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米榭巴斯奇亞在紐約安妮娜·諾賽伊畫廊地庫,背後即《Donut復仇》,1982年。照片:Marion Busch.藝術作品:© The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t, New York
1982年對於尚·米榭·巴斯奇亞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年僅21歲的他於三月舉行自己首次個展後,征服了整個紐約;接下來數月間,他的作品令全球藝術界為之傾倒。三年後他在回憶時說道:「我當時有一些錢:我畫出了最棒的作品。」
《戰士》便是當中之一,於2021年3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億2,400萬港元的高價拍出,一躍成為亞洲拍賣史上最高價的西方藝術品。
另一鉅作便是這一高達2.4米的《Donut復仇》,即將於2021年12月1日作為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的焦點之作隆重呈獻。
尚·米榭·巴斯奇亞(1960-1988),《Donut復仇》,1982年作。壓克力 彩色油畫棒 彩色蠟筆 紙本拼貼於畫布。234.2 x 182.2公分(95 ¾ x 72 ¾英寸)。估價:140,000,000 - 190,000,000港元。此作將於12月1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畫作描繪一位神秘莫測如失落天使般的人物,他頭頂上的光輪閃閃發光,燦爛和煦的色彩間出現一個巨大的對話框,內有難以辨認的潦草字跡。
作品以壓克力、彩色油畫棒、彩色蠟筆、紙本拼貼於畫布的形式繪成,為巴斯奇亞筆下一系列的藝術史碰撞中集大成之作:他的靈感來自連環漫畫、塗鴉、非洲藝術、古典大師如卡拉瓦喬、美國波普藝術家如羅伊·李奇登斯坦、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如威廉·德·庫寧等。
他的解剖學視角和超越表面的洞察力在畫作中亦可見一斑。他更在畫題中玩了一個語言學的雙關遊戲(他另一幅創作於1982年的作品名叫《無須復仇》)。
如同美國藝評家羅伯特·斯托爾所說:「巴斯奇亞下筆迅速而堅決。那些畫面背後的圖像仿佛超速狂飆的卡車拖著恣意燃放的煙花,引爆全場。」
這幅光芒四射的鉅作即將登上香港拍場,我們藉此回顧這位二十世紀著名藝術家的生平和創作。
早熟的孩子
巴斯奇亞於1960年12月22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母親為波多黎各人,父親來自海地。他在四個孩子中排行第二,有兩個妹妹,哥哥在他出生前便已夭折。
巴斯奇亞自小便熱愛藝術,母親看到他的才華,讓他成為布魯克林博物館的會員,並鼓勵他學習藝術。他在11歲時已說得一口流利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
巴斯奇亞在六歲時遇上車禍,手臂骨折,接受了數次手術。在康復期間,母親給他買了一本十九世紀的醫學教科書《格雷解剖學》,這本書對其後來的藝術創作影響深遠,特別是《荷蘭殖民者》系列,此系列畫作將文字與人體部位的圖像重疊。
巴斯奇亞13歲時,母親瑪蒂爾德(Matilde)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此後多年不斷往復其間。巴斯奇亞入讀曼哈頓一所另類高中City-as-School,那裡匯聚才華出眾和反叛的學生,在那裡,巴斯基亞因將餡餅扔到校長臉上而聲名大噪。後來,他開始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流連忘返,並與在該校就讀的凱斯‧哈林(Keith Haring)和肯尼‧沙夫(Kenny Scharf)成為好友。
SAMO──共用的塗鴉簽名
