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XTREMELY RARE AND IMPORTANT BLUE AND WHITE ‘MAGPIE AND PRUNUS’ MOON FLASK
AN EXTREMELY RARE AND IMPORTANT BLUE AND WHITE ‘MAGPIE AND PRUNUS’ MOON FLASK
AN EXTREMELY RARE AND IMPORTANT BLUE AND WHITE ‘MAGPIE AND PRUNUS’ MOON FLASK
2 更多
THE PROPERTY OF A LADY
清雍正 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 六字篆書款

YONGZHE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細節
清雍正 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 六字篆書款
瓶小口,直頸,頸兩邊飾如意形耳,扁圓腹,橢圓形圈足。通體青花紋飾,頸繪竹葉紋,肩部及脛部分繪五出葉紋相對應,雙耳各飾靈芝紋,瓶身一面畫一對鵲鴝登梅樹相互對唱,樹底生矮竹幾叢;另一面繪一對白頭鳥棲息於杏花樹上,一鳥回首仰望其同伴。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篆書款。青花發色清麗幽婉,濃淡有致,畫工生動細膩。

14 1/2 in. (37 cm.) high
來源
自1950年代起入藏倫敦私人收藏,此後一直於家族中流傳

拍品專文

妙筆生花:中國陶瓷花鳥紋飾
蘇玫瑰- 國際亞洲藝術部學術總監

這件做工精絕的抱月瓶,完美地詮釋了中國明清陶瓷最流行的繪畫題材之一:花鳥畫。自古以來,中國絹本和紙本繪畫題材可歸納為三類:山水、花鳥和人物。獨立的花卉題材早期多與佛教藝術相關,但其後(尤以十世紀為然)的花卉描寫日益普遍。當時,花鳥這一自然寫實的組合亦時可得見。四川成都的黃筌(約公元903 至965 年)便是以其「寫生」花鳥畫名噪一時。這種畫風在職業或宮廷畫師當中尤為常見。黃筌曾供職宮廷畫院,其寫生之作是先用工筆細線勾畫輪廓,再用諸彩填施渲染。相比之下,徐熙(公元937 至975 年)出身優渥卻一生布衣,其花鳥畫風亦迥然有別。徐氏作品有較大的詮釋空間,運筆具書法神韻,後人稱之為「徐熙寫意」,深受文人畫派推崇。黃筌、徐熙均追隨者眾,其畫意風骨自宋代以降長盛不衰。

但據黎淑儀分析,早於六朝(公元220 至589 年),「繪畫已採用『花』、『鳥』」合而為一的題材。」相關的論述請見黎氏論文〈Bird and flower painting on Tang and Song ceramics〉,全文載於蘇玫瑰(Rosemary Scott)與G. Hutt 合編的《Style in the East Asian Tradition - Colloquies on Art & Archaeology in Asia No. 14》,倫敦,1987 年,103 頁。黎氏指出,傳世作品雖少如寥寥可數,但史料中至少曾提及兩位晉代(公元265 至420 年)花鳥畫家;時至唐代,花鳥畫更儼然自成一家。黎氏還提到,文獻中大約載錄了二十名唐代花鳥畫家,邊鸞(活躍於八世紀末至九世紀初)便是一例,其風格或可視為黃筌畫風的前身。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早期花鳥畫家對唐代陶瓷花鳥紋飾的發展可謂至關重要。

早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陶瓷的紋飾中已出現獨立的動植物描寫。商周以至漢代,間或也有採用這類題材,但到了唐代,由於人們對自然題材興趣漸濃,所以花鳥也漸以生動和諧的組合,出現於陶瓷乃至織繡品、鏨花金屬器及其他材質的紋飾題材之中。長沙銅官窯的彩繪器物,應是最廣泛採用花鳥題材的例子之一。該窯址1979 年出土的執壺中,以花鳥為飾者約佔七成。這些紋飾以鐵褐、銅綠或銅紅各色繪成,詳見蘇玫瑰編著的《Chinese Copper Red Wars》,倫敦,1992 年,圖版1 號。頗堪玩味的是,長沙銅官窯器物的花鳥紋飾多用鐵褐色細線繪成,較粗的線條則用銅綠或銅紅色描畫。這些花鳥紋在胎體所劃細線的襯托下,構成了生動活潑、妙趣橫生的畫面。

