首於工作,這個艱難的時刻反而讓我有機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目標,我對未來充滿期待。」他表示。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