由1978年起,曼哈頓下城區開始出現巴斯基亞的塗鴉簽名「SAMO」(與朋友埃爾‧狄亞茲(Al Diaz)共用的筆名,是「same old shit」的縮寫,解作「還是老樣子」),有時巴斯奇亞回布魯克林所乘搭的D線列車上也可見其塗鴉踪影。他的作品最終引起《The Village Voice》的注意,雜誌更刊登了一篇相關報導。巴斯奇亞和狄亞茲最終鬧翻,而SAMO亦在1979年告終。雖然巴斯奇亞早期曾創作塗鴉,但他從不認為自己是塗鴉藝術家。
互相協作:巴斯奇亞和沃荷
巴斯奇亞一直敬仰傳奇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80年,二人在蘇豪區一間餐廳相遇,巴斯奇亞向對方展示一幅照片拼貼作品。兩年後,巴斯奇亞的畫商布魯諾‧畢修伯格(Bruno Bischofberger)帶他到沃荷的工作室Factory,兩人再次見面。沃荷非常欣賞這位年輕藝術家,於是他們很快就開始合作,更成為好友。
在1983至1985年間,二人合作創作了數幅畫作。沃荷的工作室助理羅尼‧卡托尼(Ronnie Cutrone)表示:「他們是共生的關係,巴斯奇亞相信自己需要沃荷的名氣,而沃荷則需要巴斯奇亞的創新力量。巴斯奇亞再次令沃荷變得叛逆。」
「80年代首場激進藝術展」
1980年6月,巴斯奇亞的作品獲選進入「The Times Square Show」展覽,成為其藝術生涯的重大突破。展覽由激進紐約團體Colab和南布朗克斯社區藝術空間Fashion Moda策劃,展出多名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在市中心一座廢棄建築內舉行,同場展出的還有肯尼‧沙夫、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南‧戈丁(Nan Goldin)和凱斯‧哈林的作品。
展覽旋即引起傳媒關注,令巴斯奇亞在藝術界嶄露頭角。《The Village Voice》形容展覽為「80年代首場激進藝術展」。杰弗里•德奇(Jeffrey Deitch)在《Art in America》中寫道:「SAMO繪畫的一幅牆,加上隨處可見的塗鴉語句,是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風格和地鐵噴漆塗鴉藝術的完美結合。」
在1981年,PS1舉辦極具里程碑意義的「New York/ New Wave」展覽,畫廊主安妮娜·諾賽伊(Annina Nosei)在展覽上看到巴斯奇亞的作品,印象深刻,於是在同年邀請巴斯基亞加入其畫廊。
尚·米榭·巴斯奇亞(1960-1988),《金牙的罪》,1982年作。壓克力 噴墨 油畫棒 畫布,240 x 421.3公分(94 ½ x 165 ⅞ 英寸)。此作於2021年11月9日在佳士得紐約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售出,成交價40,000,000美元

尚·米榭·巴斯奇亞與安迪·沃荷在紐約Area夜店,1984年。照片:© Ben Buchanan / Bridgeman Images
尚・米榭・巴斯奇亞(1960–1988),《戰士》,1982年作。壓克力 油畫棒 噴漆 木板,183 x 122 公分(72 x 48 英寸)。此作於2021年3月23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323,600,000港元
與麥當娜戀愛,在加州結識羅森伯格
1982年,巴斯奇亞前往西岸創作,他的畫室就在拉里‧高古軒(Larry Gagosian)位於加州的寓所樓下,因緣際會便於1983年在洛杉磯高古軒畫廊舉行第二場展覽。不過,當年來到展覽現場、如今大名鼎鼎的明星並非只有巴斯奇亞,還有他當時的女友兼新晉歌手麥當娜(Madonna)。高古軒其後憶述:「他跟我說麥當娜必定會成為超級巨星。」
在加州時,巴斯奇亞對羅伯特‧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在著名印刷工場Gemini G.E.L創作的作品深感著迷,他曾數次拜訪羅森伯格,並從這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身上獲得不少靈感。
《紐約時報》將其譽為新時代先驅