時至宋代,崔白(約1044 年-1088 年)等藝術家長於細筆勾勒,其作品益發生動傳神,這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寫生技法,亦使絹本和紙本花鳥畫的發展攀上了新的高峰。就此可證諸宣和年間(公元1119 至1125 年)收錄宮廷藏畫的《宣和畫譜》,書中闡述花鳥畫題材及其重要性的篇幅便有五卷之多。據畢嘉珍(Maggie Bickford)統計,書內引述16 名畫家的作品中,標題有「梅」者共54 幅,詳見畢氏著作《Ink
Plum -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Scholar-Painting Genre》,劍橋,1996 年,83 頁。據分析,梅花這一題材日益流行,恰好與花鳥畫的興起不謀而合。顯然,以花鳥為題的平面和立體作品中,不乏立於盛放梅枝的鳥兒描寫,而這正是本拍品其中一面器腹的紋飾題材。

北宋徽宗(公元1100 至1126 年)本身是一名卓越的書畫家,亦是翰林畫院的創辦人。花鳥畫是他心愛的藝術題材之一,他有幾幅傳世的花鳥畫,其畫工格外細膩逼真。波士頓美術館藏《五色鸚鵡圖》為其中之一,畫中鳥兒立於盛放的杏花枝頭;其二是北京故宮珍藏《四禽圖》冊頁,畫中鳥兒棲於盛放的梅枝及竹枝上,圖見畢嘉珍前述著作圖版2 號;其三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竹禽圖》,畫中小鳥立於枝葉掩映的翠竹枝頭。至於本拍品的鳥兒,也結合了折枝梅花、折枝杏花和竹枝。更引人入勝的是上述徽宗冊頁中,四幅中有兩幅採用了雙鳥對望的構圖,近似本拍品前後瓶腹的樣式。

宋瓷的花鳥畫工以磁州瓷枕為上品,當中又以觀台東艾口窯、禹縣和湯陰鶴壁集的製品尤佳。這些瓷枕造型多變(如虎形枕和孩兒枕),但枕面無不寬濶平整,為能工巧匠提供了創作花鳥畫或其他題材的絕佳平台。磁州枕的花鳥畫風皆體現了寫意舒展的書家筆法,與宮廷畫院的工筆意趣大相逕庭,但與文人的意筆卻一脈相承。此外,磁州枕的紋飾多為白地黑彩(偶爾飾白地褐彩),這與濃墨重彩的宮廷畫風亦大異其趣,與文人畫的水墨意趣卻遙相呼應。

元代的政治氣候對文人畫家也有影響,他們大多不見用於蒙古朝廷,有的拒不入仕,寧願寄情山水、潛心治學。有時候,時局更迭亦催生了風格的嬗變。以錢選(公元1235 至1305年)為例,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他的花鳥畫高度寫實,但在蒙古人治下卻致力摹古,其山水畫便是師從唐代青綠山水,在創作別的題材時,其個人色彩和風格也益發明顯。趙孟頫(公元1254-1322 年)為宋室之後,曾為徽宗《竹禽圖》題辭,亦見用於元世祖,侍奉多朝君王,並出任翰林學士承旨等要職。他的畫作無論是山水、駿馬和其他動物,以至人物、竹石或其早年偏愛的花鳥題材,皆備受世人推崇。他的花鳥名作之一是《幽篁戴勝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趙氏常以「雙鉤」畫竹,用「沒骨」繪鳥。這種二者並舉的畫風,或多或少反映了他兼收並蓄的藏畫品味。他的門生王淵(活躍於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為職業畫家,擅畫花鳥修竹,作品以水墨居多,畫意頗得黃筌之妙。

元代後期,景德鎮陶瓷的釉下青花裝飾工藝已發展成熟。畫師用懸浮粉末狀的鈷料,直接在未經窰燒、滲水透氣的瓷坯上作畫,這種畫瓷工藝也許最富有絹本或紙本繪畫的神韻,亦與本拍品的裝飾手法不謀而合。但因篇幅所限,在已窰燒釉料上用琺瑯彩作畫的工藝不在此文探討範圍之內。鑑於消費者背景各異,加上元瓷的紋飾題材愈見豐富,所以當時在嚴格意義上可稱為景德鎮「花鳥」畫瓷器的數目十分有限。雖然飾自然題材的元代青花佳瓷數量可觀,但花鳥畫紋飾仍以鴛鴦戲荷類居多,偶爾也有蘆雁圖、孔雀牡丹圖等變奏。

時至十五世紀初明代,佳妙的花鳥畫終於在景德鎮御窯青花瓷器上大放異彩。這一方面得益於早期畫家的創作,其靈感部份來自當時數名宮廷藝術家(如活躍於十五世紀初的邊景照)的花鳥畫,而這些畫家本身對傳統畫法也有所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面,則可歸功於《本草綱目》等木刻書籍的普及。十五世紀初最細膩傳神的瓷器花鳥紋飾,也許俱出自抱月瓶,而這些作品亦是本拍品的藍本。十五世紀初的抱月瓶風格獨樹一幟,一例見於大維德中國藝術館藏,圖見蘇玫瑰《Imperial Taste -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倫敦,1989 年,59 頁,編號30,另一例為台北國立故宮珍藏。抱月瓶體扁圓,橢圓底略凹為足。圓直頸,頸側如意耳與器肩相連,飾古樸的卷草紋。瓶頸前後均繪竹枝,肩與足脛各飾一道別出心裁的仿古雲紋。瓶腹一面繪鳥兒棲於盛放的梅花枝頭,另一面則飾鳥兒與盛放的杏花,前後腹均襯以翠竹。此類抱月瓶正符合當時中國菁英階級的審美趣味,更耐人尋味的是,赫拉特現存一幅公元1488 年的畫作中也有一例相同的瓷瓶,圖見Sultan-Alial-Katib 於公元1488 年6 月以薩迪《果園》詩集為題材創作的《蘇丹侯賽因宮廷宴客圖》( 細部見圖一)。由此可見,這類作品在近東宮廷亦大受歡迎,而畫中瓷瓶很可能是永樂年間流入赫拉特(當時為帖木兒商業重鎮,現位於阿富汗境內)的外交禮物。

雍正帝品味之高或許是清代帝王之最,可想而知,他對這批十五世紀花鳥紋抱月瓶亦青睞有加,他在位期間更命人燒造多款花鳥紋瓷瓶。就此而言,最接近十五世紀審美標準的作品可分為兩大類。傳世品中有寥寥數件小巧的雍正抱月瓶,其器型與十五世紀抱月瓶相若,前後腹亦各飾一隻小鳥,其中一例為德拉梅爾舊藏(Richard de la Mare),2011 年經香港蘇富比拍出。另外尚有一款更小巧的作品(高約22 厘米),香港佳士得曾於2015 年6 月拍出一例(圖二)。這兩款小巧的抱月瓶通常瓶口外撇,且大多不帶年款。以本拍品為例的第二類作品更為珍罕,它們通常高約37 厘米,配圓直頸。北京故宮珍藏一例,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第36 冊,香港,2000 年,111 頁,編號97(圖三),另一例為張宗憲先生舊藏,1999 年11 月經香港佳士得拍出。故宮抱月瓶的年款與本拍品瓶底所見類似,而1999 年拍出瓷瓶的年款基本上已磨蝕殆盡。

在裝飾類似本拍品的較大雍正抱月瓶時,畫瓷師基本上保留了十五世紀初及十八世紀較小作品的紋飾格局,與此同時也充份利用其較寬廣的「畫布」,將前後瓶腹的紋飾題材增至雙鳥。就中國紋飾而言,人們常視梅枝上的黑白小鳥為喜鵲;但在布克菲(Philip Brakefield)的協助下,我們終於確定立於本瓶梅枝上的並非喜鵲,而是鵲鴝(Copsychus saularis)。這種燕雀類小鳥,先前被劃歸為畫眉科的成員。此鳥因啼聲婉轉而為人所喜,曾是極為常見的籠養鳥。至於杏樹上的鳥兒,人們往往稱之為中華「白頭翁」,但該鳥喉部為白色, 而本拍品的鳥兒卻只有白色冠羽和胸羽。

本拍品前後瓶腹枝上的鳥兒均殷殷對望,而杏枝梢頭位於左方的鳥兒則回首顧視同伴。這些鳥兒的構圖方式與北宋繪畫一脈相承,前述徽宗的花鳥冊頁便是最佳證明。綜而觀之,本拍品的紋飾格局要比十五世紀初的版本複雜,但其畫工仍無比嚴謹細膩。與此同時,疏影橫斜的虯枝與嬌美的梅花對比鮮明,而葉繁枝柔的杏樹也與飽滿嫵媚的杏花相映成趣,筆法意趣均深得丹青之妙。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