巴斯奇亞的作品在藝壇引起不少共鳴,不少藝術家皆希望擺脫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主導藝壇的極簡主義風格,並視這位新表現主義運動的靈魂人物為嶄新領軍者。《紐約時報》評論家彼得‧施耶達爾(Peter Schjeldahl)其後如此評論巴斯奇亞於1982年創作的畫作:「你學不了他的風格,那是天份,加上強烈的欲望、專注和快樂。巴斯基亞是一名『堅定不移的畫家』」。
爵士樂大師,傳奇嘻哈唱片
音樂對巴斯奇亞的作品非常重要,特別是爵士樂,它具有即興創作、隨性自然和取樣手法等特色,巴斯奇亞的作品以視覺方式呈現爵士樂特點。他的畫作經常頌揚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等他喜愛的爵士樂巨匠,他亦以藝術向著名黑人運動員、拳擊手和其他偶像致敬,他們當中不少無法獲得與白人同樣的認可。
對巴斯奇亞而言,嘻哈音樂也同樣重要。嘻哈文化興起之時,也是他成名的時候。1981年,他首次客串參演Blondie熱門單曲《Rapture》的音樂錄影帶,那是首個於MTV上播放的饒舌音樂視頻。他亦製作了一張傳奇嘻哈唱片《Beat Bop》,由K-Rob和Rammellzee進行對戰,巴斯奇亞親筆繪畫插圖。由於初版數量極少,這張唱片現已成為有史以來最炙手可熱的饒舌唱片之一。
尚·米榭·巴斯奇亞(1960-1988),《那不勒斯的閃電俠》,1983年作。壓克力 油彩 油彩棒 畫布,167.6 x 152.7公分(66 x 60 ⅛ 英寸)。此作於2021年11月9日在佳士得紐約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售出,成交價19,825,000美元
「畫中出現黑人的作品很少」
在白人主導的藝壇,巴斯奇亞是少數非裔美國人之一。他充滿政治意味的作品均以黑色為主題,帶出美國黑人承受的苦難和創傷。他對黑人文化的關注在當時的藝壇並不常見,而其作品正好讓大眾正視藝壇缺乏多樣性的現象。
學者理查‧馬歇爾(Richard Marshall)表示,巴斯奇亞「不斷將精挑細選的字句融入作品,那些字句充滿聯想和深意,尤其是他對種族、人權、創造權力和財富的極度關注。」
巴斯奇亞曾解釋:「我發現畫中出現黑人的作品很少。」其後又補充:「在我大部份畫作中,主角都是黑人。」
尚·米榭·巴斯奇亞(1960-1988),《既然如此》,1983年作。壓克力 油畫棒 畫布,197.8 x 187.3公分(77 ⅞ x 73 ¾ 英寸)。此作於2021年5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美元93,105,000。藝術作品:©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皇室與街頭」──王族戰士巴斯基亞
除了拳擊手,國王也是巴斯奇亞最常用的圖像之一。他在蘇豪區藝廊的大門上創作時,已開始以王冠作為自己的標誌性圖案。巴斯奇亞早期形容自己的題材為「皇室、英雄主義和街頭」,隨著其藝術生涯發展,早期的王冠逐漸變成戴著閃爍頭飾的人物。某種程度上,巴斯奇亞的王族戰士是其成功的象徵:「街頭之王」巴斯奇亞,已經征服了整個藝壇。
登上雜誌封面,努力對抗毒癮
1983年,巴斯奇亞年僅22歲時,作品便入選惠特尼雙年展,成為在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中,代表美國參展的最年輕藝術家。1985年,他登上了《紐約時報》雜誌的封面。然而,事業如日中天的巴斯奇亞卻染上嚴重毒癮,令諾賽伊拒絕再擔任其經紀人。
巴斯奇亞不少好友後來表示,只有沃荷才能使他控制毒癮,但沃荷1987年逝世後,巴斯奇亞的毒癮便急速惡化,最終於1988年8月12日在紐約因服藥過量逝世。
深受音樂人和影星讚賞
如今,不少樂壇和影壇巨星均有收藏巴斯奇亞的作品,包括U2的低音結他手亞當‧克雷頓(Adam Clayton)、Jay-Z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2016年,演員尊尼‧特普(Johnny Depp)委託佳士得拍賣八幅巴斯奇亞的畫作,他表示:「沒有甚麼能取代巴斯奇亞詩歌裡的溫暖和親密感,以及他提出的純粹問題和真相。」
有趣的是,雖然巴斯奇亞的作品備受讚賞,亦在拍賣場上取得驕人佳績,但英國的公共收藏中並無任何巴斯奇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